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管理与企业成长研究

2016-07-11陈果

市场观察 2016年6期
关键词:企业成长战略管理可持续发展

【摘要】企业战略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在这种背景下,文章首先对战略管理的意涵进行了深入探究,进而分析了战略管理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战略管理;企业成长;可持续发展

企业要可持续经营,培养持续性竞争优势,首先必须“战略”优异可行,然后执行完美无缺,这也是战略管理的精髓所在。

一、战略管理的意涵

Chandler主张战略是企业实现长期目标的方法,以采取行动和配置资源来实现企业目标。因此管理者明确的角色系探究战略改变来建构新的组织架构。Ansoff提出战略就是一个企业活动以及产品、市场的连结,包括四个因素:产品与市场范畴、产业扩充、竞争优势以及综效。根据这些观点,战略也就是通过主要的政策与规划来完成企业的目标,即定义公司是经营什么事业或未来将经营什么事业。以上这些主张战略的本质包括战略如何影响绩效、强调外部机会和内部能力的重要性、组织结构跟随战略的观念、战略形成与执行在实务上的差异以及管理者在战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

Mintzberg通過5Ps来说明战略,包括规划(plan)、手段(ploy)、型态(pattern)、市场定位(position)与愿景(perspective)等不同的意涵。兹分别说明如下:传统的战略思考逻辑系企业通过规划来勾勒其市场定位或型态以实现其愿景。然而,战略也被视为企业无意图的进入一个有利的市场定位或型态,然后变成公司的规划。或者企业通过现有的技能和特质为战略手段,渐渐形成市场定位或型态来实现其愿景。事实上,组织在愿景支配下,规划和市场定位是不易被改变的。例如:McDonald推出新产品Egg McMuffin系强调个人客制化的蜡烛晚宴服务与McDonald专注于速食服务的市场定位互相抵触,所以该产品不但将改变McDonald的市场定位,也将改变公司的愿景,因此McDonald并未将新产品Egg McMuffin上市。

由于战略的多元特性,因而经由5Ps的说明能帮助我们了解战略的重要性以及洞察组织的基本问题。所以Mintzberg主张战略是一种折衷主义,成为组织凝聚认知和行动的一种手段,进一步丰富我们对于战略形成过程的了解。基于此,战略不仅说明企业如何应付敌人或面对竞争者或市场,也是引导组织发现议题的方法。本研究主张的“战略”是企业通过环境、利益相关者与组织全方位的统合协调后,所形成一套具有整合性、方向性与行动性的方法,以建立持续性竞争优势并达成组织的愿景。

二、战略管理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产业结构观点的“竞争战略”思考模式,是源自于产业经济学的产业—行为—绩效模式的因果循环。市场结构被视为已知条件,如此使得厂商利用市场定位利基与竞争者争取固有的市场占有率,即产业结构决定企业绩效。譬如:Porter竞争战略的理论是源自于Bain所提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定位”。因而Porter首先以五力分析架构来说明一个产业的平均利润,然后建议企业通过一般化战略来争取市场占有率。由于五力分析过于强调竞争行为,疏忽了产业间彼此合作,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价值网架构(the value net),着重于互补性的“竞合模式”(co-opetition)来补充Porter五力分析的不足,即企业应考虑互补性的效果。例如企业与上、下游厂商的“垂直整合”或各事业单位应用资源杠杆的“相关多元化”。如同Ansoff的产品/市场矩阵战略将市场渗透、市场发展、产品发展等三战略,归为同一产业的密集成长战略,而将多元化战略归为跨越其他产业的成长战略。

资源基础观点是以企业掌控资源(包括有形与无形资产)和能力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Barney提出该观点的两项基本假设:(1)资源异质性,表示同一产业中各公司拥有不同的资源与能力;(2)资源固定性,表示公司间的资源和能力之差异也许是持续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产业中,为什么某些公司的表现会超越其他竞争者。然而,由于公司处于动态环境下,使得公司间的资源与能力重组,因此公司的竞争优势将逐渐消失。即Teece的动态能耐论点强调企业为了因应内外部的动态环境,所展现的学习能力与资源重组,使其资源能力具备价值性、稀少性、难以仿效性、不可替代性来创新产品与新事业。譬如:统一企业的相关多元化、低相关多元化以及统一企业国际化等。此乃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的根系统(the root system)强调企业能够培植其核心能耐,来创造更多新事业。譬如:Honda依赖其制造引擎的核心能耐来扩展最终产品市场包括电冰箱与压缩机市场等。

三、结语

企业面对技术的快速变动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可以借助网络关系战略来寻求成长。即企业发展并非只依靠本身的单打独斗,而应通过发展企业间的关系来寻求支持互助以降低环境的不确定影响。根据社会政治环境观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三类:资源基础方面包括员工、投资人、顾客与使用者;产业结构方面包括合资与联盟的伙伴、工会、法律机构以及供应链的连结;社会政治环境方面包括私人组织、政府、地方小区与居民。这一观点强调企业借助与内外部利益先关着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特别是借助信息网络来洞察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寻求预应之道,来提升其创造产品与服务价值的能力。目前,不少企业开始尝试整合不同程度的战略管理论点,不断循环形成战略,以强化其“核心能力”、“顾客价值”、“企业形象”,进而重建“市场定位”强度,来达到持续性成长的目标,其成长轨迹与战略型态。

参考文献

[1]肖振红,李妍.隐性知识对企业竞争优势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4,(2).

[2]王耀华.试论我国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3]史竹琴,薛耀文.山西省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研究——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视角[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作者简介:陈果(1976-),女,湖南人,广东金融学院讲师,双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商务与管理、国际贸易。

猜你喜欢

企业成长战略管理可持续发展
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论医院如何完善精细化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建设
浅议海外并购后的整合管理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家精神和创始人关系文献综述
基于集成创新的企业成长路径探析
探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