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场上的道德

2016-07-09于永军

雷锋 2016年6期
关键词:逗你玩大虾小宝

于永军

相声泰斗马三立有个最著名的段子,叫作《逗你玩》。段子中的小偷,先以“几岁啦”“你叫什么名字啊”“你认识我吗”等低门坎的语言,与替妈妈看守衣物的小宝搭话,掌握了小宝的年龄、名字和是否认识小偷本人等信息,尔后根据小宝的心理设套:“咱们一起玩吧,我姓逗,叫逗你玩,你叫我,叫我。”宝宝对“逗你玩”这个名字颇感兴趣,果然上当,应声叫着。看着孩子已经入彀,小偷毫不吝啬地赞美:“好,太好啦!”然而,就在这赞美声中,悲剧出现了——小偷利用小宝对“逗你玩”的轻信,连带欺骗了不明就里的妈妈,拿走了妈妈晾在外面的全部衣物,最后只留下了一个“逗你玩”的真实。

重话这个老段子,是因为舆论场上屡屡出现类似的情形。远的不提,仅举两件新近在网上爆炒过的:一件是“泰国大虾”,另一件是“山东疫苗”。尽管都是旧闻,但经过精心包装,“过去完成时”竟变成了“现在进行时”,在搅了个“周天热透”之后,新闻反转原来是“逗你玩”,以致一些善良的人们发出了迁怒于网络新闻的感叹:“信网络新闻,猪都会上树。”此应了一句俚语――“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先说那“泰国大虾”,原本是发生在两年前的一件因商家供应不足和用餐时间有限造成的极端案例,被泰国一位网友作为中国游客“丑态”上传到脸书上,并贴上了中国人“道德低下”的标签。按说,对这种“倒打一耙”,中国网友说清真相以正视听。未曾想,在我们的舆论场上,道德帝们却打了个颠倒,将口诛笔伐的矛头对准了挨憋作蜡的同胞。什么“没有见过世面呀”“没有吃过大虾啊”“丢中国人脸”啦等等,贬词犹如连珠炮。大概谁都没有朝事情还可能有某种“猫腻”的方向想过。结果,统统都打了自己的嘴巴。尤其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被反转的中国人在泰国抢虾的“裸晒”,经官方调查却是日本人。这简直像一出狗血剧,祼露出了道德帝们之内心深处,道德感爆棚乃为其次,更深层的原因是一种民族自贱性——每每面对中国人在外面不文明的新闻,来不及去等待进一步真相的结果,就开始数落自己的同胞。可是,数落得越凶,越体现出骨子里的自卑。

再说“山东疫苗”,这事一年前即被警方查获并向各地药监部门发出协查通报,今年2月2日央广网也作过报道。谁料想,近两个月后的3月28日,一家网站却翻拣出来再炒,加上“或影响人命”的药引子,佐上“安徽无为县狂犬疫苗死亡”的猛料。一下子便成了爆炸性新闻。最后,人们才明白,安徽省无为县2014年发生的那起疫苗事件,与“山东疫苗”案没有任何关系。最关键的是——安徽省无为县的案子,是“假”疫苗造成的,“山东疫苗”案是真疫苗,是合格疫苗。虽然这些疫苗即将到期,但依旧合格。这两件事的性质完全不一样。“山东疫苗”案并不是疫苗质量出了问题,而是非法经营和没有冷链储运。将两起并没有关系的案件强拉硬拽在一起,要么是别有用心、唯恐天下不乱,要么就是为了追求“网红”、不讲舆论道德。

咱这世界,大概未进入那“物质极大丰富、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名利场上就会有“小偷”出来制造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逗你玩”以售其奸,这不奇怪,恐怕也是难以杜绝的事情。问题在于,舆论场上活跃着的类似《逗你玩》中“妈妈”般的道德帝们,他们本应是鞭笞讨伐“小偷”的智者,但客观上却行着为小偷纵火泼油、鼓风的糊涂事。显然,作为典例的两起“逗你玩”,始作俑者都借助舆论场上道德“妈妈”们的作用,达到或者部分达到了期待的效应。让人当了猴儿耍,还自以为精明地给人家敲锣,这不能不说是一些自恃站于道德高地的“妈妈”们的一个悲哀。

然而更甚的,一些担当着引导舆论、反映民意、提振正能量等社会责任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珠、闹个出彩,竟然成了“逗你玩”的二传。并不否认,网络媒体要回应网民关切、讲求叫座率,但前提和底线必须真实。失去了真实,一切推论都只能陷于荒谬和滑稽。再回到两起“逗你玩”,那些掌握着发稿权的网站编辑老总们,为什么事先就不能调查一下?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呢?遗憾的,许多“逗你玩”就这样在罔顾事实调查和证实的稀里糊涂中一次次“逗”“玩”了广大网友。这又不能不说是一个需要认真检讨的“深刻的教训”。

责任编辑 李婧

猜你喜欢

逗你玩大虾小宝
保存大虾有妙招
藏在大虾里的爱
画与理
捉迷藏
最后一名
大虾刺身
没“逗你玩”国际大牌,这次真的降价了!
鱼腿
逗你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