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蒙汉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2016-07-09巴特尔

科技风 2016年13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摘 要: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另一种文化明确化的一种文化工作,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上的交际活动。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长期演变而成,各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及其内涵,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其可译性难免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局限度。本文举例蒙汉翻译,从蒙汉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角度,对蒙汉翻译间的可译性限度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探讨,并证实了蒙汉两民族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关键词:文化差异;蒙汉翻译;可译性限度

由于不同语种之间的文化不同,那么在进行语言的翻译工作时,很难将不同语言文化完全精确的翻译出来,这中间多少会存在一定的翻译局限性和可译度,同时也成了翻译工作的一大难点和重点,想要让翻译质量更上一层楼,就务必得将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问题吃透、吃全。

而蒙汉两族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员,蒙汉之间的关系自是非比寻常,并且,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蒙汉两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商业来往也更加密切,这就更体现了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降低因文化差异造成蒙汉之间的翻译可译性问题,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蒙汉两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个国家或是民族的语言通常是由其文化缔造而成,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这个国家或是民族的文化,而翻译工作代表的绝非是简单的语言问题,还包含其文化领域方面的知识,做好翻译工作除了要求对该语言的精通外,同时还得对该国家或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得有一定的涉及和了解。因此,文化与翻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文化及翻译之间的关系,可分别从宏观以及微观两个角度进行探讨,从前者的角度入手研究,主要是看在一个国家或是民族里,翻译工作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且文化在国家之间或是民族之间的交流中是怎么被相互影响、制约以及渗透的。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入手,对蒙汉两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探讨蒙汉翻译工作主要是受到了两民族之间哪些因素的制约及其影响。

(一)蒙汉间服饰文化的差异

因蒙古族人民的生活背景与汉族有着很大的不同,故而蒙古服饰的形式及其样式都着很浓厚的蒙古族特色,就比如,蒙古袍、蒙古长靴以及毡帽和羊皮袄等,而且服饰上面还镶嵌着各种各样的珍珠宝物,华丽而不失质朴。同时,在具体的设计和细节上面,其服装的设计样式及其质地因地区和朝代的不同会有一定的差别。

而汉族的服饰则是上衣下赏样式,对着朝代的不同和时代的演变,汉族服饰也会“褂”。在春秋战国之间也有裤,不过那时候裤被称作“夸”一直到汉代,就逐渐演变成深衣制的款式了。

(二)蒙汉间饮食文化的差异

蒙古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长远的历史,它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烤全羊是蒙古族最负盛名的饮食之一,还有黄油、奶皮子、奶酪等这些奶食品。汉族的主要经济来源的是农业耕作,因此,汉族的主食主要是小米、麦子、高粱以及玉米等这些谷类食品。

(三)蒙汉间精神文化的差异

众所周知,蒙古族人民以草原为根,非常勇敢、豪放热情,他们信奉草原文明,草原就是他们的家,并且蒙古族人民不少的英雄史诗等优秀作品都是出自这豪迈热情的草原文化。汉族信奉的则是影响了汉族世世代代子民的儒学,也就是儒家思想,“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仁代表的是仁爱、仁义和忠心,这些“仁”字思想正是汉族人民长久以来一直信奉和推崇的。

二、蒙汉间的文化差异及其可译性限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同时也代表的是该国家或是民族的文化,翻译与其说是语言的翻译,笔者倒认为这更是一种文化的翻译体现,但是文化的差异的确会造就翻译可译性限度的问题。蒙汉两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容易就可由语言来表现。

1)蒙汉两民族的某些特有事物之间的无法对应性。举几个简单的例子:“birayu——二岁牛,siduleng uxer—— 三岁牛”。

2)体现在语言文字特点上的不可译现象。就比如,汉族的灯谜或是猜字游戏,其诗词或是固定的词组,通常是根据文字自有的特点而造成或是拼接而成的。但是蒙古语不同,蒙古族的诗词讲究的是本民族独有的特点。

就比如:suxe baibal tulege qola ugei——有斧不怕没柴烧。

3)与自身历史相关的典籍及其典故的翻译不可译现象。望梅止渴是很多人都熟知的成语,“望梅止渴——aman—nu silusu

—ber—eyen umda—ban daruqu”该成语是以曹操首次出征为背景建立起来的,若是不知道该典故,很容易就会根据片面的意思来直接进行翻译成“guyilesu—gi qarayad umda—ban daruqu”,最终直接致使翻译的内容与其实际信息内容不对等,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三顾茅庐、叶公好龙等等。

4)文化翻译不可译性并非绝对性,它还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虽然上文探讨了诸多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可译性限度问题,但是这并非绝对性的。毕竟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以及两民族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及其文化的相互渗透,众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也正在逐渐的改善这个问题,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有些词句是不可译性的,但是采取某些方法之后,还是相对可译的。

就比如像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种短语,可首先直接进行翻译,对于可能造成歧义的情形下,可采取对其的形式或是意义进行直译。

当然,这并非逐字逐词的简单翻译,而是应充分考虑到该短句在内容及其形式上的完整性。若是语言中有相对应的现成词句短语,也可直接加以利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翻译的可译性问题确实是客观存在,它将蒙汉两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充分体现了出来,但是同时,可译性问题还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它不是完全绝对的,关键还是要在充分了解该民族的语言及其文化后,“活灵活现”的进行翻译。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可译性限度问题直接关系着翻译的质量,更进一步说,它关系着两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来往的密切程度。

参考文献:

[1] 乌云巴特尔.浅谈蒙汉翻译工作[J].文学界(理论版),2011,

06:159.

[2] 黄金京.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J].怀化学院学报,2012,01:98-100.

[3] 苏日古嘎,韩满都拉.浅析蒙汉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从文化差异的角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1:48-50.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