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的思考

2016-07-09刘章逵

科技风 2016年1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能力思考

刘章逵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互联网+”使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这为高校教育事业丰富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高校教育教学”的含义与特点,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并对加强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思考

当前,“互联网+”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在“互联网+”影响下发生着深刻的整合与变化,其对高校教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在“互联网+”背景下,囿于教师、课堂、学校的知识传授系统被打破,信息高效的互通和网络平台的丰富使知识进入共享时代。这对高校教师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使高校教师职业环境、课程资源、授课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对此,教师要积极面对挑战,重新审视自身职业能力定位,以顺应时代发展,使“互联网+”在服务教育上发挥最大效用。

一、“互联网+高校教育教学”的含义

“互联网+”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传统产业、公众事业和公众生活领域,其含义并非是二者之间简单的结合,而是通过创造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构建全新而丰富的渠道,使二者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发展业态或生态方式。它给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使其在新的背景和前提下重新整合、解构和建构,实现效益和效率最大化、人的情感因素参与的最大化。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高校教育教学”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不可回避、且应重视的一个实现课题。

“互联网+”高校教育,从其狭义方面来讲,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通过搜集网络资源丰富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的补充;

二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借助网络实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教学活动;

三是运用大数据技术,获取科学的数据资料,在对学生思想、行为、认识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与效率性。

二、“互联网+”高校教育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而丰富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围绕教学目标,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互联网使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通过创建教学平台,可以使教学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师生互动更为便捷,教学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弱,利用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获取教学资源并开展学习,通过交流平台和师生间、生生间的推送,使学习更具自主性,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更具多样性。

(四)教育教学的个性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学科成绩发展规律、学习勤奋度、课程爱好、行为轨迹等信息可以得到有效记录,凭借这些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学生认识特点、成长规律、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是截面式的。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终端与每个教学主体相结合,大量的繁琐的教学活动行为被客观记录,对此进行科学分析,可以生成客观的、科学的、实时的评价依据。

三、“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

(一)课堂教学方面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是课堂的权威,其主要任务是把自己掌握和理解的知识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获取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极大丰富,可以自由地通过网络选择名师课程,教师“垄断者”、“权威”的角色得以根本性的转变。

对此,教师一方面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一方面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将单纯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并重方向转变,如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学习,而在线下指点迷津,加强个性化辅导,把课堂变成解疑释惑、讨论交流的场所。

(二)信息技术能力方面

当前形势下,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受到了极大挑战,在“互联网+”成为必然的前提下,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将课堂教学与互联网进行有机融合,既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引导、解疑释惑的作用,又充分开发利用网络优势。互联网信息庞大而繁杂,易使学生在信息选择方面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利用不当,还易对学生造成误导或沉溺。

因此,教师还应有信息甄别和有效获取的能力,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优质信息进行整合,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并指导学生正确获取资源,避免由此导致的方向性失误和效率的低下。

(三)大数据技术方面

在美国,大数据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取得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在我国,运用大数据对教学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运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教师,要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做到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就要掌握从海量的信息数据中找出有效信息,并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与教学有关的结论。做到这些,应加强大数据信息技术、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

四、“互联网+”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高校方面

1.加大培训力度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要不断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持续加大支持力度。高校教师中,信息技术水平不一,年龄层次差距较大,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兴趣高低都不一样,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单靠教师自觉难以从整体上提高水平。

在现实中,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年龄稍大的或对互联网技术不感兴趣的教师,仍固执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现代化教学技术与设施成了摆设。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职业能力思考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