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撩起购买欲

2016-06-27Rebecca

中国服饰 2016年6期
关键词:群体消费消费者

Rebecca

品牌推广的目的只有一个,拥有更多的消费者,尤其是产生二次购买的消费群体,那么问题来了,耗时耗力耗资金换来的推广得到了预期的消费者吗?如果没有,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原因了。

创意广告

品牌无论是在百年还是初建,都离不开巨额广告的投入,这是一个让消费者知晓最简洁暴力的手段。一般情况下,两种广告行为会引起大批消费者关注,一个是创意,一个是投放量。投放量我们暂且不说,这个得看品牌的资金,而创意一定是品牌给予消费者最直接的感受。例如北京“名人广场”的广告词“今世名人就是你”最直接表达了人们对“名人”这一身份形象的追求,并把人们对“名人”这一“身份形象”的追求转换成为市场营销动力。

广告创意绝对与品牌好感度挂钩,一个具有震撼力的广告往往能够激起消费者的品牌欲望,产生一种强烈想试一试的欲望,如果试用的结果是极为满意,往往就可以引导消费者进入品牌忠诚。例如快消品大佬可口可乐从诞生到现在,国际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都稳居第一,但他们依然耗资巨额在全球征集广告创意,这除了要给忠实消费群体一些新鲜感之外,它所传播的企业文化也感悟了一些潜在消费群体。

升值产品理念

过去我们谈论产品都是围绕“质量、性能、价格”,大部分消费者更愿意为性价比买单。如今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现在的产品已经升级到“设计的理念”、“服务水平”、“商品附带的文化”等体验。例如宜家(IKEA)家居,就是一个依靠线下体验在短短一年时间迅速打开中国市场的瑞典家居品牌,虽然在营销策略上“性价比”一直是他们尝试的方向,但基本上每一位到宜家满载而归的消费者,他们购物框里的很多商品都与性价比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与体验有关。

价值论

一些消费者之所以购买品牌商品是因为他认为购买品牌商品虽然价格上比非品牌商品要高,但是物有所值。这里的价值不仅包括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了那些无法计量的无形的价值。品牌商品特别是知名品牌,它往往能够带来许多预想不到的价值,体现了某种身份。

因此品牌价值提升也是能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一个标准。当消费者购买了某种品牌商品后,如果感觉非常满意,它就会促使消费者进一步形成品牌消费的需求,从而进行重复购买,不断地循环、不断地加强便会形成品牌忠诚。所有强势品牌进入新市场多半都采用这种方法,激起品牌的欲望,让消费者来试一试,比如,麦当劳当年首次进入中国大陆时,就在北京王府井街头树立起一个大大的金色的“M”来激起消费者的品牌欲望。

依靠数据

除了刚性需求外,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看心情的。这点在女性购买群体尤为明显,因此不少商家的“买一赠一”或是“满够XX元立减XX元”能够不断刺激消费者购买。网购的兴起让数据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从兴趣到购买习惯,消费者被互联网数据琢磨得一清二楚,商家通过对数据的掌控能够很容易地摸透消费者行为,一方面便于品牌捕捉潜在消费者,另一方面加强品牌网络曝光。目前市场上这类的数据公司很多,品牌根据需求和预算可酌情选择。

左边大众右边定向

消费者分为两部分群体,一部分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称之为选择困难症的大众群体,另一部分是清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拥有自主权的个性买家,我们称之为定向群体。这时品牌在做产品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两拨消费者的需求,在教育大众群体购买行为同时,给予个性消费群体定向服务。例如服饰类品牌,可以推出大众经典款来吸引大部分消费者,同时推出定制产品,给予特定消费群体,满足全世界只此几件的消费心理,也俗称限量款。而越来越受追捧的私人订制服饰,也是抢占小部分中高消费群体而存在的一种服务方式。

角色与转换

首先品牌形象塑造一个品牌角色,使这个品牌成为某种生活角色的象征。这种拟人化了的、角色化了的品牌形象使消费者从心理、文化和社会情感上产生亲切感和敬重感,而成为这一品牌的主动消费者。因为在他们看来,消费这一品牌的过程,不单单是发挥其产品功能的日常作用的过程,而是在体验一种角色,是一次自我实现的过程。例如“老板牌”抽油烟机,从其名称开始就把一种“身份形象”作为品牌定位、营销的起点和依据。

同时,需要角色对调的学习消费者心理,有时候品牌打情感牌要比强推更得人心。

口碑效应

如果企业在营销产品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口碑的作用,必定会达到很多常规广告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降低市场运营费用。面对每天各类广告的狂轰滥炸,消费者已经麻木,甚至感到厌烦,加之许多广告传递虚假信息,或者夸大信息误导消费者,伤害了消费者对广告的信任,降低了广告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而口碑传播对产品信息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一个热爱品牌的忠粉。

猜你喜欢

群体消费消费者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知识付费消费者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3.15打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