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人秀环境下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2016-06-28徐海龙

新闻前哨 2016年3期
关键词:益智类益智真人秀

◎徐海龙 王 艳 衡 珊



真人秀环境下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徐海龙王艳衡珊

[摘要]益智类节目属于中国电视节目发展史中的常青树,它集科普、竞争、悬念和娱乐于一体。益智类节目对综艺真人秀的借鉴和改造,是用艺术和人物之“秀”来凸显科学之“真”,还是削弱了该类节目的权威感和严肃性?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在当前荧屏各种益智类节目之中,也影响了节目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益智真人秀节目研究

益智类节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电视荧屏上形成了一轮一轮的文化现象,这类节目在科学理性和教育公益的基础之上强调“综艺感”,曾经引发收视热度,但总体上处于一种细水长流、观众群固定的状态。自2012年以来,《一站到底》、《最强大脑》的推出掀起益智类节目新一轮的收视热潮,但也引发对其“科教、益智、真人秀”复杂身份的讨论。

一、我国传统益智类节目的历史跌宕

所谓益智,是有益于锻炼智力、增长知识和普及科学,益智类节目的基本形式是知识问答和名次竞争,在这过程中实现寓教于乐。所以此类节目的共性有三个基本点:知识、竞争、娱乐。分析此类节目可以从题目、选手、主持人、展示方式(包括现场和场外)等方面入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电视台举办的《中学生知识竞赛》、《大学生知识竞赛》、《军事知识竞赛》,这些益智类节目普遍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题型比较单一,基本上围绕某一个领域来展开。参加节目选手经过特定选拔和培训,节目形式均是主持人与选手之间的问答形式(必答、抢答)。从2000年开始,在中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下,益智类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屏中形成了一股合力,《幸运52》、《开心辞典》、《SK状元榜》、《三星智力快车》等几档面向青少年和成年观众的周播节目相继推出,集科普、竞争、悬念和娱乐于一体,形成“电视科教”新常态。

在新时期的节目中,2000年开播的《SK状元榜》、《三星智力快车》基本保持着《中学生知识竞赛》的形式。这种“强专业性”、“纯知识性”的节目可以更好地鼓励和帮助青少年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但题目展示、选手表现以及舞美都缺乏创新的、视觉化的设计。选手们面向主持人一字排开,处于舞台边缘而非中央,削弱了选手们的存在感,也加大了主持人、选手、观众三者的距离感。此外,节目没有展示参赛选手的背景情况和个性风采的环节(如现场采访、人物小片等),也没有比赛之外的互动,在每轮获胜晋级时也没有相关游戏和娱乐性质的环节设计,《SK状元榜》只有在“蜂巢题”阶段有一些类似棋类的游戏。

起初,受众对于这样科普加比赛的节目形态充满好奇,但是久而久之,主持人和选手们都成为了“问答机器”的形象。“呆板的形式,题目的专业性过强打击了普通受众的收视愿望和兴趣,节目现场与坐在家中的受众之间缺乏沟通互动,使得知识竞赛节目很长一段时间在荧屏上‘半死不活’”。[1]北京电视台《SK状元榜》自2000年1月开播至今已长达14年之久,称得上中国电视节目的常青树,但这也是凤毛麟角。支持北京电视台《SK状元榜》长久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首都北京的特殊文化环境和经济地位,还有赞助商每年固定的北京市场广告投放,但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若想集中释放“知识、娱乐、竞争”的三重效应,一方面来自于知识问答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主持人与选手的个性魅力与人物关系。综艺成为解决这两方面问题的最有效形式。如果追根溯源的话,1990年开播的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突破了益智类节目棚内录制的单一形式,通过棚外录制的旅游风光片和外景主持人来引出问题(“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题目集中于旅游人文类,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以往的竞答选手变为“非专业”的演艺明星。虽然主持人与嘉宾保持了考官和考生的身份关系,但双方的互动更加轻松和丰富。

《正大综艺》开创的“益智综艺”形式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启发了1994年开播的北京电视台《东芝动物乐园》节目,除了题目转为动物、环保领域,其他形式均与《正大综艺》类似,也创造了不俗的收视成绩。同时开播的上海电视台的益智节目《智力大冲浪》更加倾向于一台综艺晚会。题目打破某一领域,更为日常化。问题的引出和回答方式既包括棚外街头小片,也包括棚内小品、游戏、歌舞。主持人与选手摒弃了“课堂考试”的关系模式,双方身份混合,不再做“答题机器”,不仅用言语来问答,而且常常用肢体去“表演”问题、“体验”答案。

