APP下载

“逆向行驶的哥伦布”——“他者”视角评福特《好兵》中的“国际主题”

2016-07-14朱华根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330031

大众文艺 2016年21期
关键词:道尔爱德华福特

朱华根 (南昌大学 外国语学院 330031)

“逆向行驶的哥伦布”——“他者”视角评福特《好兵》中的“国际主题”

朱华根(南昌大学 外国语学院330031)

《好兵》是英国现代主义开山大师福特的匠心之作。一直以来,评论界对于该作品主题研究多集中于伦理学、存在主义哲学等领域,探究作品内蕴含的有关新旧大陆文化冲突的“国际主题”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试着重回19世纪欧美文化冲突的时代现场,以后殖民批评理论为研究视阙,聚焦于道尔和妻子弗洛伦斯的“他者”视角,重点剖析以主人公道尔夫妇代表的美国式希伯来文化与爱德华夫妇为代表的欧洲式古希腊文化的对立冲突与融合,继而管窥福特对于这两种异质文化的沟通融合的文化建构理想。

福特;好兵;后殖民批评;他者;国际主题

《好兵》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福特(1873-1939)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维多利亚末期为时代背景,主要围绕古老欧洲文明的代表爱德华夫妇与代表美国主流文化特点的实业家道尔夫妇的欧洲旅居生活展开,传神刻画了两家人外表和睦友善,实际貌合神离,道德瘫痪的生活图景,生动揭示了新旧大陆在价值取向、礼仪文化和道德观念上的剧烈冲突。

一、福特式“国际主题”

19世纪下半叶,美国虽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跃居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之首,但在文化领域仍然没有摆脱殖民影响,仍处于劣势地位。里查德·布罗德赫德在《文学与文化》一文中指出,美国继承的是一种殖民地形态的文化遗产。11884年,美国学者亨利·卡伯特·洛奇在《美国国内的殖民主义》一书中认为:“物质财富的增加产生了奢望,高等教育的发展孕育了精神上的品位,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就使许多人滋生了对外国生活和外国风格的爱慕。”2因此,欧洲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使得彼时文化浅薄粗俗的美国人争相前往欧洲旅居漫游、文化朝圣。这一种新生儿对母体依恋与回归式的文化寻根,成为19世纪美国上层人士的一种盛行风尚。他们也因此被称为“逆向行驶的哥伦布”。3而美国著名文化学者亨利·詹姆斯(1843-1916)即是最典型的一位。由于个人在欧洲和美国多年生活经历和对欧美文化交流融合的关切,他穷其一生都在探究和创作有关“国际主题”的作品,并开创了世界文学中国际主题小说的先河,因此被誉为“卫冕的文化使者”4和“大西洋两岸文化的解释者”。他小说中的“国际主题”可以概括为轻信坦诚、慷慨大方的美国人在老于世故、道貌岸然乃至庸俗势利的欧洲人面前备受歧视、诽谤和愚弄5。换言之,即“美国新大陆纯洁朴实的道德风尚对欧洲腐败堕落的传统文明的冲击”6“美国人的天真碰上欧洲人的世故”7。总之,他的“国际主题”实质上是国际文化主题。此外,“国际主题”这一概念的内涵随着亨利·詹姆斯的不断艺术探索,也呈现出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特质,换言之,文本化的美国人和欧洲人的形象并非类型化或脸谱化,一层不变。

