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克雷和他的读者——从读者反应理论解读《名利场》的叙事技巧

2016-07-14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362021

大众文艺 2016年21期
关键词:瑟夫赛特名利场

王 丽 (华侨大学 外国语学院 362021)

萨克雷和他的读者——从读者反应理论解读《名利场》的叙事技巧

王丽(华侨大学 外国语学院362021)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名利场》是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名利场》中,萨克雷灵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使读者参与小说意义的构建。本文拟从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萨克雷在《名利场》中使用的多种叙事技巧,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沃尔夫冈·伊瑟尔;读者反应;萨克雷;名利场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1811-1863)是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与狄更斯齐名。萨克雷以讽刺小说闻名,其主要作品包括《名利场》(Vanity Fair, 1847-48),《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The History of Henry Esmond, 1852)和《纽卡姆一家》( The Newcomes, 1855)。除此之外,萨克雷著名的散文有《势利者集》( The Book of Snobs, 1848)和《转弯抹角的随笔》( Roundabout Papers, 1863)。

《名利场》取材于19世纪英国中上层社会。来自社会底层的蓓基·夏泼一心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凭着她的多才多艺、阿谀奉承飞上高枝。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同窗好友、来自富商家庭的爱米莉亚·赛特笠,她天真温顺,随命运摆布。两个人一生的沉浮构成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名利场》初于1847-1848年间发表在英国《笨拙杂志》上,是萨克雷的成名之作。车尔尼雪夫斯基宣称“除了狄更斯,任何人都没有像萨克雷这样巨大的才能。多么丰富的观察力,对生活多么熟悉,对人的心灵多么地了解……”。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1922-2007)的读者反应理论研究的是现象学的文本分析方法。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不能完全被等同于本文,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本文的实现。实际上,它必然处在二者之间”。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文学作品本文的基本结构,也就是本文的所谓“召唤结构”。一篇本文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实现。“每个读者都将以自己的方式填补空白,并因此排除了其他各种可能性;当他阅读时,他将自己决定这些空白应被如何填补。就在这一活动中,实现了阅读的动力学”。伊瑟尔还指出,“在萨克雷的作品里,读者确实必须自己去发掘。然而,作者又提供了毋庸置疑的线索,以引导读者进行探索”。叙述者披上各种伪装,不断调整叙事,以便控制他与读者的距离,阻止读者置身于作品中对人物表示同情,从而达到使读者超然地审视展现在眼前的景象。

一、设置悬念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1897-1970)指出,“小说里的这种令人觉得惊奇、或者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因素——有时人们空泛地称之为推理因素——在情节里极为重要。这个因素凭借时间顺序的暂时中止,悬而未决,来发挥作用。”这种因素就是神秘感,而“神秘感对情节十分重要,缺乏智力的人无法欣赏”。当情节发展到紧张、有趣或即将出现剧烈冲突时,作者突然中断叙述,让新的线索展开或新的人物出场,从而引起读者和观众强烈期待,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名利场》最初是以每月一期,一共二十期的方式发表在《笨拙杂志》(Punch)上。这种连载的方式本来就容易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萨克雷又总是把最扣人心弦的部分放在每期的结尾,故事悬而未决,使读者对下一期的出现充满期待。例如,利蓓加在爱米莉亚的邀请下去了爱米莉亚家做客,并成功地勾引了阿米莉亚的哥哥乔瑟夫·赛特笠。但生性怯懦的乔瑟夫迟迟不肯向利蓓加表白,利蓓加也因为此事时时心不在焉。小说第一期是后来的第一章到第四章,于1847年1月发表。第一期的最后,“爱米莉亚握着利蓓加的手说:‘今儿晚上他准会开口,亲爱的。’赛特笠自己也在肚里忖度,暗暗想到:‘哈,到了游乐场我就问她去。’”到底赛特笠先生有没有向利蓓加表白呢?如果表白了,利蓓加是否会答应他呢?俩人后来怎么样?这些问题都要等到1847年2月小说第二期发表时才会得到解答。在此之前,读者只能靠前面四章的内容推断了。而事实表明,接下来的第五章里,萨克雷也没有立刻写到游乐场的情形,而是笔锋一转,让一个新的角色都宾登场了,第六章才开始写游乐场的情形。即便是在第六章里叙述者抛出了“乔斯·赛特笠爱上了利蓓加。他到底娶她不娶呢”?这一问题,叙述者也并没有立即把读者带到他们期待已久的游乐场,而是跳出故事,以一位小说家的口吻跟读者讲针对这一题材,可以采用的不同的处理手法。叙述者在对此发表了长篇大论之后,才缓缓地讲述游乐场的故事。

