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H.劳伦斯动物书写诗歌中的“众生平等观”

2016-07-14姜慧玲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110644

大众文艺 2016年21期
关键词:众生劳伦斯敬畏

姜慧玲 (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110644)

D.H.劳伦斯动物书写诗歌中的“众生平等观”

姜慧玲(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110644)

劳伦斯的动物书写诗歌奉行“生态整体观”,倡导人类与各种生物和谐共处,在其诗歌创作的英国社会时代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下,他的动物书写诗歌表达了对所有动物的敬畏与爱、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生态理想的向往,其动物书写诗歌中的“众生平等观”给后继诗人以及文学生态学跨学科研究以启示。

劳伦斯;动物书写诗歌;众生平等观

课题基金:本文为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20世纪英国动物书写诗歌中的生态伦理观研究”(项目编号:L14CWW010)和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城市化进程中的20世纪英国生态诗歌研究”(项目编号:W2015093)的成果。

一、引言

D.H.劳伦斯是20世纪著名的动物书写诗人,在他的动物书写诗歌中,动物不分高低贵贱,都是他讴歌的对象。这种“众生平等”观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著名的生态伦理批评家史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整体观认为:“成为思考型动物的人感到,敬畏每个想生存下去的生命,如同敬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他如体验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体验其他生命”,这种“众生平等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D.H.劳伦斯将这种生态伦理观融入到他的动物书写诗歌中,如同体验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体验其他的生命,并进行着交流。

二、劳伦斯的创作背景

劳伦斯的动物书写诗歌中的生态伦理观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他的切身生活经历不无联系。众所周知,工业革命始于英国,它一方面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英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英国成了一个城市国家,中世纪那种田园般的农业社会被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取代。”。再者,达尔文的进化论否定了人高高在上的地位,一切生物都是进化而来,适者生存。劳伦斯正生活于这样的时代,再加上由于受肺病的困扰,劳伦斯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游走在远离城市的生态荒野中,与妻子在意大利的陶斯别墅生活期间,他们过着农夫一样的生活,养马、鸡等动物,体验着当地印第安土著人的生活。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以及诗人自身在城市和荒野中生活的经历,劳伦斯坚信人类要想获得新生,必须抛弃工业文明,重返自然的怀抱。

三、劳伦斯动物书写诗歌中的“众生平等观”

劳伦斯擅长对生态原野中花鸟虫鱼的描写,大到大象、狮子、马、驴、山羊、鲸鱼、海豚,小到火鸡、乌龟、鱼、蛇、鹰、蝙蝠、蜂鸟、蚊子等,这些动物无不跃然纸上,形容具备。劳伦斯喜欢“故意从一个非人类的视角来探索自然世界”,在表达动物的欢快和神圣时,他仿佛是其中一员。在《小鱼儿》一诗中,劳伦斯这样写道:“小鱼儿高高兴兴/在大海中/小小的、敏捷的生命微物/他们的小生命对自己来说就是欢乐/在大海中。”劳伦斯赋予小鱼以情感,他体会到小鱼在大海中畅游的快乐,感叹微小生命的奇妙;在《傍晚的牡廘》一诗中,劳伦斯描写了牡廘的美,表达了与牡廘和谐共处的神圣感:“哦,是的,作为男性,我的脑袋既不光洁,也没有鹿角?/我的臀部也不轻盈?/他奔跑时与我用的不是同一股风?”诗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一只雄鹿,这变形来得惊奇自然而又彻底,“从外形到环境到感觉完全融入牡廘的世界”。

劳伦斯笔下的动物都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劳伦斯对它们充满了敬畏与爱。在《鲸鱼莫哭》一诗中,完全是出于对鲸鱼的崇拜,他让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维纳斯与鲸鱼在大海里嬉戏,可见鲸鱼不再是被打入地狱的恶魔,而是爱神与之共舞的天堂,因而何须哭泣!在著名的《蛇》诗中,诗人对蛇饱含敬畏之情。在诗中,诗人叙述了当蛇饮完水离去钻进“可怕的黑色洞穴”的时候,诗人感到一阵“莫名的恐惧和反感”,于是捡起棍子砸蛇没有砸中,却后悔不迭:“我立刻感到懊悔,/我在想,我的行为是多么无聊、粗俗、低劣啊!/我鄙视我自己,憎恶那可恨的人类教育的声音。”可见诗人下手砸蛇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而在诗的结尾,诗人写道:“因为他又一次让我感到他像是一位王者,/一位被流放的国王,被废黜到了地狱,/而今该是他重新加冕的时候。”此处诗人通过人的卑劣来反衬蛇的高贵,“重新加冕”表达了诗人对蛇的敬畏与爱。

综上所述,在劳伦斯的动物书写诗歌中,诗人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或把自己视为动物的同类,与动物同呼吸、共命运,甚至对野生动物和通常为人类所厌恶的动物也充满敬畏和爱,由此可见劳伦斯诗歌中的“众生平等”观,即所有动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和“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谐共处”的生态整体观是一致的。劳伦斯的动物书写诗歌中的生态伦理观和他所处的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游走在远离城市的生态荒野中的生活经历不无关联,从他的动物书写诗歌不难看出他对动物的敬畏与爱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生态理想的向往。劳伦斯动物书写诗歌中的“众生平等观”给泰德.休斯等后继英国动物书写诗人以影响,同时也给当代的动物书写诗歌创作和文学生态学跨学科研究以启示。

[1]Bridget Keegan & James C. McKusick (eds.). Literature and Nature: Four Centuries of Nature Writing.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2001.

[2]Lawrence D. H. The Complete Poems of D. H. Lawrenc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2002.

[3]D.H.劳伦斯.灵船——劳伦斯诗选[M] 吴迪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4]苗福光.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5]史韦滋著,陈泽怀译. 敬畏生命[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6]闫建华. 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5.

姜慧玲,讲师,硕士,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研究方向:当代英国文学。

猜你喜欢

众生劳伦斯敬畏
写在六合金光寺
敬畏自然 敬畏设计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签字权”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他者与自我重构:劳伦斯《羽蛇》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拜佛
慈怀众生
《虹》与《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另一个自我”:劳伦斯人物美学一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