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内高班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6-07-11陈海华

市场观察 2016年6期
关键词:内高班就业结构新疆

陈海华

【摘要】内地新疆高中班政策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质民族人才,关注他们的就业情况,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不光为建设这项民族教育事业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同时也更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关键词】新疆;内高班;就业结构;就业观念;就業信息;人才市场机制

为培养民族人才,促进新疆社会发展,中国政府在2000年9月推行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这一特殊的战略性惠民惠边教育政策。其具体的运行方式是政府出资办学经费,选拔一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到内地学校接受高中教育。“内地新疆班学生高中毕业后,参加全国高校招生考试,实行"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单独划线、单独招生”的办法。凡符合条件的,可入内地的高等学校学习;不能升学的,回新疆。”近年来,针对内高班的研究成果大都局限于高中教学阶段,缺乏对内高班学生在高校及毕业后就业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相关研究内容只有欧登草娃在其《他们如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文中谈到内高班高校毕业生就业优势和对就业环境的不适应的相关情况。

一项政策的执行效果不能只看最后阶段的结果,更应当了解后续产生的诸多影响和情况。内高班作为一项民族教育政策同样不应只把升学作为其最终的结果,也需要将内高班学生的就业状况作为客观评价这一政策的必要因素。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研究背景和方法

自2000年9月至2016年冬,内高班已累计完成16届8.02万人的招生任务,在校生规模达到3.7万人。由于在内高班学生进入高校后,并没有专门跟踪服务机构收集相关信息,所以无法获取全部内高班就业的详细信息。本研究以46名已就业的内高班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分析他们的就业区域、就业行业、就业经历等就业情况,用以反映现阶段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特点,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同时以对西南民族大学2012级至2014级三届共计45名的内高班大学生的访谈为辅助样本用以验证研究结果。本研究采取个例访谈加问卷的方法用以收集样本。

二、新疆内高班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对于内高班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问题,除继续深造外,政府对内高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是“鼓励回新疆,允许留内地”。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截止2016年2月,已有7届1.18万余名内高班大学生顺利毕业,其中部分毕业生在内地实现了就业,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回疆就业,并通过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和自主择业等多种途径,充实到自治区的各行各业和基层部门中,成为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

(一)就业地区

在46名的受访者中,有34人选择了回到新疆工作,其中17人在家乡从业,14人在乌鲁木齐从业,另外3人选择了疆内其他地方工作。11人留在内地工作,只有1人选择出国就业。就回疆工作的原因,73.53%的人表示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52.94%的人抱着为建设家乡的目的回乡从业。留在内地的受访者则更看重内地的发展潜力,就业机会和待遇。值得注意的是,在就业区域的选择倾向上,家乡位于南疆的受访者中,有多达66.7%的人选择在家乡就业,而来自北疆的受访者则更倾向于在乌鲁木齐从业,但相比于南疆,其就业地区的流动性更大。

(二)就业行业和收入

针对就业的行业,在内地新疆工作办公室刊发的《内地新疆高中班基本概况》中显示,回疆工作的内高班学生通过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和自主择业等多种途径实现就业。在本次研究中,位于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就业的受访者占大多数,在企业实现就业的则有15人,有灵活就业2人,自主创业1人,其他1人。在工资水平方面,有23人月收入在2000~4000元,占50%。13人月收入在4000~6000元,占28.26%。6人月收入在6000~1万元,占13.04%,1万~两万,两万以上这两个收入分段,每一分段各有两人,各占4.34%。

收入结构方面,新疆内高班毕业生手收入呈现金字塔模式,中低等收入人群较多,高等收入较少。在地区收入差异间,企业收入高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外、内地普遍高于疆内地区。

(三)就业满意度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有就业人群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对目前就业现状很满意的占到了19.57%,满意的占到了47.83%,不满意的为17.39%很不满意为0%,无法评估的为15.22%。当问及不满意的原因时,8人中有就有7人表示收入过低,此外表示感到发展空间不足、工作环境不好、维稳大环境、加班过重等压力。

(四)就业经历

在完成4+4的内地学习生活,踏上工作岗位。内高班的学习经历对这些特殊的人群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内地的优质教育和现代化建设成果,以及与新疆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不断冲击和改变他们。当问及内高班对他们就业有什么帮助时,除3人表示没有帮助外,剩余93.48%的受访者认为内高班经历对就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首先是增强了适应能力,其次知识和阅历也得到了丰富,语言沟通能力、应试能力、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和改变。这些改变和增强往往符合经济转型下新疆企业对于人才个人素质的要求,加之双语能力使得他们相对于疆内同龄人来说,在就业面前有着更多的优势和选择权。

但在就业过程中,受访者也表示的确感受到了就业人数多岗位少、就业指导工作落后、不公平竞争、就业指导不完善、维稳的大环境、民族偏见和歧视等各方面客观消极因素阻碍就业。同时也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内高变了性格,适应不了家乡的工作”,自身的改变使得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工作、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冲突,与部分新疆传统社会的文化不相适应。

三、发现的问题

(一)就业结构性失衡

由于疆内地区间发展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家庭、个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内高班高校毕业在就业方面出现了两方面的失衡。

