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型对嘉定外省市来沪从业人员分流的影响研究

2016-06-29黄韬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外来人口分流转型

黄韬

(上海市嘉定区统计局,上海201800)



产业转型对嘉定外省市来沪从业人员分流的影响研究

黄韬

(上海市嘉定区统计局,上海201800)

摘要: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资料显示,产业结构转型是嘉定区外省市来沪从业人员外迁流出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了产业转型背景下,嘉定外来从业人口的就业结构变动,产业转型促进了传统低端产业的淘汰并导致其行业外来从业人口的流出,而高学历、高收入外来从业人口较低的离沪意愿则有助于满足中高端、新兴行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转型;外来人口;分流

嘉定区地域面积463.55平方公里,2014年全区实有人口159.7万,其中外来人口92.6万。2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带动了人口快速增长,对嘉定的环境资源配置和社会服务能力构成巨大考验,伴随着经济转型的加速,嘉定正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人口适度增长。

一、进入新常态,嘉定产业结构转型是大势所趋

(一)从经济发展的轨迹看,二产向三产转型趋势明显

1.从产业的增长速度看,2004~2014年,嘉定经济呈现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在国内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共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的大背景下,嘉定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结束高增长的时代,增速放缓,回落明显;二是随着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等政策效应的发挥,经济增长趋稳态势明显。2010年之前,二、三产增速的差值比较平稳,之后增速差距加大,三产增速明显高于二产(见图1)。

图1 2004~2014年嘉定区二产、三产增速

2.从三大产业的比重看,总体呈现出二退三进的调整格局,但第二产业依旧占主导地位。嘉定区因其良好的工业基础,一直以来都被定位为上海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依托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区内聚集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全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由于近几年来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的加强。2004-2008年二、三产比重变化均较平稳,2009年后两者比重差距减小(见图2)。

图2 2004~2014年嘉定区二产、三产比重

(二)从转型要求来看,效率低、效益低和耗能高的制造业必将被淘汰

我们以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衡量行业生产效率水平,以产值利润率来衡量行业经济效益,以单位产值能耗来衡量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用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资料,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再利用变异系数法求权重。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不宜直接比较其差别程度。为了消除各项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的影响,需要用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各项指标取值的差异程度。

计算得到三个指标权重分别为: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权重为0.53、产值利润率的权重为0.33、能源消耗率的权重为0.14。利用权重对标准化后的指数进行加权,得到各工业行业的综合指数(限于篇幅,表1有删减)。

表1 2013年嘉定区制造业各行业评价综合指数

结果如表1显示,除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两个城市公共服务需要的行业,加权得分较低的五个行业分别为:造纸和纸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其他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为实现经济产业进一步转型,嘉定在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应优先淘汰此类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低、能耗高的传统型制造业。

(三)从综合评估来看,第三产业中新兴行业发展趋势明显

同样的,通过变异系数法,计算得到第三产业各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权重为0.29、产值利润率的权重为0.30、专技人员占比的权重为0.30,外省市户籍从业人员占比的权重为0.11。利用权重对标准化后的指数进行加权,得到第三产业各行业的综合指数(见表2)。

表2 2013年嘉定区第三产业各行业综合指数

1、生产效率水平的评价。从生产效率上看,如表2所示,三产中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数排在前3位的行业分别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排在末3位的行业分别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经济效益的评价。从经济效益上看,如表2所示,排在前3位的行业分别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业,排在后3位的行业分别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从业人员的评价。从具有专技资格的从业人员占比来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业排在前列。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排在末3位。从业人员中外省市户籍人口占比较大的行业有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

数据显示,第三产业中在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从业人员三方面综合得分较低的行业大部分为传统型服务业,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行业得分较高,新兴行业发展趋势明显。

二、在产业转型影响下,嘉定从业人员就业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

(一)劳动力逐渐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它是反映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间偏离程度的指标之一。如表3嘉定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2004年到2013年,随着嘉定加大推进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等政策的落实,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比由79.78%下降至70.83%,二产结构偏离度由11.20逐步下降,到2013年二产结构偏离度为9.88;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比从20.22%提高到29.17%,三产结构偏离度从-10.36逐步上升至-9.45。

这表明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正处于逐步转出流向第三产业。

表3 嘉定区三次经济普查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单位:%)

(二)就业结构逐渐由传统型行业向技术型、新兴行业集中

如表4所示(限于篇幅,表4有删减),从第二产业各行业的就业结构变动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就业结构占比增速排名靠前,同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加工用机械造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大于1%,且增速为正值;水、气、电等公共事业除外,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纺织业等行业从业人员占比增速为负。由此可见,随着制造业调整的深入,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结构也在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集中。

表4 2008年、2013年嘉定区制造业就业结构(单位:%)

同理可得,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就业结构变动情况,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占比增速排名靠前,住宿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增速为负。因此,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也在逐步由传统服务行业向新兴服务行业集中。

三、近年来,嘉定外省市来沪人员居留意愿体现出分流的趋势

(一)嘉定外省市来沪人员居留的整体意向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上看,外省市来嘉定的常住人口为82.82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56.29%,10年间共增加61.46万人,增长2.8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4.52%。

2014年,为更好地掌握嘉定区外来人口的总体状况和结构特征,了解外来人口的流动趋势,国家统计局嘉定调查队在全区开展了外来人口状况及居住意愿的专项调查,调查样本共计1497个。

