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流域调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点问题探讨

2016-07-06陈艳丽彭金涛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0006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007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6年1期
关键词:调水环境影响水源

陈艳丽,彭金涛(.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0006;.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007)



跨流域调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点问题探讨

陈艳丽1,彭金涛2
(1.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6;2.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72)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评价过程中须着重分析研究水资源配置、水源保护、取水影响、工程建设影响及环境风险这五个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工程沿线环境特点,对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主要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跨流域调水工程;环境影响;水资源配置;水源保护;环境风险

DOI:10.3969 /j.issn.1672-2469.2016.01.004

跨流域调水是通过大规模的人工方法将水量丰沛地区的水资源引入干旱缺水地区,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外实施了众多的调水工程,其成功的调水经验和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有力证明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缓解区域缺水、各用水部门之间用水再分配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1]。跨流域调水工程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状况,同时工程建设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地利用状况,这些变化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势必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实施调水工程,应重视环境保护,需要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的预测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使其发挥更大的工程效益。

1 总体思路

从工程实施进程来看,调水工程包括规划布局与规模、工程建设、运行及其管理全过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贯穿始终。对于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首先需要明确其水资源配置、水源选择、调水规模、工程布置、施工布置、移民安置等工程方案及工程运行调度的环境合理性,在项目规划、设计及运行中,纳入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对工程方案进行优化调整[2]。在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方面考虑工程运行后水资源时空分布变化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考虑由于工程建设产生的影响,以及工程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及环境风险。调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主要问题的关系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水资源配置环节贯穿了调水工程的整个过程,是环境影响的根源,在系统建设与运行过程中,水资源管理与水源保护是维持整个系统正常、安全运行的基础,工程建设影响、取水水库及下游影响及环境风险是主要环境问题。因此,以下针对水资源配置及管理、水源保护、取水水库及下游影响、工程建设影响、环境风险这五个重点问题,从环境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

2 水资源配置与管理

跨流域调水工程首要环节为水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其次为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及有效管理。其实质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的分配效率,在不同流域内,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与使用,解决各部门和各行业(包括生态环境用水)用水需求及用水竞争问题,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保证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3]。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资源配置与管理涉及取水、输水、供配水、用水、退水全过程的人为控制与优化,该过程的各个环节均能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只有在水资源配置及管理上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才能从根本上规避不良环境影响,充分发挥工程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

图1 跨流域调水工程环境影响主要问题关系示意图

(1)水资源配置控制

水资源配置的总体布局须统筹考虑调出、调入区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从水资源盈余地区引水入资源性缺水地区,在生态环境及功能区划上,尽量以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及以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为主的地区作为水源地。调入区水资源配置中要优先考虑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维系生态系统、保障社会稳定等公益性领域的基本用水需求。调水工程应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三个方面的要求,在保证调出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通过调水来促进和改善受水区的水资源利用、水环境及水生态状况,促进调出、调入区的水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水源选择与调水规模控制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源选择应符合供水需要,主要包括水量和水质两方面要求。在水量方面,水量应是在充分满足调出区社会经济各项用水需要,并留有充裕的后备水资源的基础上拟定,以不致因流域水资源量调出而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4]。在水质方面,应根据国家有关环境质量标准及规定,对地表水水质及水功能区达标状况、湖库富营养化状况、底泥重金属含量状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综合上述分析结果以衡量水源地选择的环境合理性。

调出区调出水量必然使得调出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增大,可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入海水量变化进行分析,调出水量将会导致取水口下游河道内流量减少,因此应在满足取水口下游河流及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不影响调出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拟定合适的调水规模,并为区域发展留有足够的水资源储备。

(3)退水控制

退水是由工程调水水体后新增的直接或经过一定处理后外排于周围水体的污水,主要包括城市生活与工业退水、农业退水。退水水质须满足国家与地方规定的水质排放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同时也要满足收纳水体水功能区纳污限排要求。在退水入河的过程中,应加强总量排放监管和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及时掌握受纳水体水质及其影响状况,以便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对于已无纳污能力的受纳水体,需统筹考虑现状污染治理与调水工程新增退水排污治理与管理,在强化节水、治污措施的基础上,将削减现状排污腾出的环境容量用于受纳新增退水中的污染物,但整体上须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5]。

3 水源保护

为确保调水工程供水系统安全运行,应从技术上和管理制度上建立一整套水源保护体系,统一运行实施、管理与监督水源保护的各项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对容易受外界污染的水源地设置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包括铁丝围栏、标识牌等物理隔离措施,以及库周防护林、植物穿带、人工湿地等生态防护措施。

(2)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站网,实时掌握水质动态,以便在水源水质受到污染时,及时采取应急防范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保障供水安全。水质监测断面布设的原则主要有水质水量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监控输水干线水质变化的原则、为工程管理服务的原则、多种监测手段和监测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可结合例行监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建立由常规监测、自动监测、流动巡测等多种监测形式组成的水质监控站网。

(3)根据有关规定,对水源区进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按照水源保护有关法规,采取积极的水源保护措施,提高水源保护区内污染防治水平,突出重点,加强监督与管理。

