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大任:“我为中国人而写”

2016-07-07姚嘉为整理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美国休斯敦77077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钓鱼岛文学

姚嘉为(整理)(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美国 休斯敦 77077)



刘大任:“我为中国人而写”

姚嘉为(整理)
(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美国 休斯敦 77077)

引文格式:姚嘉为(整理).刘大任:“我为中国人而写”[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2):47-49.

刘大任,1939年出生,祖籍江西永新,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硕士,因参与保卫钓鱼岛运动,中断博士学业,1972年入联合国任职,1999年退休。著有小说《当下四重奏》《远方有风雷》《细雨霏霏》《晚风习习》《杜鹃啼血》《落日照大旗》《晚风细雨》《残照》《浮沉》《羊齿》《浮游群落》《远方有风雷》等,以及运动文学①运动文学是指以运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以专业的体育知识、文学的笔法,描写和评论与运动相关的题材,传播知识,欣赏运动之美,体会运动精神。《果岭春秋》《强悍而美丽》,园林文学②园林文学是指以花草园林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从种植花木的经验到建造园林的心得,从借景寓情的文人感思,到以自然为师的哲学境界。《园林内外》,散文及评论《忧乐》《晚晴》《月印万川》《冬之物语》《空望》《纽约眼》《无梦时代》《走出神话国》《赤道归来》《神话的破灭》等。

2008年5月姚嘉为(下文简称“姚”)、张让(下文简称“张”)在纽约威郡Scarsdale刘大任家中对刘大任(下文简称“刘”)进行了专访。

回首当年话保钓

姚:当年积极参加海外保卫钓鱼岛运动(以下简称“钓运”或“保钓”),您认为“保钓”在北美迅速延烧的原因是什么?

刘:1960年代留学生来美后,接触到在台湾被禁的大陆出版的写1930年代、1940年代的书籍有关。当时留学生中间传阅最广的是陈少校的《酒畔谈兵录》和《金陵残照记》③署名“陈少校”的“金陵残照记”系列由《酒畔谈兵录》《关内辽东一局棋》《金陵残照记》《逐鹿陕川康》《黑网录》五本组成。。我们不只是好奇,也很想知道这段国共战争的历史。我们不了解、也不接受官方的解释,对于国民党过去家长式、威权式的统治反弹很大,结果矫枉过正。透过这些有限的信息,我们试图去了解几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断层,却并不知道当时大陆的许多出版物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姚:伯克利的“保钓”刊物《战报》只发行了两期,但影响深远,引领了北美“钓运”后来的走向。听说第一期的《战报》是以红字印刷的?

刘:伯克利在保钓运动里,红旗不是打得最早的,但反政府的声音却是叫得最响的。北美六大城市示威游行后,《战报》发行示威专号,对政府的批评,对海外留学生政治反应冷漠的批评,非常激烈。以红字印刷,说来很冤枉,那时没钱,用蜡纸刻钢板拿去油印,旧金山有个小区服务团体免费借我们用油印机,黑色油墨用完了,只剩下红色。国民党说,连刊物都是红的,肯定是赤色分子。这说明了当时有很多的历史偶然因素。

姚:“钓运”左派后来成为统派,主张统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

刘:主要是政府对于我们要求的关于钓鱼岛本身,攸关中国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事,不闻不问。我们觉得钓鱼岛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是要对抗美日。当时,在法理上、政治上中国人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最根本的是领土主权问题,根据国际海洋法,如果钓鱼岛是中国领土,领海有12海里,加上经济区200海里,差别就很大。当时有数据显示钓鱼岛底下的石油储量超过中东,对于中国人的子孙影响攸关。要真正解决问题,就是在国际上要有影响力,而大陆与台湾的分离,给钓鱼岛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姚:为了“保钓”,放弃博士学位,十七年回不了台湾,回顾当年,您有遗憾吗?

刘:唯一的遗憾是走得太急,红旗打出去后就不可能回头了。红旗打出去,有很多因素,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侨生比较热情,年纪又轻,很早就打出五星红旗,怎么拉也拉不住,我们是研究生,比较成熟,但也才二十多岁嘛! 加上我们刚出来时有逆反心理,反国民党的威权体制,矫枉过正,一接触到大陆的信息就很激动。这两个心理,使得“保钓”一开始就冲得很快,结果断送了“保钓”这批人回台湾的机会。这个运动后来在海外就风流云散了。

姚:海外当时有三个不同政治理念的团体,后来有什么演变?

刘:一个是台独,当时是地下的,人数不多;一个是反爱会,我们叫他们是“革新保台派”,他们不否定国民党的体制,但觉得有点老化,有取而代之的意味,要保台作为“反共”的基地;还有一派是“保钓”派。1970年代初期,人才最多的是“保钓”派,但后来对历史的影响却最少。如果“保钓”当时没走得这么急,红旗没打出来,能想得长远一点,台湾今天就不会缺了红的这块,不是红衫军的红,也不是共产党的红,而是社会正义。台湾比较偏重社会主义、社会福利的这股力量,其实是“保钓”所代表的理想,可是这个理想没有回到台湾。

张:为什么保钓运动是出于民族感情?