他孜孜以求的对欧美异质文化融合的探索和努力自然也影响着好友福特的艺术创作。此外,相较于英国,美国对于福特而言可谓是文学事业的福地,艺术创作的乐园。1926年和1927年他曾两次访美,并获得极大的成功,其文学事业达到了高潮,成为一时“风云文人”8。为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和文学杂志撰稿,被誉为是久负盛名的文学大师,他生平第一次发现“自己被承认为一个人物”9。后来,经历事业低谷之后的福特也是在美国得以声名重振,东山再起。因此美国对于福特而言,意义非凡。所以他在作品中涉及有关欧美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国际主题”亦是情理之中,无庸赘述。福特笔下描绘的即是代表着美国商业精神和宗教文化的商人道尔和其带有浓郁“英国情结”的妻子弗洛伦斯开始的一次次欧洲文化探寻之旅,而迎接他们的则是古老而辉煌欧洲文明的继承者爱德华夫妇。两种异质文化在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欧洲相遇,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由于欧美文化存在传统上的差异,因此这两种迥异的文化在相遇和碰撞的过程中,对峙冲突似乎不可避免。根据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文化批评家阿诺德(1822-1888)的理论,他认为美国文化属于希伯来主义的文化模式,即强调道德自律、自我牺牲、遵循服从;而欧洲文化则属于古希腊人文主义,即强调看清事物的美与实质,消除人的无知,侧重“经验”与“审美”10。因此,欧美文化冲突的本质是古希腊人文主义与希伯来主义的冲突。“他者”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兴起的后殖民批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者”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后来逐渐被暗示了边缘、属下、低级、被压迫、被排挤的特点。11而“自我”则不断被赋予自主性、自发性和居高临下的地位。萨特认为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冲突,而不是对话或是其他。福特所处的维多利亚社会时期是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繁荣的盛世与国际国内舆论给英国民众带来普遍的自得感和优越感。此外,整个欧洲文化有着以逻辑二分法和结构上二项对应为基础的认知系统,这些无疑为自我和他者的划分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欧洲(一般意义上)和伦敦(典型意义上)成了世界的中心,而地球上剩余的地区则被看作是边缘地带。12不难理解,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文化二元对立观。它潜在地对文化进行等级区分:道尔夫妇所代表的美国文化是弱势文化,是他者,而爱德华夫妇所代表的欧洲文化是强势文化,是主体。

二、“他者”的焦虑

大英帝国在海外的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意味着宗主国和殖民地间必然的文化对抗。道尔夫妇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与爱德华夫妇所代表的欧洲古老文化相遇并对峙交锋,且集中爆破在道尔的妻子弗洛伦斯与爱德华的婚外情上。单纯朴实甚至有些木讷呆板的道尔初见爱德华夫妇时就告诉读者:爱德华出生英国名门望族,举止高贵,侠肝义胆,简直集熙德和罗英格林等古代传说中的英雄骑士的品质于一身。他的妻子利奥诺拉同样血统高贵,优雅大方,是一位十分有修养的贵妇人。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爱德华与弗洛伦斯的婚外情逐渐浮出水面,被愚弄长达九年的道尔如梦初醒:爱德华只不过是道貌岸然,世故诡诈,道德败坏、眠花宿柳的浪荡子。在爱德华眼中,自己一直被看作是“帝国主义知识建构下的新英格兰他者”,被以殖民者的眼光来审视和建构。因此,爱德华才肆无忌惮地跨越婚姻和友谊的界限,从好友道尔的手中争夺已婚女性弗洛伦斯的所有权,而道尔则不得不经历一场不幸的婚姻和友谊遭背叛的洗礼。而利奥诺拉则被证实是极端利己,自我中心的恶毒妇。在“这个天底下顶顶傲慢”的利奥诺拉看来,“不拘行迹的美国佬”——道尔夫妇比她脚下的地毯强不了多少。在这里,读者可能看到福特笔下的美国人和欧洲人与亨利詹姆斯所描写的并无二致,呈现出标签化和类型化的特点。

