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2016-07-12孙明慧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6年1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城乡对策

孙明慧



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孙明慧

摘要: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总体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供全覆盖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切实改善农村民生;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最终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协调发展;对策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城乡二元结构最明显的表现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突出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完善,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以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还广泛地存在着,它阻碍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城市和农村的生产要素在各自的区域内独立配置,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要打破这种城乡隔阂的局面,促进生产要素在城市和农村自由流动,就需要改革农村传统的经济体制,建立和完事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来调节生产要素在各个领域的配置,从而走城乡经济协同发展道路。

一要完善劳动力市场,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量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随着农业劳动力生产力的提高,农业从业人员逐渐从农业解放出来,开始从事非农产业,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农业富余劳动力还不能自由、合理地向城市流动,这就极大地浪费了劳动力资源。为此,应该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合理、有效配置农村劳动力。

二要完善土地交易市场,公平合理征用农民土地。在土地交易市场不完善的农村,农民的土地并没有按照市场价格出售,而是被低价征用,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土地收益权。为此,要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赋予农民土地的转让权、出租权和收益权等权利,使农民能够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应得的收入。

三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解决农村发展资金难的问题。农村发展最稀缺的要素是资金,与此同时,个别农户及城市还存在富余资金的情况,缺乏的就是将资金所有者与资金需求者连接起来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金融市场。

二、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就业渠道

在城乡一体化的改革进程中,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妥善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解决进程农民的就业问题。随着农村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业所能容纳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少,于是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这些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就成了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增加与否,关系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否,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否。要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除了拉动经济增长之外,最紧迫的就是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第一产业由弱到稳,第二产业由大到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把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转移到服务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服务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但有助于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而且能够解决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

因此,一方面,在农村要发展现代农业,减少农业的就业人数,增加土地的人均占有量,同时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工业,与城市工业建设接轨,还要发展为农业和乡镇工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就地解决一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在城市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妥善转移另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利于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还能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的就业问题,推动了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为城乡协调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三、努力提供全覆盖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切实改善农村民生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长期以来,在公共服务方面,我国实行着城乡二元的供给体制。一方面,城市所需要的学校、医院、图书馆和体育馆等公共基础设施都是由国家来提供的;而另一方面,农村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大部分需要农民自行解决,国家仅仅给予适当的补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因国家财政投入的加大,变得越来越好;而农村居民由于自身投入不足,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差。改革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势在必行。

首先,在教育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儿童的受教育程度和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

其次,在医疗卫生方面,要向农村分配更多的公共卫生资源,完善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的建设,引进先进的医疗队伍和医疗器械,使农民能够实现有病可医,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和人均寿命。

最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的道路、桥梁、水电、通讯设施、垃圾处理以及公园和广场等基础设施要与城市对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使居住在农村的农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会因身份和地域的不同而享受不同的待遇。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

近几年,我国农村虽然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标准不一致,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这种因身份不同而享受不同的保障待遇,人为地划分了城乡居民的贵贱等级,加剧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利于城乡协同发展的推进,也不利于现代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要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就要逐步建立城乡协调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要以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着手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的保障制度、无业农民的保障制度等等,开拓创新多元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所有的农村居民,特别是那些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待遇,保证基本生活。

第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有效的保障方式应该是,先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然后再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农民个人出资、社会集资和政府投入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在城乡社会保障并轨进程中,不但要推动实现农村的社会保障与城市接轨,还要妥善解决因市场竞争等而被排除在外的农民的基本生活。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使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CKS01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课题组.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突出矛盾与未来走向[J].管理世界,2014(9).

[2]钟钰,秦富.我国城乡协同发展及趋势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1).

(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城乡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城乡涌动创业潮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