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探讨

2016-07-09余孟辉

科技风 2016年13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心理健康大学生

余孟辉

摘 要:时下,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培养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模式转型,大学生数量的巨增、规模的变化,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从和满足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要求,使高等教育有面临到了从所未有的新问题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课堂教学孱弱,课外心理教育指导受限、学生自助能力不强的现状,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作用难以发挥等缺陷。故加强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研究探讨迫在眉睫。鉴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予以研究探讨,希冀为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激发其潜能护佑其心理健康、心灵洁净、知识、能力卓越,用良好的教育模式、疏导的方法、用抚慰手法消弭其因学习、生活、家庭、交往等方面滋生的心理负荷。稀释其内心的寂寞与孤独。涵养其应有的干练的气质、飞扬的青春气息,张扬的个性品质,洁白如玉的心灵空间。授予他们心理自我调节的方式、方法、手段、技巧。然,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许多高校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给力,很难达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要求,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面临课堂教学水平不高,课外心理教育辅导局限 、学生自助无力,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没有了进取精神、没有了感恩意识、没有了拼搏劲头,心理扭曲前途迷茫,对学习、生活热情递减;进而纪律松散、生活懒散、好吃懒做、成绩下降。乃至个别学生抽烟、酗酒、打架斗殴。要知道,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心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的关键时期。如果没能对其进行思想上的辅导,精神上的抚慰、道德上的滋润。这些学生的前途堪忧。将来对社会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用非常、意义重大,高校教育者必须给予重视。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途径

(一)学科教学中应适当给予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高校的各学科教学中应适当给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特别是有关心理素质方面的一些重要内容,现代学科教学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心里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这是学科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专业素质的需求,事实证明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学以培育与提升学科专业水平为己任,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完成培训任务,往往有事业心的老师会循循善诱运用学科知识中涵盖的心理教育的特点与具体方式、内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予以心理辅导,目的在于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

高校的许多学科在践行教学任务中,有经验的学科教师通常利用一些有关心理素质的内容,譬如,有关学习思维、记忆力、想象力的心理训练方法、方式,旨在快速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记忆、创造等能力及科研、探索、动脑、动手的能力等等。还有利用心理学中的激励手段,来点燃激活学生对专业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利用强化或积极的人体心理暗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特别是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或修养的专业课程中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里,教师会详细、系统地讲明心理教育、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与成长积极作用与重大意义以及对将来走上工作,成就事业的深远影响。

阐述高校学生走上心理健康之路的有效途径,教会学生们心理自我调节方式、方法以及消弭心理困惑的渠道。利用经典案例分析,令高校大学生对常见、突发的心理矛盾与问题及滋生原因、重要表现形式有了解、有备案,护佑其以昂扬的姿态、平和的心理、向上的精神直面人生。

(二)心理健康教育贵在课外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贵在课外指导,课堂教学的时间总是不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指导是对课堂教育重要补充。高校在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利用现代媒体宣传优势,对所有学生给予全方位的宣传、引导,提高大学生对健康心理教育活动参与意识、主动意识。

高校领导要重视心理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支持力度。督促老师做好课外指导工作。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凭借高校教育网络资源在学校建设校级、院级、系一级等各级心理健康组织、机构、在大学各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小组。

院校一级的可以聘请心理健康专业教育工作者予以指导管理,指导协调各级学科教师、班级德育教学辅导老师与学校医务工作者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不失时机的对学生予以心理训练提高学生对心理负担等不良情绪的免疫力。这样才能使高校学生不会因为心理健康等问题导致恶性事故的产生。

(三)自我教育是心理健康的守望者

自我教育才是心理健康的守望者,因为所有的教育、所有的叮咛、甚至唠叨都是被动的,只有自我教育才是积极的主动、内因的事实上,自身能动的活动。故,大学生应该自觉树立其自强意识,树立其对心理健康的主体参与意识。尤其是各种课堂教学上任课教师当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启发,努力培养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主动、自觉性;心理教育课外教育指导组织,特别是心理教育辅导人员、所有老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诸如“心理健康成长小组”等各种社团活动,教导学生学会自我生存、调控、激励、发展、认知等各种自我成长能力,增强心理免疫功能,懂得消弭负性情绪的的方式。以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心态适应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其素质教育的内因基础,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与补充,故,高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在学校应建设一只强有力的专职或兼职相结合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并加强对心理课题的理论探索,聚集经验、总结教训,才能开拓创新探索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方法,为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输出更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9期.

[2] 韦光明.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心理健康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