但是,福特式“国际主题”真是如此?我们不妨试将研究视角再次聚焦于故事主人公美国富翁道尔,来进一步探究文本背后蕴含的深意。道尔作为美国商业文化的代言人,交易与掠夺的话语者,身上浸染着太多美国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他与妻子弗洛伦斯的婚姻与其说是一种因为爱情的完美结合,不如说是一场冷峻清醒的交易狂欢。正如道尔冷漠说道:“我只是漂泊至此,想娶弗洛伦斯罢了。”总之,“单纯无知”的道尔似乎既不单纯,更不无知。此外,随着美国国力日趋强盛,大英帝国日渐式微,富翁道尔买下爱德华的布兰肖庄园,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曾经作为他者的道尔慢慢由边缘地带走向舞台中央。但是,道尔以经济领域上的自我身份入主布兰肖,可终归还是融入不了英国上流社会,因为在欧美之间始终隔着一堵森严的“文化高墙”。总之,对于欧洲文化,美国人道尔内心矛盾复杂。

道尔的妻子弗洛伦斯作为爱德华的情妇,是故事里的重要角色。一直以来,评论界对于弗洛伦斯似乎有着高度一致的、标签化的负面评价:水性杨花的妒妇,冷漠无情的纵欲者……这样的评价真的公允?从文化探寻和“游子还乡”的层面考量,弗洛伦斯似乎有着“某种花园般的气质”,天真单纯,不谙世事:她憧憬欧洲古老的家乡庄园里枝叶的香艳,幽深的绿荫和狭长的小道,历史悠久的古堡……她没想到除了她稍显幼稚的心灵花园之外,世界上还有其他地方根本不是花园,而是充满了罪恶与苦难的昏暗荒原。她之所以费劲心思开始欧洲之行,只是想踏上“回家”的路,因其祖上是布兰肖庄园长达两个世纪的主人。所以,她初见爱德华,就想起了亚瑟王圆桌骑士。单纯幼稚的她爱上了爱德华。但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意识已然完全渗透进爱德华的意识深处,并对来自原殖民地的情妇弗洛伦斯进行权威性解剖和他者文化建构,将她理想化和去主体化。爱德华风流成性、毫无底线,爱上养女南希,因此她含恨自杀。

“随着美国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传统中的进取、坚韧的清教精神逐渐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所替代。”13弗洛伦斯亦不免耳濡目染。她费尽心机来到欧洲,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祖上庄园的女主人。为此,我们似乎很难用“天真”或“单纯”来形容弗洛伦斯。另外,从弗洛伦斯两位姑姑对欧洲大陆的印象和看法,我们也可以管窥美国民众稍显狭隘、偏见和肤浅的民族文化心理。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研究文明即调查文明下的焦虑和不满。”14弗洛伦斯的焦虑和不满在于美国最初文化的粗俗不堪,加上美国商业社会中的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然后便是欧洲强势文化的冲击。构建理想的美国本土文化的想法似乎变得不切实际,遥不可及。

注释:

1.里查德·布罗德赫德.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朱伯通,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381.

2.布尔斯廷.民主的历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570-571.

3.王淑林.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与女性中心人物文学选择探因[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2.

4.Powers Lyallh.Henry James A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pretation [M].Holt R inehart and Winston,INC,1970:341.

5.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04. 6.17.聂珍钊等著.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616、503.

7.王佐良,周钰良.英国20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2:125.

8.Douglas Golding.South Lodge:R eminiscences of Voilet Hunt,Ford Madox Ford,and the “English R eview”Circle [M].London:1943:180.

9.Douglas Golding.Trained for Genius [M]. New York: Dutton ,1949:189.

10.Lipman,Samuel.Culture and Anarchy by Matthew Arnold[Z].New He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4:88-90.

11.张剑.西方文论——他者[J].外国文学,2011(1).

12.陶家俊.他者的表征——析两部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殖民话语[J].外国文学,2001(9):34.

13.王庆.亨利詹姆斯作品中的“美国性”建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3):56.

14.(美)埃默里·埃利奥特.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朱伯通,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561.

猜你喜欢

道尔爱德华福特
《剪刀手爱德华》(海报)
探索未知——2022款福特BRONCO EVERGLADES
大侦探福尔摩斯3
福特领裕
福特EVOS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4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上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