分别于1998、2000年开播的《幸运52》和《开心辞典》,从悬念设计、舞美设计、晚会式主持风格上都可以看出益智类节目的进一步综艺化趋势。与《智力大冲浪》相比,《幸运52》和《开心辞典》没有太多棚内的表演环节,其创新更多体现在主持人成为节目的灵魂和重要看点。例如,《开心辞典》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主持人王小丫的“颜值”,以及“你确定吗”这种“挑逗式拷问”。《幸运52》更是成就了李咏当时“综艺一哥”的地位。此外,这两档节目以电话连线形式实现了场内外互动,并特意留出时间让选手一定程度地展示自我。节目显露出真人秀的端倪。

2000年开始的“电视科教”节目常态在2005年开始受到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所引发的歌舞真人秀节目的巨大冲击。《幸运52》和《开心辞典》和同时期多档益智类节目,如湖南台的《超级英雄》、江苏台的《无敌智多星》、广东台的《步步为赢》,都纷纷走向瓶颈期。在2007、2008年前后,上述节目开始陆续大幅度改版、更换播出频道乃至停播,呈现一片下滑趋势,益智类节目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和转型思考。

二、益智类节目对真人秀元素的吸纳

随着真人秀节目进一步发展,以前只是专业演艺才能的表演,现在是各种技巧绝活、生活“隐私”的表演;以前是平民竞争“出位”,现在是明星艺人也进行比赛,面临胜出或淘汰的悬念;由此,中国荧屏涌现了杂烩表演真人秀(《中国达人秀》、《出彩中国人》;戏剧表演真人秀《我看你有戏》、《欢乐喜剧人》);歌舞真人秀(《中国好舞蹈》、《我是歌手》);体育真人秀(《中国星跳跃》、《报告!教练》);生活旅游真人秀(《爸爸去哪儿》、《极速前进》);游戏闯关真人秀(《星星的密室》、《开门大吉》)等各档节目。

面对真人秀元素在综艺节目界的几乎无孔不入、一统天下的局面,《幸运52》在场内外电话连线的基础上,于2007年改版,对真人秀元素进一步吸纳:题库设计更加普及、开放和有趣,选手从“比聪明”改为“谁家更聪明”,从“答题英雄”变为“大众中的聪明人”,节目给观众的印象不再是单纯的“百科知识全才”形象,而是跳出考察选手知识储备量的局限,让选手更多展现活跃的思维、敏捷的身手、创新力等“聪明人”的特质,还有“合家欢”的亲情。但是,《幸运52》的大部分选手个性特征并不典型鲜明,他们之间的竞技关系没有被进一步“激化”。此外,主持人的状态也出现疲态。因此这个节目逐渐淡出荧屏。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在平民选秀、明星选秀节目的挤压和浸染之下,一些以综艺为主打的省级卫视开始让益智类节目卸下“科教”的沉重包袱,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大大方方地在真人秀方面做出了大胆的拓展创新。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较为彻底地摒弃了专业化的模式,走通俗化路线,题目完全来源于历史文化常识和生活常识,节目的趣味性、浅层化和广泛性让选手与观众的距离大大缩短。正如《一站到底》里主持人宣称的:“无论学历和专业,只要你知识面够宽(不是够深——引者注)、爱答题、爱比赛、爱生活,就可以来参加,战胜对手”。

在专业性退居次席的同时,《一站到底》开始加入一些真人秀元素。每期节目都会有不同年龄、职业、性格的10位守擂者和1位攻擂者参加。在一期节目中,选手答题时间较以往同类节目明显缩短,而选手自我介绍、互相调侃和“攻击”、选手与主持人之间交流的时间几乎占据节目总时长的一半。参与答题的选手们一方面展示他们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展现唱歌,跳舞,相声,诗赋等能力。选手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大奖、成为“站神”,也是为了“秀”一把自己。节目舞台采用环形包围结构,以攻擂者和两位主持人为中心点逐层向外辐射。中心的选手以“点将”形式挑战守擂者。在规定时间内未答或答错一题,就会以当场掉落的方式离场。这些形式都是特意形成选手之间的冲突,并把失败出局的环节进行娱乐化处理。受众越来越被选手自身所吸引,而从节目中获取知识的愿望被削弱,或者说那些题目知识在节目过后大部分都会被忘掉。“《一站到底》给观众带来一个真实的选手、真实的人格、真实的社会职业展示,这些真实总体上又使节目成为一个窗口,展示了多元化的中国社会。”[2]

