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最优解

2016-07-01孟庆祥

商界评论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习机竞争概念

孟庆祥

我身处ICT前言领域,ICT、互联网是搞研发投入和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我看过许多创新公司和风险投资,真实的感受是,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创新都十分难。

基本的逻辑是,有明显需求的领域技术上极难突破,比如延长寿命、治愈癌症、增强学习能力、做一款可以干家务活的机器人、消灭令人烦恼的蚊子、真正能够治疗脱发的药物等。这些有明显需求的领域,无一不面临巨大的困难。在技术能够解决的领域,面临着需求的极不确定性或者千军万马的竞争。

创新的艰巨

有人做了一款灵活高档的学习机,可以装软件、下载、上网等,努力推广了一段时间,发现市场并不接受。许多旁观者说:“老王,你搞错了,应该做非常简单的傻瓜学习机才有市场,你这个东西这么复杂,谁会用啊?”我说:“如果你去卖学习机的地方转转就会改变你的看法。我曾路过一家卖学习机的店铺,桌子上摆着数十款学习机,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价格低廉的傻瓜型学习机。要是我做学习机,也不敢做这种类型的,因为无法竞争。”

各行各业的现实都差不多,探明需求的要么技术上做不到,要么面临超饱和竞争。技术上能实现的创新,多半无法命中真实需求。

就在近几年,科技概念已经死过许多,所谓概念的灭亡是整条赛道的灭亡,即使你是最鲜艳的那朵花,也必然枯萎。

可穿戴设备是一个炒作了好几年的概念,它被认为是手机之后的一个大产品、大风口。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都有许许多多的公司在做,风险资本也疯狂涌入,几年下来,几乎全军覆灭。即使是有很强大的财力、营销、科研能力,甚至开了一个好头的谷歌眼镜,苹果手表在小火之后,也慢慢无人问津。

O2O这个概念之下,经过了烧钱、疯狂扩张之后,许多细分的行业悉数沉没,剩下的少数公司也是勉强维持生存。

据统计,2015年拿到A轮投资的企业高达846家,到了2016年初几乎都快倒完了。

创新是极为困难,极为纠结的。很多人感慨现在的需求都被满足了,说明以前是多么容易创新。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每个时代的创新都是不容易的。事后活下来的,探明的真实需求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创新都无法命中需求而死亡了。

只要我们和科技界沾点边,打开手机都会经常看到“互联网+”、O2O、工业4.0、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大数据等诸多科技概念。概念的发明、炒作、传播有比较复杂的原因和规律交织在一起。其中很多都是经不起推敲或者缺乏真实内容的伪概念或者假概念,更有很多根本行不通的概念。

然而,有方向总比没方向好,有概念牵引总比没有概念牵引更容易让人理解,也更容易得到投资。同时有广为人知的概念牵引,也更容易和目标用户沟通。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概念牵引法”创新相当活跃。每个概念背后都有无数的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许许多多的上市公司也通过各种办法往新概念上靠,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从而提振股价。

在中国,这种方法比美国还要流行,而且还有国家在背书、呐喊、火上浇油,股市、资本市场更乐于接受各种新概念给出真实的“估值”和金钱。

然而,这些被创造、包装、炒作出来的概念并不能改变市场真实的需求,如果没有真实的需求,即使概念炒得火热,坚持不了多久,还会偃旗息鼓。

但是,创新绝不限于产品,围绕着如何更有效地把产品和服务销售到用户手中,换回金钱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进行创新。例如,乐视买会员送手机和运营商存话费送手机如出一辙。但是,乐视看视频的需求远远弱于运营商的流量和通信需求。从道理上说,这明显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创新,就运营商存话费送手机模式都已经式微。但考虑到手机市场的高度竞争,进入市场极为困难,在销售模式上搞一个小的细分市场也是可行之策。

寻觅最优解

由于金融市场的创新,企业的目标并非是过去很单纯的卖东西——赚钱。甚至,现在想老老实实赚钱的公司已经是少数,估值、上市、圈钱才是主流模式。我们不讨论目的是否“道德”,甚至也不讨论目的是否“正确”。确立好目的,才能寻求创新的最优解。

上市公司花钱购买明显不靠谱的创新如果真的提振了股价,圈到了钱也是正解。正因为商业途径和目的的复杂性,创新的目的再也不像德鲁克时代那么单纯。一位投资经理说,“我并不是很关心某项技术有没有前途,我重点关注有没有人接棒。”很多创新是为了往脸上贴金,也有许多创新可以获得免费报道和传播利益,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为了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目的往往决定途径。以经营为目的的企业,往往更注重细分市场的创新方式。以融资、估值、提振市值为目的的企业更青睐于概念牵引型创新。当然,这些创新手段并非相互排斥,各种手段可以灵活运用。本文的梳理和总结可能给非常困难的创新一点亮光。

根据我对很多企业创新实践的观察,总体来说,创新并无固定的套路,创新代价很大,失败率很高,往往是被激烈竞争逼迫的结果。但遵从一些原则有助于减少创新的盲目性。

第一,承认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商业的任何节点都是激烈竞争、优胜劣汰不断选择出来的,对行业和产品越熟悉,才越有可能有靠谱的创新。假如我们看到某个行业市面充斥着偷工减料的劣质产品,我们是不是应该生产高质量、用好料的产品?从创新的逻辑上看,首先应该认清现实,偷工减料很可能是消费者缺乏支付能力,厂商顶不住价格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当然也可能是消费者不识货,用便宜的材料更有利可图。前些年,中国空调的体积越做越小,用的铁片越来越薄,我觉得这是厂商顶不住价格战的结果。这时,你若贸然用真材实料,市场不接受你的价格,很可能死在创新的路上。

第二,存在的就是不合理的。和第一条看似矛盾,实际上说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原则上任何产品的每个商业环节都有改进和优化的空间。在承认现状合理的情况下,虚拟向现实学习,慢慢地就会发现不合理之处,这种发现往往是较为深刻和准确的发现。还以空调为例,这几年空调的价格提高了,用料更实在了,重量也增加了。因为消费者更富裕了,他们愿意为较高的质量支付较高的价格,如果再固守质次价低的策略很可能已经不合时宜,被市场淘汰。

第三,创新动力既有外部竞争满足用户需求的压力,也有内部竞争的动力因素。我们看到科技公司的员工经常加班加点,并不一定是活太多,干不过来。很大程度上是员工内部竞争导致的,员工为了表现得更好,往往主动自愿加班。只要有恰当的业绩考核和回报,公司不用号召创新,员工都会主动创新。大多数事情,有组织、有考核,都会产生创新。比如,让一个组织做市场分析或者竞争分析这样很模糊的事情,因为有考核的压力,过一段时间,员工会拿出像模像样的成果。有时,在激烈的内部竞争环境下,创新压都压不住,根本无需鼓励。一位老板告诉我,每天他的办公室门口都有许多人排队进来汇报,汇报的内容大致上只有两个:第一,让公司如何发财;第二,让老板如何发财。所以,很多时候,创新并不需要去倡导,它是激烈竞争的自然产物。

猜你喜欢

学习机竞争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极限学习机综述
基于极限学习机参数迁移的域适应算法
分层极限学习机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种基于AdaBoost的极限学习机分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