二、欲抑先扬

这种创作技巧是,作者在准备着力表现人物或事件之前,先以浓重的笔墨渲染一番,让读者以为故事会往某个方向发展,当读者抱着这种期望阅读小说时,作者在故事中笔锋一转,让读者由兴奋、充满期待转为沮丧、失落。

《名利场》中也不乏欲抑先扬这种叙述技巧的范例。这里,还是来说说乔瑟夫·赛特笠先生向利蓓加表白这件事。叙述者先是评论道:“车子里人人心里都明白,那天晚上乔斯准会向利蓓加·夏泼求婚。家里的父母已经默许”。管家娘子也在帮腔。“这样看起来,利蓓加真的交了好运……当下虽然没人提起婚姻两字,确实大家心理有数”。在游乐园里,为了让乔瑟夫说出心里话,利蓓加故意跌倒在乔瑟夫怀里,还跟他说,“我真想到印度去”!引得乔瑟夫满腔的柔情蜜意。经过叙述者的这一系列的铺垫,读者仿佛觉得乔斯娶利蓓加的事情已经确凿无疑了。然而后来不断发生事端,最后乔斯竟然只写了一封信给爱米莉亚,告知他即将动身去契尔顿纳姆,并让爱米莉亚向利蓓加转达他的歉意,让利蓓加把他忘记。至此,利蓓加盼望乔斯娶她的计划算是彻底泡汤了,读者也跟着利蓓加一起,在经历了这些周折之后变得沮丧了。

另外,萨克雷在第六章开篇就说,“我很明白我说的故事平淡无奇,不过后面就有几章惊天动地的书跟着来了”。这不禁让读者对后面的故事情节充满期待。但接下来也只不过是乔斯上演的闹剧,利蓓加按原计划去克劳莱家当家庭教师,跟“惊天动地”四个字仿佛并没有太大关系。总体来说,还是平淡无奇。萨克雷就总是这样给读者开一张“空头支票”,让读者白欢喜一场。

三、波澜起伏

《名利场》的读者都不难发现,小说的故事情节可谓波澜起伏,一波未停一波又起,读者心里始终紧绷着一根弦。不妨还拿乔瑟夫·赛特笠先生向利蓓加表白这件事来说明。在插入一整章关于多宾的介绍之后,萨克雷先是在第六章开头就重新回到了那个关键的问题:“乔斯·赛特笠爱上了利蓓加。他到底娶她不娶呢?这就是当前最紧要的问题”。叙述者先是给出了一系列铺垫和暗示,让读者对乔斯的求婚充满期待。然而,正当乔瑟夫要表白的时候,“哪知道事不凑巧,偏偏场子里打起领子催大家去看焰火,游客顿时推推挤挤奔跑起来,这一对怪有趣的情人只得也跟着大家一伙儿同去”。读者的期望第一次落空了。但是后来,乔斯借着酒胆,“搂着利蓓加小姐的腰大声叫道:‘等一等,我的宝贝,我的肉儿小心肝’”,把利蓓加吓了一跳。到这里,读者仿佛又看到了希望,以为乔斯会借着酒劲向利蓓加吐露心里话。谁知一个穿大靴的男人过来把大家哄散了。本就不喜欢利蓓加的奥斯本趁机让都宾招呼乔斯,他则把两位小姐送上车回家去了。女主角走了,读者可能以为乔斯求婚的事也就算结束了。谁知后来乔斯跟都宾吐露了心里的爱情,“说他一心连着刚才走出去的女孩子,可是做错了事,使他心碎了。他说他打算第二天早上和她在汉诺佛广场的圣·乔治教堂里结婚”,读到这里,读者的心里难免再次燃起希望,盼望着乔斯第二天早上求婚的情形。同时,利蓓加心里也在暗想:“明天他准会求婚。他叫我心肝宝贝儿,一共叫了四回。他还当着爱米莉亚的面捏我的手。明天他一定会向我求婚了。”爱米莉亚也这么想,甚至还盘算着婚礼的好多事情。读到这里,读者怕是不以为乔斯第二天要求婚恐怕都难了。不想第三天乔斯却只写了一封信,说他当天就动身到契尔顿纳姆去了。一场求婚,萨克雷就让读者对这件婚事从将信将疑,确信无疑,失望和希望反反复复,最后发展成为彻底失望。萨克雷在这里不断地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迫使读者不断地调整自己对故事原貌的把握,从而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读者参与到小说的意义构建之中。

