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2016-07-02李常军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中学课堂教学

李常军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中学生思想也随之复杂多变。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打破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先思想礼仪,后学习深造;身心健康并重;先成人后成才,在教学中,教师要处处以生为重,上善若水,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做新时代教育的佼佼者。

关键词:中学;课堂教学;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2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135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法制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全民素质,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学校教育又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单一的思想政治课、德育课以及德育讲座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德育要求,所以把德育教育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得到全覆盖,是摆在教育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现就如何把德育教育有效渗透于各科教学中,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粗浅体会,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切磋。

一、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德育教育的规律性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道德是照亮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任何一种良好品德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德育作为一门学科,它有其自身的规律,那就是必须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予正确的影响,既不可超越,更不能错过。超越了,就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那就失去了德育的基础。错过了,就会在教育过程中产生脱节,那将是无法弥补的。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一定要把握好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证实,在中小学阶段的德育主要内容应该是道德教育。因为,在这一阶段,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对道德的认识和对道德情感的理解以及对道德习惯的养成能力,而且也最受家长的欢迎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容易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环境,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影响

1.教师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及道德行为的说教,同时要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毋庸置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几百年来,青少年从家长那儿接受价值观的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简单地通过榜样来汲取。通过观察长辈们如何生活,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谈论他们的朋友、邻里、同事、子女和所喜欢的话题,就足以对他们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2.强化正面教育,青少年的言行符合家长和教师的标准时,要给予肯定,就是正面强化。他们已经以一种小心的、敏感的、适当的方式来做事。然而一般却是人们在青少年消极行为时才会注意他们。

3.学会用眼睛“倾听”,这是一种心灵礼物,这份礼物无需花钱就可以使接受者如获无价之宝。

4.坚持前后教育的一致性,青少年需要从生活中得到稳定而一致的教育。他们需要从其生活环境中得到外在的安全感,以便于发展内在的安全感。

5.要诚实守信,这对他们高尚人格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6.表示无条件的爱,人类最深刻的愿望是渴望被赏识。这反应了人类对于爱的深切呼唤。

7.当孩子们问为什么时,要如实认真地去回答,敷衍了事是儿童生活中最令人失望的经历了。

8.要给他们所需的而不是所想的,但切忌无故满足孩子的要求。

9.要给他们归属感,青少年最基本的认知需求就是要有归属感。

10.尊重他们并要求他们尊重你。社会道德行为的中心是尊重,它是“黄金法则”的核心。

三、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使每个人在学习中都能按社会的需要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现行的课程计划,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构特点、课程标准等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确定好教学目标,并用教学目标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增强计划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还要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努力改革德育方法,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才能防止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从而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1.中学各门学科教材本身具有内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体系,同时也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要在各科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德育,首先是通过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实现的,各科教学任务不同,进行德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知识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统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知识的魅力,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应该是恰如其分的、水乳交融式的。它既反对单纯地传授知识,忽视育人的倾向,也要防止脱离学科特点牵强附会地进行道德教育。

2.在各学科教学中,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做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渗透。首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发展思维为核心,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渗透德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注意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递进性和持续性。内容上要从具体形象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其次,准确把握道德教育目标,确定渗透内容。根据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学的德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用道德的规范来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再次,选择有利的渗透时机。最后,注意选择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都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及个性心理品质的过程。根据时代的发展,针对学生的年龄与思想特点及其存在问题,不断丰富德育内涵,充实德育内容,使道德教育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努力做到适时、适度、有机渗透,为培养栋梁之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2] 巩献田.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金 东]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中学课堂教学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