第一是就业地区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北疆,相对于南疆而言,北疆社会更为开放,且经济条件优于南疆,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乌鲁木齐作为新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其成为内高班高校毕业生回疆求职的首选。疆内人才大量聚集于乌市,在造成人才浪费的同时进一步挤压了乌市剩余就业空间,给内高班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同时南疆的人才流动相对僵化,在这一区域就业的内高班毕业生多半是回乡就业的人群,外来人才少。这是由于,一方面南疆社会相对封闭,民族传统文化保留完善,加之乡土观念浓重,就业者对政府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使南疆内高班毕业生在就业上更愿回乡就业。另一方面,南疆经济、自然条件较差,提供岗位数量少,尽管当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用以吸引外来人才,但由于力度不够且缺乏配套措施,大多数非南疆生源的内高班毕业生对去南疆工作较为忧虑。

第二是就业的行业性失衡。在个人发展期望和家庭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毕业生扎堆政府机关单位和各事业单位,企业就业比例低,特别是本应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民营企业面临“招工难”的尴尬。同时,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比例极低,这与提倡“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时代浪潮的背景下显得不和谐。如何实现促进双创,实现就业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就业观念不健康

就业观念的不健康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择业从众,缺乏规划,依赖心理加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支配下的就业市场,实现就业方式应当是多样化多方面多渠道的。与之相适应的就业观念也应当多方面多层次的。但是在择业上,内高班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从众心理。以西南民族大学内高班学生为例,45名中80%倾向在行政或事业单位从业。44.4%的内高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缺乏认识,有68.89%的同学直觉上觉得未来就业有困难,更没有明确的求职标准和职业规划。对于职业的选择过多参照社会取向,忽视自身特性。同时由于新疆政府先后实施了“内培计划”、“定向培养”、“少数民族骨干政策”等就业政策,解决不少就业问题,使得部分毕业生对政府的依赖心理逐渐加重,竞争力减弱,不愿意自主就业竞争心理减弱。

(三)就业信息不通畅,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

在访谈中,问及受访者对于政府工作的期望内容,最多的就是关于就业信息的沟通交流问题。“政府应及时在网站提供就业信息,这方面做的太差。”、“举办正规的有质量的招聘会”、“对在外地上大学的新疆孩子应该有专门就业求职网站和考试面试的便利平台”、“政府每年应该要带领各种企业单位到内地城市招聘在校的新疆毕业生,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对此,西南民族大学45名内高班在校大学生也表现出高度一致的诉求。从中可以看出,内高班学子在求职和了解就业信息的过程中缺乏能够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

四、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就业中的诸多问题,不光政府应当采取更加主动的态度促进就业,个人和学校也有责任和义务。

(一)政府方面

制定和完善促进内高班在内的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并建立起能保证实施的配套设施。毕业季间组建单位、企业赴内地招聘会到内地高校招聘人才。建立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逐步建立机制健全、统一规范、信息畅通、服务周到的人才市场,政府联动企业、学校利用网络健全人才信息和企业用人需求信息的搜集和发布机制,实现信息的联网互通。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有效服务的人才市场运行格局,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树立创业典型,加强创业宣传,改变创业观念,激发创业热情。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大力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通过给予企业社会保险补贴、企业贴息贷款支持等方式增加企业吸收人才能力。同时在实现就业的基础上,更应当注意就业质量,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学校方面

培养与就业是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培养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所以内地高校在培养此类学生时,需要注重四方面的培养。第一,注重专业的培养,除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育系统也应当从结构上调整目前专业设置,实现与社会需求接轨,有计划有目的的建立起“定单式培养”、“就业实习基地”等能为新疆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斷人才的体制机制。第二,教授必要的就业知识、就业情况、就业技巧,使毕业生求职时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第三,就业教育时应当注重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倡多创业多创新,提供必要的硬件实施为学生的双创提供更好环境,加强双创的指导工作,教授双创知识与技巧,切实提升双创能力。第四,由于内高班学生是“4+4”的模式在内地学习,所以为了能更好的实现就业,不光内地高校需要考虑到教育模式的改革,内地高中也应当注意加强与学生沟通,通过宣传让学生了解未来发展所需人才类型,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理智选择专业,避免专业选择上的“撞车”。

(三)个人方面

就业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存之本,内高班大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提升技能的同时,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盲从不盲信,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使用各就业信息分享交流平台,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动手实践,主动积极双创,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实现又好又快就业。

参考文献

[1]欧登草娃.他们如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内地新疆高中班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青海民族研究,2014,25(2).

[2]张东辉.新疆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J].经济论坛,2015.

[3]王贵荣,蒋岳衡,庞岩,黄涛,刘学慧.新疆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问题调查研究[J]新疆财经,2011,(5).

[4]教育部.《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教民[2000]2号)[S].

[5]内地新疆工作办公室.内地新疆高中班基本概况[S].

[6]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招收的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大学毕业就业工作的意见(教民[2008]3号) [S].

猜你喜欢

内高班就业结构新疆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目标的新疆“内高班”音乐教学
准备好了,我要出发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运用“掌握学习”理论,提高新疆内高班学生地理素养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