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城镇化发展中文化建设的探讨——对大渡口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剖析

2016-07-14黄冀渝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400084

大众文艺 2016年21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文化馆社区

黄冀渝 (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 400084)

关于城镇化发展中文化建设的探讨——对大渡口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剖析

黄冀渝(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400084)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是发展趋势,也是未来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统一体,其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化的影响、凝聚、规范人们行为习惯的功能和振奋人们精神的作用是其他要素无法替代的。因此,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直接惠及文化民生的重大举措已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大渡口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剖析,探讨城镇化发展中的文化建设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对策

一、大渡口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大渡口区以重大文化设施、重大文化项目、重大文化活动为抓手,以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为依托,全力打造“全域15分钟文化服务圈”,强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

大渡口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分别成功创建为国家一级馆,并建成数字馆;建成8个街镇综合文化站,建成率为100%,全部达到一级综合文化站标准;建成标准化社区文化室46个、村文化活动室32个,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78个、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82个,配套建设室外文化广场55个。有效解决了场馆设施设备陈旧、布局不均衡、功能落后的问题。

(二)文化人才队伍日趋壮大

坚持“政府主导,街镇为主,部门协作”的原则,建立了文化干部、文化广场管理员、文化专家顾问、文艺队伍、文化志愿者“五位一体”的文化人才队伍。引进专业人才担任文图总馆馆长,推行分馆业务副馆长派驻制,由文图总馆选派12名业务骨干到各分馆担任业务副馆长;大力开展培训辅导,文图总分馆开展“星火培训计划”培训辅导,选派文化干部外出学习培训。

(三)文化产品供给日趋丰富

打造“文艺大篷车”城乡互动工程、义渡大讲坛、群星大课堂、免费录音棚、百姓大舞台等特色文化品牌,成功举办大渡口区首届社区文化节,扩大影响上升到市级层面,重庆市首届社区文化节在我区举行;加大免费开放力度,大力实施免费开放,扩大免费开放的时间和空间,文化馆总馆每周免费开放时间达56小时、图书馆总馆达66小时、镇街文图分馆达40小时,增强文化供给能力;结合重大节假日,深入开展“三下乡”“五送”等文化惠民活动;在此基础上,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提供菜单式服务;精品文艺创作成效明显,近两年来,共有100余件文艺作品参加区级以上比赛获奖,其中,《赶秋》《跳磴石工号子》获得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

(四)管理制度建设日趋完善

完善了政策指导文件,出台了《大渡口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常规管理办法》《大渡口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创建规划》等一批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方面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政策文件。创新了服务管理模式,出台了《深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施意见》《街镇文化中心(站)免费开放资金管理办法》《大渡口区文化事业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规范文件,有力促进了公共文化设施规范运行,公共文化服务公开公平。

二、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关注民生为先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注重向体系建设转变,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巩固公共文化阵地

加快完善村(社区)一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实施农村文化中心户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建设,实现区域全覆盖,并将文化室、图书室推广覆盖到辖区企事业单位,建立医院图书室、企业文化室、社区市民艺术学校等,激活基层文化阵地神经末梢。此外,针对部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空置现象,因地制宜,搞好资源整合,做好群众需求的调研工作,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适当调整,最大程度地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

(二)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增强内容供给能力

完善服务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将总分馆制覆盖到社区(村)、辖区企事业单位,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并建立相对独立、相互制衡的考核机制,实质性提升基层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增强供给能力。创新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形式和载体,扩大免费开放的时间和空间,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等公共文化产品提供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深入开展物联网服务,科学设置“菜单”,采取“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同时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动态反馈等机制,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开展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五送”活动下基层,推进各个层面、各个时节、各种主题性的群众文化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让文化融入和丰富群众生活。

(三)充实文化人才队伍,提高管理服务能力

优化人才结构。制定文化人才政策,既要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又要招录基层需求的文化人才,开辟文化专业人才绿色通道,吸引具有相应专业或经历的人才投身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组织各个层次、各个种类的业务培训辅导。健全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五位一体”文化人才队伍,配齐配强百名文化专干,培育发展百支群众文艺队伍,招募吸引千名文化志愿者,带动数万群众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

(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常态稳定机制

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在经费投入上,要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重点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所需经费。加大基层文化投入力度。在现有街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补助的基础上,各街镇配套设立综合文化站、社区(村)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将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管理运行经费纳入街镇级财政预算,畅通经费投入渠道,加大基层文化设施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文化融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企业服务、政府购买等方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相对不足的问题。

黄冀渝,学历:研究生,职称:中级,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文化馆社区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社区大作战
建设服务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