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鸟朝凤》:当下中国传统情节 电影的绝唱及其营销之道

2016-07-11袁艳

电影评介 2016年8期
关键词:焦三爷百鸟朝凤天明

袁艳

现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对电影市场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快速的更新换代导致电影文化的泡沫化现象,这样的“文化快餐”霸占了各大院线的大部分排片,带给观众感官刺激和欢声笑语的电影越来越多,而引发人生思考、具有深刻内涵的电影,却越来越少。而《百鸟朝凤》作为中国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艺电影,将两代人之间的成长与坚持,发展与传承尽展银幕,通过展现少年天明与师傅焦三爷之间亦师亦父的关系,讲述了一个关于唢呐文化的故事。这部称得上是呕心沥血的大师级电影,在中国影院却备受冷遇,导致口碑和票房不成比例。本文试从《百鸟朝凤》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和文艺电影的营销策略三方面入手,分析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中国传统情节的营销之道。

一、 世情变迁中的成长感悟

在20世纪30年代的无双镇,唢呐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民间艺术,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代表着黄土高原上纯朴人民的一种信仰。根据当地的习俗,唢呐是在办丧事的时候对远去故人一生德行的评定,平庸之辈吹两台唢呐,稍有地位者吹四台唢呐,德高望重者可以吹到八台唢呐,而只有对当地做出巨大贡献之人,才能获得吹奏“百鸟朝凤”一曲的至尊待遇。能够胜任这首曲子的人,在当地只有唢呐高手焦三爷一个,在焦三爷上了年纪后,如何将吹唢呐的技艺传递下去,成为了困扰焦三爷的一大难题,而少年游天明正是在这个情况下被父亲送到焦家班学艺的。二人的相遇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历史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机遇,这为剧情的发展和唢呐技艺的传承吹响了长音。

《百鸟朝凤》的故事,正是游天明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成熟坚定的游家班班主的过程,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过程,历经了岁月的变迁。初来乍到的游天明对师父焦三爷有着无限的敬畏,等自己的父亲将自己寄养在焦家班,焦三爷无疑在生活中取代了天明心中父亲的地位和角色,为了光耀门庭,游天明使出浑身解数在焦三爷手下努力学艺。值得一提的是,与同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少年天才设定不同,在吹唢呐方面,游天明只是一个天赋平平的徒弟,但他有着比别人更多的勤奋努力,以及对唢呐这份事业的坚守。

随着时光的流逝,游天明爱上唢呐,并且有志于继承师傅的技艺,在他被选为师傅接班人的那一天,天明郑重发誓:唢呐离口不离手。正是为了守护这个誓言,天明努力练习技艺,不知道多少次因为练习呼吸被泥浆糊成花脸,不知道多少次尝试独立完成任务,不知道多少次重复吹奏心中的“百鸟朝凤”。焦三爷已经慢慢老去,等他自己知道时日不多时,与爱徒共奏的一曲“百鸟朝凤”正是他一生心血的绝唱,焦三爷最后注视着自己选定的接班人游天明,将唢呐郑重的交到他的手里。天明在成长,从那个第一次听见唢呐演奏激动地瞪大了双眼的孩子,到那个为了练习被大雨淋得湿透的少年,最后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岁月铸造了二人的默契,就如唢呐的铜管与内芯一般亲密,不需要任何的言语,这对师徒都能感受到对方的心情,这是天明成长中的重要笔墨,从此他要代替师傅担任其传播技艺、传承文化的任务。

然而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乐器,在天明真正成长为一个技艺纯熟的手艺人后,世情变迁的脚步也紧紧跟来,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和更多的乐器飘进了这个黄土塬上的村落,走入了普通村民的生活。早已被人们所熟识的唢呐渐渐被抛弃到落满灰尘的角落,当年引以为傲的自豪突然成了内心悲痛的来源,天明也曾经无数次的叹息,但最后他不负对焦三爷当年的誓言,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游家班,通过创作和创新,重新将唢呐这一门黄土高坡上的技艺发扬光大。

唢呐匠人游天明的成长,是电影《白鸟朝凤》的主线,更是每一位匠人的成长经历,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他们守护着的不仅是赖以生存的技艺,更是代代相传的誓言。不禁让人联想到古往今来有多少匠人,一生苦心孤诣只为传承那一份信念,而他们并非天生执着,天生刀枪不入,无坚不摧,而是仰仗生活的磨砺让他们成长。

二、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

面对西方社会文化的传入,各种所谓的潮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狂轰滥炸,这块传统的匾额究竟还能保存多久,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根基如何稳固,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中广泛思考的一个问题。在2015年冬上映的《山河故人》中,导演贾樟柯就针对民俗传统文化和现在科技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思考。而在直观展现传统技艺发展的电影《百鸟朝凤》中,岁月变迁、外来冲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更是从始至终的聚焦话题,全片似乎都在询问,传统技艺在当今社会,究竟如何坚守,到底何去何从?

