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顺周期效应探究

2016-07-06王超人解鹏

中国市场 2016年24期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王超人+解鹏

[摘 要]自公允价值再次引入我国会计准则以来,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如何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一直颇受争议。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已经对其敲响了警钟,而2015年商誉计量的大幅减值更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被推到风口浪尖,它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从而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一时成为会计界和金融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文章试图通过整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研讨公允价值会计诱发的顺周期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同时对其中的不良影响提出方法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顺周期效应;方法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4.159

1 引 言

随着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再次登上历史的舞台,它既代表着国际主流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又响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对于财务信息质量的需求。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要求在我国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中都有所体现。但2008年金融危机大爆发,无疑是对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一要求的重大考验,金融系统的崩盘、市场的大萧条和经济危机带来的恐慌使得人们不得不找到诱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当即有人表示,是由于公允价值在作祟,并试图将所有责任都推到公允价值以及财会人员的身上。但当人们渐渐走出恐慌、开始冷静思考真正的幕后黑手时,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张荣武、伍中信(2010)提出的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顺周期效应和反周期效应(Counter-cyclicality)是经济学用于描述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相互关系的术语。如果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保持正相关关系,则说明存在顺周期效应,反之则存在反周期效应。在本次金融危机中,FSB将顺周期效应定义为放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并可能引发或加剧金融不稳定的一种相互强化(即具有正反馈效应)机制。

基于对以上内容的理解,笔者认为这里的顺周期效应起着一个杠杆作用:在危机发生的初期,危机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并未达到重大广泛的程度时,通过顺周期效应这一支点,撬起了一个巨大的负面效应,使得影响更为严重、范围更加广泛的危机全面爆发,并形成恶性循环。在这里笔者将引起以上影响的机制命名为“撬起作用”。

2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研究综述

顺周期效应并非2008年金融危机的附属品,早在此前,它就已经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在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相关研究广泛且深入,国内外学者更是在这一方面有着累累硕果。但在会计学领域,它却鲜为人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只有欧洲央行(2004)和巴斯(2004)在有关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方面有着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欧洲央行(2004)认为,由于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在经济不景气条件下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对贷款计提更多减值准备,弱化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进而导致宏观经济进一步恶化,加剧银行信贷政策的顺周期效应,巴斯(2004)认为财务报表随着公允价值的估计误差、固有波动和混合计量逐渐加剧,造成固有波动无法真实反映,人为波动无法准确控制,而公允价值会计范围的扩大和指引的逐步明确恰好解决了上述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研究中。于永生(2009)认为,市场估值持续下跌原因一方面在于财务报告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关联性和次贷产品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在于危机初期市场的过度反应。郑鸣(2009),李妍(2009),任世弛和李继阳(2010),葛家澍、窦家春和陈朝琳(2010)在此领域发表过各自具有指导性的见解。黄静如、黄世忠(2014)也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方法,模拟了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和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银行的数据,讨论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是否存在的问题。以上成果均表明,关于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的研究方兴未艾,仍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研究潜力。

3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探析

黄世忠(2009)提出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和心理反应是传导顺周期效应的三个重要机制。首先,资本监管方面。由于资本监管的规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制度对资本监管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度。当会计制度中有着较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成分时,资本监管也难以摆脱公允价值的影响。其次,风险管理方面。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银行业经常用“贷款对资产价值比率”来控制和规避抵押贷款风险。最后,心理反应方面。投资者针对市场价格变化所做出的同步反应将导致市场恐慌,引起证券价格出现极具破坏性的螺旋式下跌,形成心理学中的“羊群效应”,进而成为价格下跌的推手。

笔者认为,本次金融危机影响如此之严重、范围如此之广大,很大程度上是经过以上三种传导机制,由顺周期效应的撬起作用所导致。概括而言,证券投资者的理性心理反应及其所衍生的“羊群效应”成为了金融系统中破坏式顺周期效应传导机制的导火索。而前两种传导机制,笔者将其归类为银行业乃至金融业在评估并预测经济事项方面制度上本质性的缺陷。由于无法预测未来事项的走势,人们只能通过对用以衡量已发生经济事项各种指标的计算,并融入较大成分的主观意识,形成所谓的“权威预测”,这种“预测”本身就不足以令人信服。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提供一个更加权威、更加令人信服的“预测”。

4 应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的方法建议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相关社会各界投入大量精力试图通过对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将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FASB和IASB以及FSB、IMF和FSA分别从会计层面和监管层面上提出降低顺周期效应的对策建议。在会计领域,对策建议主要体现在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方法、对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了更加严苛的限制条件上,金融资产重分类方面允许如证券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等极少数情况下,将原本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衍生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新划分为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等措施。在监管层面,对策建议主要体现在对于资本充足率、风险价值和杠杆比率的认定标准方面。例如,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弹性,在经济繁荣周期严格资本基础的认定标准,在经济萧条周期中放松资本基础的认定标准等措施。

通过本文的梳理和介绍,我们不难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犹如一块巨石,打破了公允价值会计这一原本平静的湖水,引起千层涟漪,其顺周期效应更是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仍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其中最基本也最应解决的一个问题则是: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是否存在?在黄静如、黄世忠(2014)的“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中对这一问题有所探究,他们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方法,模拟了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和“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银行的数据,得出公允价值会计并非必然导致顺周期效应的结论。虽然无法确认其实质效力,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研究人员需要改变目前多采用定性分析进行研究的现状,增大样本容量对其进行观察分析,获取数据并提供经验研究。而“如果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确存在,传导机制又是否能够被人们所概括总结,用以防范类似危机的发生?”“准则制定者和监管部门需怎样调整完善相关制度?”等问题更是值得我们探究。

参考文献:

[1]黄静如,黄世忠.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J].会计研究,2013(4).

[2]张荣武,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J].会计研究,2010(1).

[3]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

[4]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

猜你喜欢

公允价值计量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浅析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