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创新需要冷静思考

2016-07-02左会菊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改数学课堂创新

左会菊

摘 要:根据人才培养发展需求,课改已经是教育界与时俱进的必要手段,课改的崭新理念给师生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生活、全新的互动形式、全新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目前,为了提高课堂每一分钟的效率,为了提高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接受速度与理解能力,教师都在课堂中积极实践,努力探索并不断改进,目前来看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随着课改的大狂潮迅猛而来,一些更深层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这跟对症下药是一个道理,不仅要用对药,还要用对量。药不对不好使,量多了,会带来副作用。最近我听过几节初中数学课程的创新课,发现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我对此做出一些简要分析,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改;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68

一、创设情境为哪般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当中,学习数学的根源。要利用数学模型来解决抽象问题,并进行应用。”提出“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真正实用的数学知识。”的确,利用有效的教学模型和事实案例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为学生提供更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但是有些教师就过分追求课程改革,弄错课改的根本宗旨。为了创新课程教师可谓“绞尽脑汁”,甚至过分追求,也不管情境创设的是否符合,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成功的课程改革了。

在此,我列举个极端的例子。记得听过一个教学组的某位教师讲过一堂创新课。执教者在讲述了“代数式”基本概念之后,给学生出了一道例题:“一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离乙地还有380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某位学生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列出代数式时候,大胆回答:“此车在超速的同时还疲劳驾驶,违反交通规则。”课堂陷入了片刻的沉默过后,这个问题引发所有教师深思。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否真的有必要?这样的创新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消化知识而情景创设还是为了情境创设而耽误宝贵的课堂时间?这样的形式虽然能调动课堂气氛但是却不符合实际,误导学生的生活认知,课改的目的也随之被曲解。

我认为,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大脑中构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加深印象。但是课堂情境创设不是只图表面的热闹气氛,更不能让他们受到错误信息的干扰,影响正常的生活常识,这样的后果恐怕不只是对数学的一笑而过,而是对数学知识的不信任。数学课上的情景设置应该为理解数学而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更科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生活提供支撑,为教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二、气氛活跃就成功了

曾经的数学课总给人沉闷、抽象、难懂、乏味的感觉。教师总是绞尽脑汁让数学课显得更有意思,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总是效果不好。总是跟学生说要做明白一道难懂的题,那种喜悦感无其他学科能及,教师使尽浑身解数,只是几位数学成绩不错的能勉强顶顶场子,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学生仍然是不为所动。

而现在,这样的状况恐怕是一去不返。如今的课堂大多都是活跃的过分,学生的积极性出奇得高。看看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都用了哪些方法。

(一)激励型表扬过于频繁

频繁的表扬让它变得廉价,并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都会说“不错、很好、值得学习”,哪怕是回答错误都会鼓励说“想法很好,继续保持。”而那些表现优秀,回答深刻的学生得到的表扬就显得过于苍白,一视同仁的评价失去了应该有的肯定和激励,也不利于保护学生的心理情绪。

(二)不敢批评学生

为了保护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教师采取保留评价或者所谓的延迟评价的方法,于是课堂出现了不评价甚至少评价的绕弯现象。就算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也视而不见,甚至有严重干扰课堂秩序的,教师也不敢批评,以为这就是活跃的课堂。

(三)教学方法学习表面化

很多教师注意到课改要求其中一项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于是,教师把班里学生平均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学习、自由讨论,发现问题并互相解决。其实这样确实是一个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但不适合每一个学生用。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这样根本就是一个没有效的组织,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每组出现问题不一样不能及时引导,这样的数学课看似热闹,但不能全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

三、是否应该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现在都是现代化教学,基本从小学到大学都实现了多媒体助学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好似昨日黄花,已无人理睬,由此出现了课堂中的怪现象。

(一)不看书

课堂的开始,就是从演示课件开始,要讲的知识,要练习的题目,一个多媒体课件就全全操办了。

(二)不板书

课件内容丰富,能呈现出精美的文字,形象的动画。可是一幅过后马上闪到下一幅,不知这些东西能在学生的脑子里留存多久,下课铃响黑板仍一片漆黑。

(三)不作业

不知是为了符合减轻学生负担要求,还是课件呈现内容太多时间有限,大多学生刚要翻开作业纸,下课的铃声就想起来了。

那么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否应该被现代化教学所取代,我认为,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应该被取代,还应该被加强。

四、总结

现在大多教师都是在课改的这条河中摸索石头前行,我只是列举的几个在改革中的误区,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与问题的发现,很多教育者与教师正逐渐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数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学课堂的改革一定能更完善、更成熟。

参考文献:

[1] 于江波.反思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2] 杨军英.浅析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5(6).

[责任编辑 田彩霞]

猜你喜欢

课改数学课堂创新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