从益智角度来看,江苏卫视2014年初开播的《最强大脑》主要借鉴德国节目《Super Brain》,也看得出受到日本的《日本No.1头脑王》、美国的《流言终结者》(Myth Busters)的影响。同时,《SK状元榜》、《开心辞典》、《科学实验室》、《原来如此》等五花八门的益智、科教节目也是《最强大脑》的国内土壤。从真人秀角度看,《最强大脑》的“脑力秀”明显受到了同时期的各种“歌舞秀”、“体育秀”综艺节目的影响。《最强大脑》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性和智商水平都不同于浅显轻松的《一站到底》,但它仍是将选手和题目进一步“秀”出来。传统益智节目一般采取题板、抢答器来展示知识信息和选手信息,《最强大脑》则采取大型道具、模特和演员走台、“酷炫”风格的人物小片、超大现场屏幕来表现这些信息。例如节目组使用的清明上河图模型和蜂巢迷宫、51对新郎新娘、101只斑点狗、100位“肌肉型男”等等。每个参赛选手的家庭背景、生活成长经历、性格特点都在人物小片、比赛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节目组给每个参赛选手都包装成具有“超能力”的形象,比如“中国雨人”周玮、“人眼扫描仪”黄金东、“闪电速配王”王峰等等,这些符号带有互联网的ACG色彩。与此同时,节目还汇集了来自国内外的明星名人和学者专家,他们或理性,或煽情,用自己独特的魅力来扮演“伯乐”的角色。

益智类节目对真人秀元素的吸纳还体现在主持人方面。传统益智类节目的主持人,一般会选择兼具知性美与亲和力的“校园大师姐”的类型,例如北京卫视《SK状元榜》历届主持人春妮、蔡紫和雅淇。但是不得不承认,由于节目定位和环节设置的局限,这些主持人并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风采,无法成为节目的主导者。换句话说,观众没有把《SK状元榜》看作是“某某主持人的节目”。益智类节目的主持人品牌化从王小丫、李咏开始才逐渐成为节目开发的指导思想之一。《一站到底》从一开始就坚持了这个方向,启用了国内首个“主持夫妻档”——李好和他的妻子郭晓敏。在每一期节目中,“好哥,好嫂”成为了高频词组。俊男配靓女加上夫妻关系,为选手、观众提供了很多互动话题。主持人的权威感进一步淡化,相应的刻板感、对立感也消除了很多。“裁判员”、“引导者”转化为选手的辅助者、欣赏者。两位主持人在串联节目时,也适当得以夫妻身份和家庭语境来评论选手和题目,为节目增加了脱口秀式、小品化的娱乐性,也间接传递了江苏卫视“情感世界,幸福中国”的品牌文化。《最强大脑》对主持人做了学术化包装:复旦大学博士、副教授,耶鲁大学博士后,国际大专辩论会“最佳辩论员”、《杨澜访谈录》总策划,这些符号让作为主持界新人的蒋昌建迅速地贴合了益智节目类型,《最强大脑》节目深深地的刻上了他的烙印。

三、综艺真人秀与益智类节目能否相融?

《最强大脑》较为完整地实现了专业向生活转化、科学知识向脑力人性转化、文字向形象转化,从而大大超越了传统益智节目,成为了一档益智真人秀综艺节目,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质疑,《最强大脑》这样的节目并不属于益智类节目,里面并没有科学、人文、生活的知识含量,而是“脑力实验室”、“聪明人真人秀”。

综艺节目与新闻节目的区别就是前者的艺术之美。综艺节目的本质就是演员(节目嘉宾)进行歌舞、杂技、戏剧(小品)、相声(脱口秀)、美术摄影、服饰家装以及其他技艺的表演和展示,辅助主持人、镜头、灯光、舞台设备等各方面的艺术加工,整体打造出一种非纪实的审美化、娱乐化、游戏化的节目。自21世纪初我国电视行业迈上产业道路以来,由于节目内容的娱乐化程度越来越高,综艺这个词逐渐与模仿做秀和虚假低俗联系在一起。但是,“秀”来自于英文“Show”,意为表演、展示。狭义上讲,“真人秀”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只是一种节目制作的思路和方向——“真人”如何“秀”,必须选择某一种“艺术形式”、综艺形式。现实是,随着《舞蹈世界》、《国际艺苑》、《美术星空》、等“纯综艺”节目的淡出,综艺已经从本体演化为手段和载体,渗透和组合到各种节目类型中,更美、更轻松、更视觉化地传播着各类节目的内容和理念。无论是明星艺人的综艺秀,还是平民百姓、民间奇人的综艺秀,在当前中国荧屏,各种人文、艺术和科学的技能都在逐渐地真人秀化。