刘:到今天为止,我始终认为“保钓”是非常纯洁的运动,底层动力是民族感情,这和近代中国人的历史、中国的文明发展到19世纪末期后,和世界其他文明产生很大的落差,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这两三代的中国人,如果认同家族、社会,或是中国的文化历史系统,这个挫折感是非常严重的。近一百五十年来中国是世界上的二等国家,过去所有的光荣都变成屈辱,中国人甚至怀疑自己差人一等,所以反应最强的就是五四运动前后,特别是鲁迅这样的作家,这些大概是他最深的感受之一。综合起来,我称之为“民族感情”,保钓是在这个民族感情的基础上,通过大家的观察反省,刚好有个事件促成,很自然地产生了这个反应。

现代与写实

姚:您从1960年代开始写作,文学上最早触动您的是什么?

刘:我开始当文学青年的时候,最早触动我的是香港马朗、王无邪的杂志《文艺新潮》,传到台湾后,我们偷偷传阅。第一次看到现代主义作品,很震动,封面和内容插画都用后期印象派以后的抽象画作品,现代诗水平不如台湾,但小说比台湾精彩,采用现代主义的技法,又有整个中国历史的观照。

姚:您念台大时已开始创作,有没有受到现代主义影响?和《现代文学》白先勇等人有来往吗?

刘:台湾那时很闭塞,我们都在找两方面的东西看,一方面是1930年代中国的文学和旧俄文学。新的文学在台湾根本找不到,旧俄的文学有时候在旧书摊上找到,像屠格涅夫、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另外一方面是西方文学。我们跟《现代文学》那些人不同,他们比较偏学院派,主要是夏济安的影响。我们是在社会上混,苦闷了就去找东西看,接触的东西、受到的影响是很杂的。看了一些左派的书,如普列汉诺夫、艾思奇,也看纪德的存在主义和卡夫卡,各种影响都有。《现代文学》基本上以现代主义为主,我们办的《文学季刊》以创作为主,路线是与台湾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

姚:到联合国工作不久后,您就申请外放非洲,为什么?

刘:我一进联合国就了解,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去搞政治,联合国的最高职位都是政治任命,一定要有强有力的后援国做后盾,要跟中共代表团保持密切关系,争取它的支持;另一条路是力争在联合国上层面前多表现自己。1974年我去大陆,发现当时这个社会主义毛病大得不得了,回美后,我作了一场报告,最后一句总结惹祸上身,被戴上“修正主义者”的帽子,这也是我决定申请到非洲的原因之一。我慢慢退出“保钓”的开会和活动,开始考虑安身立命的问题,最后决定回归写作。

姚:您本来准备写《浮游群落》第二部曲,主题是“保钓”,后来搁下来了,为什么?

刘:我本来想写这个知识分子圈中的一些人到美国后,保钓运动发生后的故事,书名都想好了,叫《溯河回游》。“保钓”的主要精神动力是民族主义。民族感情跟鲑鱼溯河回游一样,是一种本能。我会批评得很厉害,深挖内层很多东西,由于许多当事人还在,就搁下了。参加“保钓”,最深的体会是,知识分子参与群众运动后,很多人心的丑恶面会暴露出来,知识分子自认比别人聪明,对权力特别敏感、贪心,想抓权,会有很多小动作。群众运动后来产生很大的弊病,跟人性本身有关。

姚:您的园林作品有渊博的园艺知识,富于人文趣味。如何写作园林文学?

刘: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对种花、打球都很有兴趣,会找书来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把它当文学作品来写,对生活和世界的观察都在里面。真正的园艺专家学问很大,我没这么专精。也不是像文人雅士那种消闲,写时会做些研究,不违反知识基本的道理。

作家是现代社会的“巫”

姚:对台湾几十年来的文学发展有什么观察?

刘:台湾走上小众文学之路,是由于现代主义本身的性质造成。19世纪至20世纪初那种大块文章不要了,而去向内心挖。不去找社会的主脉,而去找社会的末流跟异状,台湾的小说后来都走这样的方向,放弃了鲁迅这条文学路,走了张爱玲这条路。

姚:鲁迅这条文学路,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刘:写小说要看历史,要看整个国家发展的方向、整个国民。鲁迅也写很特殊的现象,但后面有很大的东西。一个真正的作家跟古代原始人类生活中的“巫”一样,是人跟神交往的媒介,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巫”。身为知识分子、作家,一定要抓住历史的主流,把整个历史社会的脉络看清楚。

姚:和张爱玲在伯克利中国研究中心同事一年多,对她有何印象?

刘:我们的办公室相邻,但和她几乎没讲过话。我们下班后,她才来上班。我们在陈世骧教授家里开晚会,她偶而和我们说话,眼睛看着我们头上一尺的地方。她有几篇小说写得不错,我佩服她的技巧,但始终觉得她是二流的小说家,不是大小说家。

姚:您为何而写?为谁而写?

刘:基本上我为中国人而写,不论写小说,还是写园林、运动,我只有一个中心观念,就是追求中国人的现代化,希望中国人做一个真正能够抬头挺胸的世界公民。身为中国人,藉以安身立命的只有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系统。中国传统里有很多糟粕,我们这一代人是为中国文艺复兴铺路,三十年到五十年后,中国的文艺复兴一定会到来的。

(责任编辑:时 新)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6)02-0047-03

DOI:10.16217/j.cnki.szxbsk.2016.02.009

收稿日期:2015-11-15

作者简介:姚嘉为(1951—),女,台湾台中人,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暨网站期刊主编,硕士,研究方向:北美华文文学。

猜你喜欢

钓鱼岛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我与文学三十年
用镜头还原真实——评纪录片《钓鱼岛真相》
先秦名论视域中的钓鱼岛“正名”考
钓鱼岛问题溯源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