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网络新词的认知研究

2016-06-27王亚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

王亚聪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批批网络新词应运而生,它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交流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以汉语网络新词为载体,分析隐喻性思维方式在汉语网络新词形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 网络新词 概念隐喻 认知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1概念隐喻理论与汉语网络新词

Lakoff & 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source domain,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的域(target domain,本体)。通过映射,人们在源域与目的域两概念域创立关联,以达到认知的目的。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本文剖析由常规隐喻发展而来的汉语网络新词背后的认知机制及其语义的建构过程。

Lakoff & Johnson将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即常规隐喻,旨在分析隐喻意义形成的过程和方式,而网络新词的生成过程正是隐喻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充分体现。下面将主要分析常规隐喻在汉语网络新词中的体现。

以“门”族网络新词为例看结构隐喻在汉语网络新词中的体现。“门”族网络新词源于发生在美国且轰动一时的水门事件,即“The Watergate Scandal” 该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对美国的历史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后“政治丑闻是水门事件”这一隐喻逐渐成为了一个常规隐喻,其形成过程如下:首先以转喻为基础来构建隐喻,即先以“地点代事件”激活隐喻的源域“水门事件”;然后由 “STATES AS CONTAINERS” 和“EVENTS ARE OBJECTS”为基础隐喻,构成“政治丑闻是水门事件”这一结构隐喻,并通过“水门事件”这一源域凸显负面政治新闻对社会产生的极大不良影响,充满了贬义色彩。而这一常规隐喻也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定格式的框架,将各种各样的丑闻或影响比较大的事件通称作“X gate”.同时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拉链门”、“伊朗门”、“档案门”、“虐囚门”、“情报门”、“战俘门”以及一大批汉化后的“艳照门”、“解说门”、“拥抱门”、“短信门”、“抄袭门”、“电邮门”等横空出世,充分体现了结构隐喻在汉语网络新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活力。

汉语网络新词中存在着大量的实体隐喻,比如:“交学费”、“煲电话羹”、“大跌眼镜”、“草根XX”、“黄金XX”等。下面以“草根XX”为例具体分析实体隐喻在汉语新词词汇产生中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选秀节目的盛行,大量平民百姓或普通群众一夜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人们将其称之为“草根歌手”、“草根记者”,后来又延伸了许多关于草根的词汇,如“草根文化”等。在此类新词中,草根被用来喻指平民百姓或普通群众,形成“普通大众是草根”的隐喻。此隐喻范式将草类植被的平凡不起眼、坚韧不拔却又不可忽视的特性投射到目标域“普通大众”上,凸显普通大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将抽象化人的特性、文化的特色等与草根相联系,不仅使语义得到清晰明了的表达,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

方位隐喻在汉语网络新词中也有体现,如“高大上”、“矮矬穷”、“土肥圆”、“土豪”、“你被out了”等。其中“高大上”指“高端,大气,上档次”与其相对应的为“矮矬穷”即“又矮又丑又穷”。这对新词当中,存在着明显的方位隐喻,即“GOOD IS UP;BAD IS DOWN”以及“HIGH STATUS IS UP;LOW STATUS IS DOWN”,由此可以看出人们通过身体上的感知和认知经验创造新词来表达新的概念;除此之外,在“土肥圆”和“土豪”中,“土”喻指“土气”,含有贬义的色彩,这主要是基于“BAD IS DOWN”这一隐喻概念。在“土肥圆”和“土豪”这类新词中,首先以“属性代实体”的转喻方式,通过“土”激活目标域“土地”,而根据人们的身体感知和认知经验可以得知土地是最低的平面,被人们踩于脚下;然后依据方位隐喻“BAD IS DOWN”可以识别这类词语的讽刺意味,也反映了词汇新词创造的隐喻思维方式。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新词的创造过程中被充分运用。它不仅促进了语言词汇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也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并推动社会文化的向前发展。

2结语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网络语言作为语言存在的一种形式,它必然具有隐喻的共性意义。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汉语网络新词产生的认知理据,得出汉语新词的产生并不完全是任意性的,而是建立在事物相似性的基础之上,充满了理据性。总而言之,汉语网络新词的产生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使用和理解离不开隐喻的作用。隐喻思维是汉语网络新词产生的内在机制,隐喻的发展为汉语网络新词的产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汉语网络新词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荣.语汇学的研究对象与新语的类型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15(4):450-461.

[2] 刘茹斐.中英网络新词的隐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2-113.

[3]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 汪榕培,杨彬.高级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红楼梦》中红色隐喻英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