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战略合作是不二选择值得庆幸

2016-06-25

环球时报 2016-06-25
关键词:中俄关系国事访问中俄

俄罗斯总统普京今天访问中国,它虽然时间短、不到24小时,但仍是一次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在上合塔什干峰会上刚刚见过,普京9月还将来华参加G20峰会,在这中间另安排短暂国事访问,被普遍认为标志着中俄关系的高水平,以及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亲近。

据俄方透露,普京访华期间中俄计划签署30余份不同层面的文件,涉及金融、旅游、核能、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项目有望敲定,俄罗斯向中国出售RD—180火箭发动机也可能签约。

由于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中俄最近两年贸易总额的美元计算量有所下降,引起了一些议论。西方唱衰中俄关系的力量更为活跃,俄罗斯与中国对中俄关系的怀疑论者也不时发声。其中俄罗斯《生意人报》的一篇文章认为俄罗斯同中国签订的合同是些“表面文章”,就挺典型的。

俄罗斯社会一直有“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存在,成为那些对中俄关系不满意议论的背景音。但须指出,它们在俄罗斯是非主流的,对两国合作并未产生什么实质影响。

中国社会里对中俄关系的负面议论也从未消失过,一些人强调莫斯科“不可信”,主张牢记俄国历史上对中国有过的伤害,并以这种记忆作为处理同俄现实关系的出发点。他们的结论大体是:中国须全力发展对美关系,同俄罗斯保持普通国家关系就够了。

持这种态度的人还举证说,中俄经贸额不到700亿美元,两国没有共同价值观,人文交流薄弱,与中美关系的内涵不可同日而语。此外中俄国力对比已经出现历史性变化,中国GDP近十倍于俄罗斯,中俄战略关系已经“失衡”。

这种观点在战略上非常短视、狭隘,中国公众必须坚决拒绝这些声音在我们的社会里发挥影响,决不能让它们对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民意基础造成侵蚀。

坦率说,中俄关系冷战之后快速走近的首要推动力是地缘政治,但是第一,当下的世界格局具有长期性,美国作为西方之首对中俄的挤压有着深刻的战略原因,它是不会轻易反省的。第二,中俄友好及合作带来大量潜移默化的益处,使两国从相互战略消耗变成彼此支持和帮助,这当中有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笔大账。

《生意人报》及它所代表的群体应当想一想,如果中国今天对俄的支持规模变成同样规模的拆台,那对俄意味着什么?主张远俄的中国人则应想一想,一旦漫长的中俄边界重新从商队过往变成军队出没,两大国对峙再起,在中国海上压力日增的情况下,将意味着什么?在俄西部边界饱受北约压力的时候,又意味着什么?

中俄全面战略合作对两国可以说是不二选择。中俄社会应当庆幸,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两国突破彼此当时意识形态的巨大分歧,确定了通往今天中俄全面战略关系的大方向,并且构筑了基础。

中俄虽都面临各自的战略困难,但是两国无意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升级为同盟关系。这既表现了两国的自信,也是一种清醒。两国的这一态度意味着,它们认为自己有必要也有能力主要依靠自我力量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而且它们都不想回到冷战去。

北京与莫斯科的关系并不完美,但它已是时代的杰作。两国实现了总体上的战略互信,对经贸关系的相对落后不太抱怨,而是抱以积极推动的态度。两国社会中虽有一些糊涂看法,外界挑唆之声不绝于耳,但它们影响、撼动不了中俄关系向好发展的大趋势。最后,我们祝愿普京总统今天对中国的国事访问圆满成功。▲

猜你喜欢

中俄关系国事访问中俄
俄罗斯快递与中俄国际快递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中俄关系迎来美丽时刻
强强联合!中俄将在航天领域深度合作
浅析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俄罗斯欲在南海有何作为?
中俄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
中美建交以来的四次国事访问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