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神话“女娲止水”与“诺亚方舟”中拯救者形象的比较

2016-07-14张一文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13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1期
关键词:诺亚方舟诺亚女娲

张一文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 130000)

对神话“女娲止水”与“诺亚方舟”中拯救者形象的比较

张一文(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130000)

洪水作为神话的重要母题之一广布于各主要神话体系中,其流传之广、记录之丰使之成为了绝佳的平行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女娲止水和诺亚方舟神话中的拯救者:女娲、耶和华进行形象对比,探究拯救者形象形成的根源与其对后世文学造成的影响。

洪水神话;耶和华;女娲

一、两则洪水神话的主要内容

在古代中国,女娲止水神话广为流传,最早的记载出现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祸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翼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其他文献中也有关于女娲止水的记录: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汤问》

由此可以概括出女娲止水神话的主要情节:先民的生存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女娲挺身而出,补天、止水、立四极,终结了这场浩劫。

在犹太民族创作的《圣经·旧约》中,记载了著名的洪水神话——诺亚方舟:

“上主见人在地上的罪恶重大……惟有诺亚在上主眼中蒙受恩爱……天主遂对诺亚说:‘……你要用柏木造一只方舟……但我要与你立约……你要由一切有血肉的生物中,各带一对……进入方舟,与你一同生活……’……大雨在地上下了四十天四十夜……诺亚和他的儿子闪、含、耶斐特,他的妻子和他的三个儿媳,一同进了方舟……这样,天主消灭了在地面上的一切生物……这一切都由地上消灭了。二月二十七日,大地全干了……诺亚遂同他的儿子、妻子及儿媳出来……诺亚给上主筑了一座祭坛……上主闻到了馨香,心里说:“我再不为人的缘故咒骂大地,因为人心的思念从小就邪恶;我也再不照我所作的打击一切生物了,只愿大地存在之日,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循环不息。”

女娲止水和诺亚方舟神话都以洪水为母题,却形成了不同的拯救者形象。笔者将在下文分析其原因。

二、两则洪水神话中的拯救者形象分析

在两则神话中,女娲身为母神,在人类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解决了人类的生存危机;耶和华虽然毁灭了地上有罪的生灵,但并未对人类绝望,留下了诺亚一家和万物的物种,体现了其作为创世神、造人神的仁慈。综上所述,两个拯救者尽管在形象上有性别和身份的差异,但他们存在一个本质的相同点:对人类怀有深爱,在出现重大危机时帮助人类渡过了难关。

同时,两个拯救者的形象所代表的“慈母”与“严父”元素各有特色。如世俗中的父母一般,“慈母”女娲对待子女百般呵护,甘愿为子女奉献一切,所以神话中女娲鞠躬尽瘁,拼尽全力补天止水。而“严父”的形象则不同,在人类走向堕落时,耶和华以刮骨疗毒的魄力树立了其权威的形象。

三、拯救者形象:原型及其影响

(一)原型理论视域下的拯救者形象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不会被意识到的。每个人都先天拥有一种“种族记忆”,即一些先天的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人类以采取与自己的祖先相似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做出反应。当种族分化出现后,不同种族的集体无意识也存在差异。弗莱在荣格的基础上,在《批评的解剖》中从文学的角度为“原型”一词下了定义,即“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他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正是在这个最一般的意义上,弗莱把神话称为文学的原型。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对后世文学存在着重要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则洪水神话中洪水的起因并不相同。女娲止水神话中,洪水因共工触不周山,天地平衡被破坏而起,洪水泛滥并非神的授意。而在诺亚方舟神话中,降洪是耶和华的旨意。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正是不同的拯救者原型。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地位至高的母神,但并非唯一神或宗教中的神;而耶和华是《圣经》中全知全能的唯一神,其形象较女娲多了一层宗教色彩。宗教神与传统神话中的神有所不同: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所以诺亚方舟神话正是为了使其信徒能够匍匐于耶和华的神威之下,对其绝对的崇拜。

(二)两则神话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

两则洪水神话中的经典形象对后世的文艺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女娲补天止水的神话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古代到近代都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描写,续写或改编这则神话,也有的以此为世界观展开故事。诗文中最早描写女娲补天止水题材的是梁代江淹的骚赋《遂古篇》:“闻之遂古大火然兮,水亦溟幸无涯边兮,女娲炼石补苍天兮,共工所触不周山兮(《汇文通集》卷四)”。

值得一提的是,女娲补天止水中所炼的石头成为后世文艺作品中常被引用的设定。如《红楼梦》中“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这块石头成为了贯穿全书的重要线索。

到了现代,郭沫若在诗集《女神》中大幅度改写了女娲止水神话,以共工与颛顼之争暗指中国的南北方战争。结尾中,女娲呼唤“新的太阳”,即新中国,来替代补天,造福人间。

《圣经·旧约》中洪水神话的内涵早已超出了一般的宗教范围,其融合了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内容。诺亚方舟神话作为《圣经》的重要部分,以它为原型所展开的艺术创作十分丰富。灭世洪水神话流传千年,形成了当代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末日情节,并演变出了不同的拯救者形象。

这种意识在艺术作品中即表现为独特的灾难题材影片。如好莱坞的经典影片《2012》《先知》《末日崩塌》等。《2012》讲述了全球环境遭人类破坏,洪水席卷全球,人类造新方舟逃生的故事。而在今天,将人类从危机中拯救出来的并非神明。在《2012》中,人类完成了自我拯救。而在电影《先知》中,在地球遭遇劫难前,外星人将几个孩子带到了适宜他们居住的星球,拯救者由神变成了外星人。

两则两千年前的神话在今天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它们在两个文明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1]佚名.新旧约全书[M].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1995.

[2]佚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顾迁.淮南子[M].中华书局,2009.

[4]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

[5]魏道斯拉比.犹太文化之旅——走进犹太人的信仰、传统与生活[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诺亚方舟诺亚女娲
诺亚方舟
《诺亚方舟漂流记2》4·8开画
女娲
守望“蔚蓝”的海洋卫星
女娲造人与补天
女娲造人
生日惊喜
上海
诺亚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