四、省略

英加登曾指出,在作品审美“具体化”过程中,“读者将主动、下意识地填补作品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恢复文本中被省略的逻辑联系,把作品提供的形象描绘地更加充实具体。”《名利场》中就有很多“不确定性”和“空白”。比如,乔斯并没有像大家期待的那样向利蓓加求婚,使得利蓓加想借着乔斯进入上流社会的计划落空了。当乔斯只在给爱米莉亚的信中说他对不起利蓓加,希望爱米莉亚代他转告利蓓加他的歉意时,萨克雷并没有用多少笔墨形容当事人利蓓加的失落和她的反应,反而详细地描述了爱米莉亚对此的伤心。她不仅在自己房间狠狠的哭了一场,后来还把自己的衣服和零花钱都给了利蓓加,甚至还让不喜欢丽贝卡的乔治都给利蓓加送了礼物。而针对利蓓加对来信的反应,只说了一句“爱米莉亚不敢看利蓓加苍白的脸和出火的两眼,只把信撩在她身上”。利蓓加一场精心的策划落空了,她走进上流社会最快的捷径消失了。她是否觉得自己被乔斯玩弄了?是否觉得尴尬、愤怒?是否会盘算自己接下来要怎么办?萨克雷并没有告诉读者答案,全凭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最终拿出自己的版本,与小说的其他部分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五、结语

在《名利场》中,萨克雷采用了多种写作技巧以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小说意义的构建。就叙事技巧而言,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萨克雷在《名利场》中多次运用了悬念这一手法,他总是将故事情节最扣人心弦的部分放在每一期的末尾,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其次,萨克雷还充分运用了欲抑先扬这一手法,一次次让读者的期望落空,迫使读者不断调整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此外,《名利场》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通过这种方式,萨克雷充分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最后,《名利场》中仍然有很多故事情节属于作者一笔带过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对小说中的这些内容,读者往往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将故事串联成一个更加完整、丰富的版本。由此,萨克雷在《名利场》中通过灵活地采用各种叙事技巧,巧妙地设置了小说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不断地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其积极参与作品意义的构建。

[1][俄]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史(第7卷·上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498-506.

[2]沃尔夫冈·依塞尔.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方法[J].肖明译.当代电影, 1988(5).58-69.

[3]沃尔夫冈·伊泽尔. 读者:现实主义小说的组成部分——萨克雷《名利场》的美学效果[A].廖世奇译.见:刘小枫选编.接受美学译文集[C].北京:三联书店,1989:250-276.

[4][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英汉对照[M].朱乃长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33-235.

[5][英]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名利场[M].杨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37-59.

[6]章国锋.文学批评的新范式——接受美学[M].见:世界文学评介丛书[C].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7.

王丽,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工作单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瑟夫赛特名利场
天然的还是养成的:《名利场》的绅士观
优雅的秘密
优雅的秘密
博览·名利场
On Analysis of Elements of Fiction in Vanity Fair
库丘瑟夫:公益不只是捐钱
黄金失窃案
赛特斯SDN经验谈
迷失Z城的传奇探险家
街拍这个名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