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6-06-29王佳安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延伸引导阅读

王佳安

【摘 要】语文即阅读,阅读即语文。读书万卷,下笔有神。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好的。特别是新课程又给我们小学语文老师提出了更新要求,如何培养兴趣、如何指导阅读、如何延伸阅读写作,如何上好阅读课,让阅读成为艺术。

【关键词】阅读 兴趣 引导 方法 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61-01

市教研室张主任提出过“大语文”的观点,我将大语文理解为会读、会写、会说。而且读为首,校园朗朗读书声,是最美妙的声音,一节阅读课学生可以理解不透作者的本意,但必须读熟课文,感受文章精华之处。只有会读,才能懂。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体地位作用,特别在新课改背景下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以下是我从教多年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见解,愿与大家共享。

一、教师引领,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走进真实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庐山的云雾》,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云雾”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云雾的一些特点;又如《触摸春天》、《桂林山水》、《荷花》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2、电化教学创设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鸟生存的情境,鸟的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3、读出情境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白鹭》,当白鹭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白鹭,闪闪发光的双眼,它洁白高贵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白鹭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4、阅读和意境相结合。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 如在教学《麻雀》中老麻雀救小麻雀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险,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麻雀着想,为老麻雀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 。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语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信息世界,让童心、童言、童趣会给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采取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小学生推荐,使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凭,能增进他们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向学生传授以下一些阅读方法:

1、目标阅读法 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

2、快速阅读法 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3、以意逆志法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这就是说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小学课本中出现一些古诗、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林巧稚说“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动力、志气骨气等“意”来逆推作者的“志”。

三、课后延伸,扩大阅读量。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是最基本的方式,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应是结果。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要做好“授”后服务,要想通过课外阅读迅速广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略。

1、每周要从语文课中拿出一节课作为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系统地指导学生的阅读。确定具体的典型材料,作为例子分析,为学生准备广泛的阅读材料,订阅报纸、杂志,借阅图书等等。

2、明确制定课外阅读指导的目标。首先要明确课外阅读大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便于具体落实,可以把这两个大目标再分解成若干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可以分别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拓记叙文的写作思路,开拓叙事、议论相合的写作思路,抓关键句分析文章,提取文章信息,鉴赏文学作品等等。这样,目标明确了就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并且,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化整为零,就像把西瓜切成瓜瓣,学生才能吃得着,啃得透,有兴趣,有信心,乐意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确保书源质量关。即引导学生读什么样书的问题,实际也是引导学生做什么样人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读好书,做贤人”,把读书与做人结合起来。“书犹药也,善读可医愚”,同样,“书犹药也,误读可致愚”。为学生择书时要确保书内容丰富,格调健康。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情。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题地位,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中去博览群书、翻阅工具书、探索、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让我们的语文老师共同努力,使我们阅读教学的明天更加成功。

参考文献:

[1]刘京菊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探索 《新课程研究》2014.(08):87-87

[2]毛爱华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教育探索》2015(06)96-96

猜你喜欢

延伸引导阅读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