(4)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制定水源保护相关规定,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机构,加强水源地保护、水质监测和污染排放的监督与管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质保护工作中要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此外,开展水质保护、水质监测及水质风险对策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供水运行决策及风险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4 取水影响

取水影响主要为调出区下游河道减水产生的影响,包括自然、生态及社会环境影响。自然影响方面,首先应分析下游河段水量的变化情况;其次针对重要水生生境断面及其他敏感保护目标断面,分析研究断面上水文情势变化情况,包括调水前后年均流量、月均流量、日流量等流量变化,以及结合生态需水量分析生态需水量保证程度;最后,重点考察河段水体自净作用减弱及水质变化状况。生态影响方面,重点在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从鱼类生存活动及鱼类资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通过优化调度过程,需要维持鱼类重要生境的水文水力学条件,维持鱼类生存、繁殖基本活动,保证种群不出现绝迹现象[6]。社会环境方面,包括涉及沿河社会水资源利用的各个方面。从微观上看,有水量减少对梯级电站、航道码头、旅游景点、取水口等影响;从宏观上看,有水资源量变化对沿岸区域水资源利用方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或制约作用,该影响一般为调水工程必须付出的经济损失。

针对调出区的环境影响,首先从调水量和调水过程上,提出环境保护的优化调整建议,避免或最大程度上降低不利影响;其次,采取必要的生态补偿或经济补偿措施,即将调入区工程效益的一部分用于补偿调出区的环境损失[6]。

5 工程建设影响

施工期废水、废渣、废气、噪声排放,以及施工开挖、弃渣、占地等活动将扰动地表、影响和破坏植被,新增水土流失,增加地表水SS等污染物浓度,影响工区附近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及生态系统与景观,对工程区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将造成一定影响,并对土地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人群健康等产生一定影响[7]。跨流域调水工程均为线性工程,施工战线长,施工布置分散,工程建设施工影响呈局部、暂时与可恢复性,在采取保护措施后可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完建后将得到减免[7]。

在选址选线阶段,做好环境现状的调查工作,优化工程布局,尽量避开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集中居民点、文教区等环境敏感对象,从而规避重大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应严格控制征占地范围,优化施工布置及施工方法,并注重对工程物料的回收利用,充分减少环境影响源,降低不利环境影响。最后,须遵循环境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原则,将环境保护措施及要求纳入工程施工合同,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6 环境风险

跨流域调水工程环境风险包括供水安全风险、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城市退水风险和施工期风险等。

工程施工期的炸药、火灾、有毒有害物质及地下水涌水等事故造成工程区域的人群安全或自然资源造成危害,该风险主要由施工活动导致,仅存在于施工期,随工程完建而消失,具有难以预测性,可通过加强监测预报与工程管理,确保各项安全施工措施,使得该风险可控。

工程运行后,由于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在供水安全上存在水量和水质供给两个方面的风险。在水量上,存在溃坝、输水线路断流等突发事故而中断用水户的水量供给风险;在水质上,存在突发性水源污染事件而对水源产生污染风险,主要包括水库上游尾矿库、城市污水事故排放、交通事故有毒有害物质泄漏、输水隧洞放射性污染及人为污染事件。可通过完善的水质防护与监控体系、工程调度运行及应急预案等应对措施,使得该风险可控。

工程运行后,两个流域生物多样性、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不同,可能导致调入区产生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可通过在取水口处设置拦鱼电栅、生态监测、工程调度及生态干预等手段,使得该风险可控[8]。

工程运行后,城市退水及其携带污染物量增大,从而对区域水污染治理构成新的压力,其中一旦发生污水处理事故,将增加水质污染的不利影响,其中存在一定的退水风险。可通过监控及优化设置排污口等措施,使得该风险可控。

7 结语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水资源在时空分配上的人为优化过程,对受水区产生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工程实施也将产生一定的不利环境影响。水资源配置、水源保护、取水水库及下游影响、工程建设影响、环境风险是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重点研究的五个重点问题。针对这些主要问题的不利影响和环境风险分析,应在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充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保护,明确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风险对策措施,从而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环境损失得到有效地补偿,环境风险得到充分的控制,充分发挥工程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效益。

[1]辛云峰,李波.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吉林水利,2006(S1):30-33.

[2]段家贵.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05):51-52.

[3]矫勇.正确把握水资源配置内涵科学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J].水资源综合规划,2004(19):6-8.

[4]王永宁,黄为,韩义超.调水工程调水规模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9(09):14-15.

[5]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R].北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2.

[6]黄泽钧.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1(06):27-29.

[7]朱党生,周奕梅,邹家祥.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8]刘金珍.跨流域调水工程对陆生生态的影响评价研究—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论文集[C].2009,706-710.

TV68

B

1672-2469(2016)01-0010-03

2015-10-13

陈艳丽(1981年—),女,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调水环境影响水源
保护水源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南水源头清如许
调水专家倾囊相授15年心得,解答底改重要10问
寻找水源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
膜下滴灌作物以肥调水作用研究
养殖的环境影响
洙赵新河扩大治理环境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