数据显示,六成以上受访者表示在将来有离沪意向,但近期离沪意愿不足。62.2%的外来人口选择日后离开上海,26.0%的人选择留在上海,而11.8%的人还没有想清楚未来是否要留在上海。

调查表明,由于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后绝大多数只能在普通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从事的大多是较为艰苦的岗位。数据显示,外来人口就业在私营企业(占42.87%)和个体户(占16.93%)近六成,在外资企业、自由职业、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分别占15.13%、8.4%、5.0%和0.73%。

相关性分析显示,随着收入的提高,外来人口更趋向于永久居留在城市;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外来人口离开上海的意愿下降。

从产业类别分组来看(见表5),从事三产的外来人口留沪意愿(30.97%)高于从事二产的外来人口(17.60%),但需要关注的是,在从事第二产业且有离沪意向的外来人口中,选择近期离开上海的比例较低,大多数仍会在中长期一段时间内留在上海。在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外来人口中,若企业外迁,仅有8.7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跟随企业外迁,而八成以上受访者表示会在上海另外找工作,不跟随企业外迁。

表5 2014年嘉定区不同产业受访者居留意愿(单位:%)

(二)从行业特征来看,外来务工人员的离沪意愿情况

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等方面影响,多数嘉定外来人口就业于较低端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中,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外来从业人员与拥有一技之长或从事上海需求较大的工作岗位的人员相比,其离沪意愿更高。

从工作岗位来看,离沪意愿最高的是从事技术门槛较低的环卫保洁、家政、建筑装修、不固定摊位零售、废旧物资回收的外来人口从业人员。与此对应,留沪意愿最高的工作岗位有医院护士、房屋中介、商业零售、教育培训机构、金融业、美容美发的外来人口从业人员。

将问卷中的岗位进行归类处理,将美容美发、家政归类为居民服务业,商业零售、菜场零售、不固定单位零售归类为批发零售业等,则分行业来看,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制造业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离沪意愿靠前,第三产业中的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排名紧随其后。房地产业、教育、卫生、金融业等新兴产业留沪意愿居前(见表6)。

从有短期离沪意愿(3年内)的人群来看,房地产、信息、住宿餐饮、居民服务业行业从业人员离沪意愿靠前;从有中期离沪意愿(4-9年)的人群来看,交运物流、住宿餐饮、居民服务业从业人员离沪意愿排名靠前;长期离沪意愿(10年及以上)的人群来看,第三产业中的其他服务业、金融业、交运物流、住宿餐饮行业的从业人员离沪意愿比例靠前。

表6 2014年嘉定区不同行业受访者居留意愿(单位:%)

(三)嘉定外省市来沪人口现有规模的未来变化趋势

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2013年嘉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528579人,其中外省市户籍从业人员333684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17672人,其中外省市户籍从业人员87546人。在不考虑外部增量的情况下,结合表7中外来人口居留意愿对未来嘉定外来从业人口规模进行推算。2013-2022年,外省市来嘉从业人员数将由421230人下降至322231人。

表7 不同产业中外来人口居留意愿(单位:%)

图3 现有存量嘉定外省市户籍从业人员规模预测

四、产业结构升级下促进嘉定产业转型和外来人口融合的建议

(一)发挥产业政策调节阀的作用,引导外来人口的合理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是人口结构调整的契机,近年来,嘉定人口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门槛高,招商要求高。因此要研究、出台兼顾人口结构调控的产业政策,招商引资时,对企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既要衡量单位面积的投资量和产出效益,也要考量企业的员工队伍结构。坚持发展以汽车产业为特强产业的高端制造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科技产业、有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的生活性服务业的产业导向,逐步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配置与未来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人口资源,特别要鼓励创新创业人口的导入。

(二)创新合作共赢机制,探索与中东部城市对接,有序推进产业梯度转移

嘉定作为承接上海面向长三角的一个综合性节点性城市,其人口调控应着眼长远,从长三角都市圈甚至更广的视角出发,绝不应局限于本区范畴。将嘉定人口调控与长三角协同发展统一起来,积极与有引进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人口就业意愿的传统劳务输出型中东部城市对接,探索创新合作共赢机制,这样既能分享共建带来的额外经济效益,还能有效疏导部分外来在沪人口回流返乡。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减少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

可以借鉴浙江的“四换”经验,即推行“腾笼换鸟”,集中力量扶持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推行“机器换人”,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现减员增效;推行“空间换地”,即集约用地;推行“电商换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提升。特别要加强对街镇工业集聚小区或小商品、小建材批发零售市场的清理整治,促进生活性服务业业态升级。

(四)加大对“灰色行业”、无证业者的整治力度

加大对“灰色行业”、无证业者的整治力度,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并要形成合作执法常态化机制。

从完善人口调控手段的角度来看,逐渐理顺各类价格体系,使其反映成本变化及资源的稀缺性,确保面临的各种制约条件通过价格反映出来,在做好低收入阶层的社会保障工作的前提下,由稀缺资源的享用者承担相应价格。以居住成本为例,“以房调控”是一项能够较快见效,但落实难度也相对较大的措施。要在政策法规上给予更加积极、有力的配套。对农村地区农民住房出租进行常态化管理、加大社区“群租房”整治力度、加强旧厂房和旧仓库“非改居”管理等。

(责任编辑:曹家乐)

猜你喜欢

外来人口分流转型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NSA架构分流模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关于提高沈阳外来人口市民化待遇的对策研究*
一种铝型材上模整体镶嵌式分流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