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续写感动

2016-07-06高旭天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杜威内蒙古志愿者

高旭天

今年26岁的杜威,2009年被评为第二届感动内蒙古人物、2010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区道德模范。现在,他是一名大学生西部志愿者,工作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即将服务期满。比起当年获奖时,他的样子没怎么变:棱角分明的脸庞、短平的头发、朴素的衣装,只多了谦和的笑容。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90后”大男孩,其成长历程迥异于大多数同龄人,曾十几年如一日照顾重病的母亲,考入大学后,又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心怀大爱,以实际行动和志愿者精神弘扬向善向上的正能量,不断续写着感人的篇章。

家庭变故 成就少年感动内蒙古人物

“自古英雄多孝子,久病床前一少年。侍母十年从无悔,真情永驻天地间”。这是杜威获评感动内蒙古人物时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那一年杜威19岁,是所有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领奖、作报告、出名,对他来说都是新鲜事,但他面对这些一直淡然处之,觉得自己“只是尽到了作为儿子应尽的孝心和责任”。

杜威出生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在他7岁那年,妈妈因脑出血导致全身瘫痪,失去自理能力,之后几年逐步发展到不能主动进食、不能说话、意识不清。爸爸是高中教师,一直带重点班,工作特别繁重。小小年纪的杜威便懂事地承担起照顾妈妈的重担,尽自己所能为爸爸分忧。

每天上学前,杜威都要给妈妈穿好衣,喂了饭,有时课间10分钟,他也要飞快地跑回家照看一下。长期卧床患者容易生褥疮,杜威就为妈妈勤洗衣服、勤晒被褥、勤擦身子,一天翻几次身,让妈妈十几年里没生过一次褥疮,连医生都惊叹,这真是一个奇迹。妈妈不喜欢吃肉蛋奶,生病以后医生建议让她多喝牛奶。开始时,杜威怎么劝妈妈也不喝,他一连苦苦劝了4天妈妈才答应,后来妈妈就一直离不开牛奶了。从上小学起,杜威坚持每天写“妈妈日记”,详细记录妈妈的饮食和身体状况,总结照顾妈妈的经验,时间一长,他成了妈妈最好的保健医生。随着年龄增长,他跟爸爸学会了给妈妈量血压、打针、按摩、下胃管、插尿管,还自学了弹吉他,试着用音乐给妈妈带去快乐。2008年,爸爸因为操劳过度重病一场。这以后,杜威像个大人似的一个人挑起家里的担子。

2010年,在杜威还剩3个月就要高考时,妈妈突然病情加重,离开了人世。怀着巨大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杜威继续坚持备战高考,最终考上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这十几年,虽然经受了一些艰辛,但也得到了磨练。”谈到那段经历,杜威不无感慨。

崭新开始 大学走上公益之路

少年成名的杜威,在大学校园里没有就此归于沉寂。他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公益之路。

杜威就读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是全国第一所“雷锋大学”,涌现出诸多模范人物,如在青城公园跳水救人的“12·14”英雄团体,身患绝症捐献角膜的“光明天使”李莹,“背学兄弟”庄宏泉、庄汇泉等,他们的事迹让杜威深受触动。得知杜威的经历,校团委希望他发挥好模范人物的带头作用。“这时候,我也特别想做些实事,让大学生活更有价值,也回报那些帮过我的好心人。”杜威说道。

获奖的经历,使杜威结识了不少其他感动人物和道德模范,其中不乏一些爱心公益人士,如创办“爱心妈妈”协会的张连云、创办“紫丁香之爱”公益组织的魏刚、山东籍西部志愿者“达茂哥哥”陈允广等。杜威与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这些人的引领下,杜威走上公益之路。当杜威第一次来到由张连云创办的呼和浩特“爱心妈妈之家”,看到那些乖巧、拘谨的孤儿和留守儿童渴望的眼神,他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在不耽误功课的情况下,他几乎每个周末都抽出时间到校外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周一到周五也平均有两个小时用在相关的事情上。

杜威生活拮据,所以为受助者提供的更多是生活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辅导。2012年4月,杜威得知卓资县印堂乡饮牛沟村有位残疾青年赵建芳,不仅自学了小学和初中课程,还靠双脚写字坚持文学创作,便多次过去看望,鼓励她战胜病魔、再接再厉。杜威常常给她带去书籍和生活用品,还教会她用脚操作电脑,帮助她完成长篇自传小说《苍天泪》的创作。杜威常说:“也许我给这个身处困境的姐姐帮不上多少忙,但我至少能尽力向她传递顽强生活的信念。”

几年来,杜威经常受邀到各地中小学作先进事迹报告,每到一处都会引起不小的反响。杜威说:“作报告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引导更多孩子健康成长。”隔三岔五就有孩子给他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倾诉自己遇到的困惑,为更好地帮助他们,杜威一直坚持自学公益慈善专业知识并准备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大三时,杜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学生党员。大四时,杜威经人推荐成为内蒙古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这以后,在参加一次次具体活动之余,他开始从宏观角度关注自治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做起公益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以及与志愿服务相关的理论研究。

杜威的行为带动了身边的同学。先是全寝室的同学跟着他参加公益活动,接着便是班里、院系里更多的同学。久而久之,在这位“校园名人”的感召和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同学走出校园,走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他们做好事做实事。这时的杜威俨然成为一面旗帜,在校园中引领着公益之风。

爱中成长 将公益变成自己的事业

2014年,杜威大学毕业,通过招考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生。“在西部志愿者这个平台上,我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此,公益从课余活动成为他的事业。

在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杜威成了各种公益活动中挑大梁的角色。2015年5月,由杜威牵线搭桥,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与内蒙古文化助残慈善协会联合举办“爱心助残,让我们的梦一起飞”残疾人手工艺品展示义卖活动,筹得善款近4000元。其中,策划方案的制定、场地的协调、主持词的草拟、新闻稿件的撰写等,都是由杜威一手负责。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的道德讲堂也是由他负责策划和主持。2015年,赛罕区文明办牵头成立志愿者协会,邀请杜威一起参与协会的建设,这是他第一次创建一个公益组织并在其中担任负责人。“普通志愿者只参加活动就可以,但组织策划者则不同,得把方方面面的事情考虑到。”杜威感叹道。

今年3月,作为颁奖嘉宾,杜威参加了内蒙古好人榜暨第五届乌兰察布市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期间,他了解到几个女性获奖者收养孤儿、帮助留守儿童的事迹,萌发了以她们为骨干,在家乡筹建一个“仁爱妈妈”协会的想法。“等协会运转起来,明年还可以尝试建一个以男性志愿者为主体的‘慈爱爸爸协会,在适当的时候再把两个协会融合在一起。”杜威踌躇满志地描绘着下一步的打算。

吸引更多的支持者是公益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聚集更多的伙伴,在不断的巡回宣讲中,杜威积极向人们介绍自己的经历和所从事的公益事业。“以前做公益只是出于感恩,现在慢慢认识到,其实每个人都有责任传递一份大爱。”杜威说,“这种传递,既在于让受助者怀着爱与信心坚强生活下去,也在于让参与者彼此支持着一路走下去。”在传递大爱的路上,杜威持之以恒地发挥着自己的榜样力量,感动和召唤着更多的人加入进公益服务的队伍。

猜你喜欢

杜威内蒙古志愿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我是小小志愿者
爱在内蒙古
杜威归来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