关于真人秀节目的辩证关系,2015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真人秀节目培训班上曾指出:“不能把‘真’狭隘理解为对生活细节、社会现象不差毫厘的描摹与再现。‘秀’是表现‘真’的重要手段,通过艺术加工,以观众更能接受、更能凸显本质的方式展示出‘真’”。[3]真人秀不是真人纪录片,所谓“凸显本质的艺术加工”就是综艺化。电视综艺就是一种艺术之“秀”、美学之“秀”、视听之“秀”和情感之“秀”。如果说新闻节目注重事实本身的展现,综艺节目就是要“秀”出艺术之光里蕴含的人性之美。所以真人秀必定联系综艺,也可以说它本就属于综艺类节目。

那么,益智类节目是不是越高端、越专业就越应该远离综艺真人秀?我国的教育行业和媒体宣传领域一直倡导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益智节目不是教学片,这类节目从诞生伊始,就有着综艺的基因。只要不是寓教于假、寓学于俗,综艺真人秀与益智节目的结合是无可厚非的,并且还可以寓教于美。这是用文艺之“秀”、性格之“秀”来凸显科学之“真”和人性之“真”,它让各行各业的基层群众成为节目的主角,“让‘有意思’的形态承载更多‘有意义’的内容,让核心价值观传扬得更加广泛深远。”[4]

2013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开始举办多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节目组谈到节目定位时强调:“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5]这类以国民教育、文化传承为指导思想的大型科教、益智节目是对当前各种选秀节目(尤其是青少年选秀)泛滥局面的一次回拨和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节目复原了上世纪80年代《中学生知识竞赛》。如今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从问题和答案的视觉化表现方式、选手和专家的表现都可以看出该节目借鉴了游戏、真人秀节目的元素。比赛中还设计了“汉字十三宫”道具,选手通过选择走宫格路径来面对考题,表现出自身的谋略和决策能力,这类环节设计也有着闯关游戏类节目的影子。

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天才知道》与《一站到底》、《联合对抗》这样的“草根答题、零门槛”不同,它专为大学生而设,题目难度明显增强,知识含量更高。据节目组表示,其中部分题目由公务员考试真题、高考真题、司法考试题目改编而来。但从播出节目中可以发现,题干和备选答案大部分已经被改造得非常通俗有趣甚至娱乐化。而且,选手开始比赛之前,都会互相评论、调侃,每个选手都会简单介绍身份背景、“秀”一段自己特长,并在姓名的字幕下方打上“国家足球二级裁判”、“国家专利获得者”等标签。这些标签与比赛本身关系并不大,但是却增加了选手的身份存在感。选手输掉比赛之时,会有一段告别话语,甚至主持人会让台下的选手的恋人、同学上台,一起做一段深情告白作为“退场秀”。主持人还会在比赛期间经常挑起话题,例如:“你觉得你最强劲的对手是谁?”“你怎么对这个问题和答案这么熟悉?”于是选手就有了答题之外的更大表达空间,使节目充满了综艺味道。

《最强大脑》选手主要比拼或“秀”出的是各种脑力,比如记忆力、运算能力、空间组合能力等,但我们不能否认该节目也讲解了很多科学知识,调动了观众对头脑、科学的兴趣。它不仅展示了思维的过程、科学与生活的关系,还展示出智商对情感的影响、教育对人格的塑造,引发了对于科学和教育的社会化讨论。比如在某期《最强大脑》中国选手李云龙与意大利选手安德烈的“神童对战”中,李云龙背负着父亲的期待进行比赛,却在输掉比赛后号啕大哭,节目主持人、李云龙父亲还有意大利选手安德烈不得不对李云龙进行了长时间的安慰。同样是12岁的孩子,一个从小被训练成了“学习机器”,而另一个一边学习、一边享受着童年的乐趣。面对输赢,这两个同龄的孩子有如此大的反差。观众看到他们经过节目的“洗礼”后慢慢成长,也掀起了一番对中国式教育的热议。在轻松娱乐又不乏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增长观众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还引发了观众反思、促进社会进步,这不正是益智类节目的社会责任吗?——《最强大脑》通过综艺真人秀的形式做到了这些。从这个角度说,《最强大脑》也该归为益智类节目范畴,

