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野下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

2016-07-14姜志明孙承文

运动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民族生态传统

姜志明,孙承文

(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北京 100083)



文化生态视野下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

姜志明,孙承文

(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北京 100083)

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传承是维护中国乃至世界体育文化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在当前中国教育、社会发展环境中,高校成为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基地。本文重点分析高校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所面临的文化生态环境,具有的优势以及传承的主要途径,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文化生态视野;高校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

1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面临的文化生态环境

1.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由于受到国内外各方面强势文化的影响,现在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已经消失或正处于濒危状态,文化流失的速度在逐渐加剧。应该说,在民族、民俗传统体育文化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生存危机。产生这种危机的原因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强势文化、商业文化不断侵蚀、冲击和挤压;中国社会转型、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生态环境迁移;20世纪下叶文化大革命时期形成的国家文化意识形态对民族传统文化解构形成的深远影响等。

1.2文化多元化日渐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强势文化一直在影响乃至主宰着世界文化的方向,形成了以西方化为根本特征的文化同质倾向。无疑,全球化所形成的文化同质倾向给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或边缘文化等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然而另一方面,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影响,全球化进程同时也推动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全球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反思世界文化同质倾向带来的文化生态危机。总之,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性,实现世界文化的生态化发展是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1.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逐步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都对本国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加大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力度。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传承与发展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级部门的重视。然而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以来处在边缘化和亚文化的发展境地,多年来只有少数体育学者、文化学者以及相关部门全力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和研究中。但是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些问题,在城市化过程,西方强势文化占领了大众的视野,形成了“西方式”健身理念、训练理念和锻炼习惯,这不仅逐步弱化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地位,还直接威胁到了民族传统体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以致逐步失去了存续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1.4文化生态研究视角能够更好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诠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

时下,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化生态学,就是对文化生态失衡灾难的预防和对策。文化生态学用生态世界观和生态学方法对各类文化形态进行生态学审视,它将系统观、整体观、平衡观引进了文化学,从而科学全面的分析当前全球化势态下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形成的冲击。文化生态学认为,即使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传统社会对各类文明的接纳和适应仍然有自己的选择。世界只有尊重人类对文明的自主选择,并给予这种选择以巨大的空间,全球文化生态环境才有真正的宽松与和谐,才能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像自然生态失衡那样所带来的强烈的文化冲突和灾难。所以,采取文化生态学视角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一是可以从文化生态视角宏观审视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二是能够更好地从文化生态视角下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成长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梳理其发展历史,探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发展的思路。

2 高校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

2.1学校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主渠道

民族传统体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中,随时都在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人们通过对传统体育的传播,使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有意识、有目的的民族传统教育活动传授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至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经验、技能,它不但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系统知识,而且还可以让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传递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系统性,使不同民族风格的体育文化得到了相对稳定的传承和延续。

2.2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上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高校是一个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可通过体育和文化课程来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和实践。在全国2 000余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圈进行有效传播,可扩大影响范围;其次,可影响和辐射到周围社区、群众;再次,通过媒介将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传播和传承效应。大学教育不仅仅关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在高校的熔炉里更好地研究和激发其文化内涵与潜力,更好地创新其发展形式与路径,形成健康、生态的发展模式。

2.3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和教育经历能够保证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快速优质传承

作为大学生群体首先经历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文化积累和知识结构,其思维方式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创新型转变,具有较强的独立、批判思维能力,对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认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群体能够形成了良好、全面的知识结构,培养了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使其善于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为其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载体。其次,大学生群体拥有广泛的传播途径。他们可以通过自我传播、人际关系传播、专业领域传播等多种方式发挥其特有的传承优势。大学生自身的学习、传播、传承是基础,利用同学、朋友、家人等的人际传播是纽带,利用专业优势进行产业开发、推广宣传是目标。

2.4民族地区高校和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发挥文化生态优势和学科发展优势

民族地区高校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便于系统地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有效地实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赛事。通过多种途径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起到较好的文化辐射效应。另外,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乡土乡情,对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深厚的感情,且很多大学生也掌握着较强的民族传统体育技能,比如维吾尔族的学生能歌善舞,蒙古族的学生擅长骑马和摔跤等。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方面有着其他大学生无法比拟的文化生态优势,他们本身就是文化标签,他们最有条件深入地学习、传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技能,也具有强大和潜在的文化辐射力和推广力。

3 文化生态视野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主要途径

3.1树立文化生态传承理念

构建和维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是普通高校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重要的文化生态价值理念。只有维护了本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和生态性,才能够保证体育文化的生态化发展与传承,建造一个健康、文明的体育文化生态环境,这是高校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这种发展理念需要与社会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既有自身的体系,又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不能一枝独秀,脱离现实。所以,这种发展理念需要政府和教育机构管理领导、高校教师、大学生以及社区民众的理解、接纳和发扬。

3.2丰富的教学与实践路径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与群体活动组织实践是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的传承的主要载体与路径。首先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这里所说的课程设置不仅仅是几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设置,它需要从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手段、方法、评价体系各方面入手,形成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它不仅仅是技术技能和体能的教学和训练,更需要从文化的视角给予更多文化内涵的挖掘、认识和理解。因此,课程设置需要涵盖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地理等学科知识,才能够全面系统地使大学生认识、掌握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进而形成健康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环境。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族情怀、爱国热情,将动作技能和文化背景紧密结合,使课堂教学充满民族底蕴,建构学生的责任感,发挥其自主学习和推广的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在校园群体活动中出现更多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总之,要想实现高校及大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传承优势,需要合理有效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形式。

3.3有效的保障与实施措施

理念的形成和教学实践的实施,需要有效的保障措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教育发展起着指导性、方向性、决定性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重任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科研经费支持,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扶持等。唯有如此,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面才能够引起领导、职能部门、教师层面的重视,在课程和学校活动层面予以实践。否则,以专业建设、科学教育为中心的现代中国大学教育体系中很难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重任。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具有较强文化生态意识,民族传统体育及文化研究积淀和教育方向的高素质教师团队。这需要高校在人才引进、教师继续教育方面予以政策支持。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相关学会加强专业培训和科学研究的力度,全面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科研、赛事、推广等活动进程。

4 结 语

构建和维护全球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世界体育文化和中国体育文化生态平衡需要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平衡。普通高校作为特殊的教育发展阶段,其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加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政策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活动组织、宣传推广,加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观念及其氛围,进而实现高校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重任。

[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 2 ]杨东平编.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 3 ]王明兴.浅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的途径[ 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6).

[ 4 ]张建雄,江兰月.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相关问题辨析与界定[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5).

[ 5 ]安斗.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探析[ J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

G85

A

1674-151X(2016)05-10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0.054

投稿日期:2016-03-2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雾霾环境下大学功能性体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W2015-9)。

姜志明(1977—),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学体育、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民族生态传统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