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裘皮服饰发展与社会发展线性研究

2016-07-13杨鹃竹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214122

大众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毛皮西式民国

闫 琳 刘 刚 杨鹃竹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214122)

民国时期裘皮服饰发展与社会发展线性研究

闫 琳 刘 刚 杨鹃竹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214122)

服饰作为社会发展变迁的直观性表征,是历史进程的直观表现,也是文化表层具象的符号,本文归纳了民国时期裘皮服饰发展变化,结合这一时期社会发展,从服装的角度佐证民国社会变迁研究。

裘皮;民国时期;服饰演变;社会变迁

项目名称:裘皮服装流行趋势与社会发展的线性研究2015SJD399

民国时期服饰的时间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封建制度的瓦解使得旧的服饰体制分崩离析,战争强制性的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各种思潮、改革运动纷至沓来。受西风影响裘服的袍、衫款式越来越瘦,从江南大学传习馆馆藏的十余件民国时期的裘皮服饰来看,民国初年基本的形制并未发生较大的改变,到了民国中后期,中国的时尚之都逐渐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此时的上海时装几乎是与世界同步的。

一、民国时期裘皮服饰发展

1.民国初期的新服制

沿袭清末的封建等级制度,民初的新服制对男女服装也有其明确的规定。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新服制在传统森严等级礼制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更改,去除代表等级的服饰规定,这也是中国跨向民主社会的开端。新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基本上采用西式;服饰颜色不再作为区别等级尊卑的依据;相对于男士服饰的规定,女子服饰则依旧沿袭旧式的“上衣下裳”。裘皮大衣虽然价格很昂贵,一件黄狼皮的大衣当时市价银洋一万元,但是当时在大城市有很多专门出售毛皮的商店。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民国时期冬天的裘皮种类主要有狐、貉、羊羔、山狸、灰鼠之类的毛皮,也有貂皮、猞猁、水獭、海龙等贵重毛皮,但是一般人是不用的。民初的裘皮服饰仍然主要用于服装里料,裘皮的保暖性仍是有闲阶层的冬季首选。

2.民国中后期的流行风潮

二、三十年代上海人多用狐狸皮、狐狸皮的围脖和用来暖手的手笼,以及在服装边缘的装饰,当时狐狸皮在欧洲也非常流行。民国时期的上海不仅有传统的毛毛匠,也开始学习国外的毛皮加工技术,形制上也出现了西式裘皮大衣的款式。

这一时期的裘皮袄裙多以短袄、低领、左襟的形制出现。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肘或者露腕,呈现喇叭状,衣服下摆多为圆弧形。妇女运动的兴起,女性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随之而来也伴随着女性服饰的改变。二十年代后旗袍的形制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袍身逐渐收紧,增加里腰省、胸省等,改良旗袍的裘皮冬装成为了富裕阶层女性的时髦选择。

到了三四十年代,《良友》等杂志的使得裘皮服装的流行面更加扩大,裘皮服饰慢慢的从民初的皮袍子等变成西式风格的毛皮大衣、围脖等。通常可以与旗袍搭配,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

3.小结

民国初期裘皮仅仅作为贵重的衣料,作为用于保暖的服装里料,裘皮的运用受到清末服饰制度的影响,通过裘皮种类的变化来表现穿着者的身份等级。到了民国中后期受西风的影响,裘皮服饰经历了毛皮饰边服饰到全毛皮服饰的流变,到民国后期西式裘皮大衣、围脖的广泛流行。裘皮不再是等级的绝对代表而是作为财富的象征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自此裘皮服饰也完成了其功能性的流变。

二、民国时期社会变迁

1.民国初期民主思想的萌芽

清末民初,服饰的政治意味逐渐被审美情趣所取代,服饰的等级规定和阶级差别日益淡化,学生装、西服开始流行。剪掉象征满清统治的辫子,妇女运动兴起,“天足”取代小脚。民国初年出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用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的混乱局面。1912年,陆绐芬,刘清扬在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家庭改良会,其活动宗旨是以人道主义精神,改良家庭习惯,促进男女平等。在南京有神州女界参政同盟会,在上海有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后援会、女子共合会、男女平权维持会等,其组织宗旨是要求参政议政,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12年,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成立,通过九项决议,把女子参政运动推向前进。

2.民国中后期西方思潮的影响

当西方的民主思潮和各种人性解放思想传入国内时,传统的女装遇到了新的审美、新的功能性着装观念的挑战,显现出中西结合的特征,中式的形制却有了西式的情调。这其中也显现出了传统的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大清民律草案》、《民事诉讼法草案》的编纂,纠正了男女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民国时期的民法草案也承袭前清,部分承认了女性的平等权利。经济上逐渐独立,封建时代妇女没有经济自主权,没有财产支配权,没有继承权,民国时期女学的创办,女性教育的发展,高素质的女生逐渐参与社会生产、生活中,更多的要求参与政治生活中,同时,西方礼仪活动的影响,更多女性参与到社交活动中。一方面女性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有闲阶层的妇女对服饰求新求变的心理诉求,都促使了裘皮服饰有中式到西式的过渡。

3.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裘皮服装从封建时期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再到民国时期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社会变迁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影响着裘皮服装的功能性。以史为鉴,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人们价值、审美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同时也要求着裘皮服装多样的风格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风气也改变了人们自古以来的审美,用一种器物的形式,视觉的刺激来表现自身的社会地位,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审美。

三、总结

泰勒《原始文化》中曾说过:“设计的文化基础来源于文化深层化的架构。”服装作为文化表层最直观的文化符号,其发展变迁不光是一种形而下的器物文化,更代表的是文化以及背后的社会变迁。反之,社会变迁、西风思潮的影响以及审美思潮的变化也同样会影响服装的款式以及流行。通过对裘皮服饰以及社会变迁的线性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人们对于社会变迁的佐证研究,另一方面也为现代设计提供灵感来源。

[1]武斌. 百年流行时尚[M]. 北京市: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曾慧.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下)[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1): 142-148,153.

[3]蔡凌霄,于晓坤. 毛皮服装设计[M]. 上海市: 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李家瑞. 北平风俗类征[M]. 北京市: 商务印书馆,1937.

[5]孙彦贞. 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M]. 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毛皮西式民国
市售10种西式培根品牌产品营养及安全品质分析
分蘖洋葱对西式香肠品质及储藏特性的影响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近期国内毛皮市场最新行情
国际学校:留学无需“小别离”
近期国内毛皮市场最新行情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有趣的西式餐具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