四、媒介融合让益智类节目无法“独善其身”

益智类节目的历史倒退到《中学生知识竞赛》、《正大综艺》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不仅是播出平台的整合,更是不同类型内容的跨界交织,其背后是不同收视趣味和文化的融合。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个综艺节目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仍固守单一模式做所谓的“纯粹节目”。学习的前提是好奇心,科学知识有着一副有趣、开放和动感的面孔。互联网时代的受众需要在一档益智节目看到:嘉宾个性的符号标签、坦诚的情感流露、传奇故事化的叙事、丰富杂糅的知识量、专业性解读等。这些内容元素需要用更多机位和画面、更快速的节奏、更多精美的字幕和道具、更细致巧妙地主持人采访、更多有趣的亲身体验和肢体示范来表现出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组合。而各类内容元素要凝聚于“真人”主体上,以人(嘉宾和主持人)来贯穿统领节目比赛流程,而不再是用题目和问答来串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内容融合,才能进一步增强了“益”的积极功能,而不是灌输宣讲的功能。

不仅是内容元素,在渠道融合方面,当前,一些益智节目依旧主要依托传统媒体进行传播,而在网站、微博平台上的广告多局限于节目内容本身,缺乏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热点话题,不能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这逐渐成为节目的“阿喀琉斯之踵”。相比之下,《一站到底》和《最强大脑》采用“电视宣传为龙头+微博营销造话题+台网联动助传播+多媒硬广全覆盖”的推广模式进行宣传和营销,着力打造热点关键词和话题,利用网络“大V”和社会名流进行传播,引发粉丝互动、转载、评论。此外还节目还与“果壳网”建立合作,在报名渠道和专家资源方面得到了资源置换。移动手机答题游戏APP的研发也促进了节目产业链的延伸。可以说正是由于新媒体营销的成功,才使得新的益智类节目从各类综艺节目的激烈竞争中杀出一条路来,获得如此多的关注。

从周播节目讲,《SK状元榜》脱胎于中国早期各种知识、智力电视竞赛节目,可以称为益智类节目“1.0版本”的代表;《开心辞典》开始突出主持人地位和娱乐化色彩,是“2.0版本”;《一站到底》以娱乐化、综艺化的形态,是在新的大众文化和媒介融合环境下孕育而生的“3.0版本”,这种版本特征的集中体现者是季播节目《最强大脑》,它整合益智、歌舞、真人秀、访谈等形式,综艺化趋势更加明显。未来,国家级媒体会继续打造高端、大型、正规的益智类节目,在省级卫视和城市频道会越来越多出现综艺与科教杂糅的益智类节目。

注释:

[1]茹希佳:《益智类电视节目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未来》,《新闻知识》2003年第4期,第28-29页

[2]柯妍:《〈一站到底〉:大众文化的持续创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8期,第19-20页

[3][4]腾讯网:《广电总局副局长:真人秀不能把群众变明星陪衬》http://ent.qq.com/a/20150825/049764.htm

[5]新华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完美落幕,带给观众的反思》,http://ent.news.cn/2013-10/23/c_1255838 65.htm

参考文献:

[1]黄艳:《浅析益智类节目的形态变化——从〈幸运52〉到〈一站到底〉》,《媒体时代》2012年第9期

[2]胡智锋、张国涛:《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版

[3]杨一楠:《从受众心理看〈一站到底〉的成功之处》,《新闻世界》2013年第8期

[4]王焰:《知识竞赛类节目的个性化思考》,《电视研究》2001年第7期

[5]胡智锋、周建新:《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生产的发展空间》,《视听界》2008年第5期

[6]王莹、娜布琪:《益智类节目的发展状态及收视分析》,《视听界》2008年第1期

[7]张琪:《〈最强大脑〉的新媒体传播策略》,《新闻世界》2015年第4期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编号:11&ZD022)成果

猜你喜欢

益智类益智真人秀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浅析益智类节目的教育意义和知识观呈现
益智类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益智类玩具爆发 数据显示我国玩具相关企业连续两年增量超过120万
益智故事会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益智类体育项目在银川市中小学普及和推广的研究①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益智大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