本片中的一个经典镜头,就是少年时期的天明手拿芦苇杆来到河边,对着清澈见底的河水,猛吸了一口,在浩大的背景中少年天明显得如此渺小,面前的青山绿水是那个时代最具有说服力的标签,眼前的青绿芦苇和洁白飞絮,交相辉映,更衬托出一种纯天然的美感。这个镜头伴随着悠长的配乐,让人觉得眼前的江山丝丝入耳,将浮尘杂质化为无形。在那个清静自然的年代,一把唢呐,一个少年,一片芦苇,就是最完美的画卷。这种自然的美感,是中国文艺片中的独特一景,在那个没有污染的自然岁月,秀美的山川自然养育出最淳朴的人们。电影中大量中国传统民乐的配乐和展现纯朴自然的美景相互照应,将一种纯真的情怀铺陈得十分到位。这便是《百鸟朝凤》的自我定位,在商业制作照单全收的当今,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难能可贵。

游天明对唢呐的劲头很大,但一开始,资质平平的他进步缓慢,经常失败,为了让他记住教训,师傅不顾旁人劝阻,将他碗里的白饭扣下,一句“我哪个徒弟不是从娃开始的”,展现出焦三爷这个角色的威严,对待技艺一丝不苟,对待徒弟一视同仁,作为一名匠人,这种严谨的态度令人钦佩。面对天赋异禀的蓝玉,天明时常感到压力,因为蓝玉可以轻易完成自己重复多次都仍然失败的练习,悬空吹羽毛,吸一满瓢水,芦苇吸河水等基本功方面远远领先天明,但在最后接班人的选择上,师傅则因为天明的坚定选择了他。这更体现了作为一名匠人,最重要的不是天赋,而是坚守。

任何一门世代相传的技艺,都需要几代人的长久坚持,当师傅抵抗不住时代的压力,就应由徒弟承担风雨的洗礼,焦三爷无疑是最明白的人,他深深感受到这神圣的使命,他要选择的不是唢呐吹得好的人,而是“把唢呐吹到骨头里面的人”。只有那样的人,才能在外来诱惑下抵住压力,是匠人对艺术最真挚的坚守。

三、 当下中国文艺电影营销策略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吴天明老先生曾在《百鸟朝凤》闭关一月,经常在创作中痛哭流涕,在本片剪辑版问世后不久,这位为了电影艺术呕心沥血的老先生就离开了人世。而这部大师的泣血之作,却在上映后的一周内票房不到400万,一二线城市影院中排片率不足1%,这样惨淡的数值引起了很多国人的反思,在当下的电影商业化趋势之下,中国本土文艺电影就真的难以被观众接受和喜爱吗?

事实并非如此,这部《百鸟朝凤》可谓是观众的口碑之作,在各大网站获得较高评分,受到观影观众的一致好评。而前不久的一件事将这部电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即制作人方励为本片争取排片率下跪,网络上立刻传来不同的声音,有人大为感动心酸,而有人认为是情感绑架,这也为《百鸟朝凤》带来了争议。着眼电影本身而言,《百鸟朝凤》的制作组为了将山坡、院落、古井等布景展示得更为真实具体,选择在黄土高原上进行实景拍摄,扮演焦三爷一角的演员陶泽如更为用心,在业余时间学习吹奏唢呐,对唢呐的吹奏进行反复琢磨。如此精心摄制的影片在当今社会中已经逐渐变少,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中的很多元素都可以用现代后期技术代替,其效果可能更加完美,但是机器永远无法不能代替人的情感,完美的机器之声和人声相较,人声因情感而更加完美。这就是整部影片中所要追寻的真谛,当潮流的电子音乐飘进原始纯朴的村落,是匠人的坚守将一方土地的技艺保存下来,当商业化的电影制作冲刷着人们心中的情怀,更需要匠心独创的文艺电影来洗涤心灵。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乐器,也有每个时代的电影。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打拼,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作品影响了整整两代人,吴天明先生的《老井》《人生》在中国电影方兴未艾的80年代慰藉了国人的精神世界。他与片中的另一个“天明”已经合而为一,不论是电影,还是唢呐的传承,都是数辈人艰苦奋斗换来的结果,每一个行业的几十年变迁中,都诞生过天才和不计其数的庸才,但最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的资质,而是他对自身行业的坚守,能够将一份事业作为一生追求来耕耘,才是最合适的接班人。中国的电影行业正在曲折发展,近年来中国文艺电影的层出不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不乏佳作,从同样展现乡村邮递员纯朴心灵的《那山那人那狗》到展现时代变迁中小人物生活的《钢的琴》《白日焰火》《山河故人》,都收获了较好的观众口碑。同时,中国的文艺片同样需要加强宣传力度,不断深化题材挖掘力度,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让更多的观众领略到属于这片土地的情怀。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没有一线明星的加盟,没有炫丽的特技场景的电影同样可以精彩,而那种精彩往往超越了视听的感官世界,直接指向观众的内心深处,引发灵魂的共鸣。

结语

《百鸟朝凤》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守望,更是商业化制作下的一段绝唱。一个为了找到一汪清水来练习跑遍全村的孩子,和一个世世代代守护一台老唢呐的老人,这两个身影重叠在了一起,映照出无数个为传承技艺奉献了一生心血的匠人。而吴天明老人,也正是其中之一,这部由他呕心沥血一手创作的影片尝试着在浮躁的社会中沉淀经典、凝聚精华,同样在为其他同类题材电影和国产文艺片寻找了创作的借鉴之路。

猜你喜欢

焦三爷百鸟朝凤天明
绵师学人
——张天明
小山羊掉进坑里了
春雨
白马湖的春天(小说)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