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教学的交集点

2016-06-24张敏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核心内容课程内容古诗

张敏华

[摘 要]古诗教学要求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低年级。在低年级,教师竭力给学生讲清古诗的背景和意思,学生学得乏味枯燥。低年级古诗教学该教什么?应从语文课程内容、文体特点、年段特点三方面考虑,三者的交集点才是教学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核心内容 课程内容 年段特点 古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01

古诗作为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愈加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然而,在很多教学现场,我们看到大多数教师对古诗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总体而言,古诗教学要求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低年级。低年级的教师竭力地给学生讲清古诗的背景和意思,学生学得乏味枯燥。教师对古诗教学到底该教什么,不甚了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对低年级学生,古诗教学该教什么,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语文课该教什么?涉及语文课程内容、文体特点以及学生年段特点,在课程内容的统帅之下,既要考虑到文体的特点,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三者的交集点才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如下图所示)

古诗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如此。下面就从这三个因素来探究低年级古诗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从语文课程内容考虑

语文课程内容是教和学的大背景,如同分数中的分母,其他都是分子。王荣生教授说过,语文课程内容是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内容。那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内容?显然,大多数现代文的文本都不是,它只是教与学的载体,而只有隐藏在这些课文背后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与语文方法才是语文课程内容。只有少数的流传千古的古诗词,是代表古典文学的课文,其本身就是语文课程的内容。换而言之,一般现代文都不能“教课文”,要“教语文”,而只有古诗词是“教课文”。语文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古诗词文本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学古诗词本身,而不是教学古诗词的表达。学生学习古诗词,不在于学习古诗词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不在于学习古人吟诗作赋,而主要在于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正如朱自清先生在其所著《经典常谈》中所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二、从文体特点考虑

古诗词之所以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在于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意象之美与音律之美。对古诗教学内容的确定,务必要关注古诗这一特殊文体的特色。而古诗的音律和意象如同星星与月亮那样相映生辉,音律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象息息相关。如,《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少小”与“老大”两组仄声字,都是开口音的字,强调离家与归来前后的鲜明对比。去声“少”在前,上声“小”在后,流露出诗人对年少时光的怜惜。“家”字的开口音“a”,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对回乡的向往与期待。诵读时,应读“少小离家——”以显示离家时间的漫长。“老大”正好相反,上声在前,声音调到最高音,接着去声,似乎包含着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感慨。最后的“回”为平声字,读起来应该拖长音“回——”表达诗人返回故乡的百感交集。“离家——”与“回——”两组平声字,强调了两种行为的对比。而此诗押韵uai(uei),在诗韵里属于开展韵。这个韵部由闭口音u起到开口音a或中间音e,然后又到闭口音i结束,读音比较舒缓深远,多用以表达感慨万千的思绪。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感受到古诗的音律与意象是相辅相成的,诗文所描写的意象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同时还通过音律表达出情绪和意境。这些艺术的美感,要让学生品味到,主要通过两种途径:首先是诵读,所谓“其间多少深滋味,不动真声不得知”;其次是想象,透过文字所描绘的,展开想象,展现诗文所表达的意境。

根据古诗的文体特点,笔者以为如果暂不考虑学生对象,从大范围而言,古诗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这样确定:理解,感受意象之美;诵读,感受音律之美;积累,传承文化之美。

三、从学生年段特点考虑

那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教什么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一学段的古诗教学目标是“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初步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有感觉即可,“可意会”不必“言传”,情到之处,用诵读表达;而“感受语言的优美”,不必道明“优美在何处”,喜爱之处诵读积累即可。简而言之,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诵读”是第一要务,但在教学时要注意“读”的梯度。

一读,字字正确。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识字学词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古诗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学习古诗,首先要做到字字读正确,在读的过程中落实字词的教学。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画》一诗,正处于拼音学习不久,对诗句中很多前后鼻音的字,学生正确认读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在初读环节做了这样的安排。

师:小朋友们,发现了吗?这首诗里,藏着好多的后鼻音,拿起笔,把它们圈出来。(听 声 惊)

(请学生到投影处展示,看看她们圈的情况)

师:请你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教师帮助正音读准后鼻音)

师:这首诗里不仅藏着后鼻音,还藏着好多的前鼻音,也请你像刚才一样,用横线画一画,自己先试着拼一拼。(远 看 山 近 春 人)

师:(出示:远 近)发现了吗?这两个生字长得特别像,它们都带有一个新的偏旁,跟老师叫叫它的名字——走之儿。瞧,走之儿的这一捺就像是一条长长的路,上面的这个点脚就像,横折折撇就像是人走过留下的小脚印。所以,走之儿的字都和走路有关。走的距离长就是——远,走的距离短就是——近。

二读,读出节奏。绝句、律诗都有相对稳定的声律节奏,诵读起来才有起伏之感、顿挫之美。一般的古诗单音节在诗句的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假如诗句中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像“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节奏就属于后一种。教师教学中不必讲解这些声律节奏的知识,但可以通过示范帮助学生读出节奏,感受古诗的声律之美。

三读,读出意境。这是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最重要的部分,处理得好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诗意诗情也在诵读中“了然于胸”。处理得不妥当,就会演绎成教师枯燥地讲解诗情诗意,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要让学生读出意境,教师备课时既要自身对诗文研读到位,又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理解这首古诗的难点在哪里。学生的难点,就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突破难点的方法,应该考虑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采用直观的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如,《回乡偶书》诗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看似描绘了一幅儿童问话的欢乐生活场面,表达的却是诗人久客伤老之情。这种意象是低年级儿童很难体会和感受到的。这正是教学需要解决的重点内容。教学时采用情景对话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与诗人感同身受。

师:贺知章终于回来了,50多年过去,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远远地,他看到一群儿童正在村口嬉戏玩耍。看着他们,贺知章不禁想起小时候跟自己的伙伴在一起的很多事——

(学生想象说话)

师:他还会想起跟伙伴们在春天里放风筝的情景……想起了夏日里放牛的画面……想着想着,他忍不住走上前去打招呼:“小老乡,你们好!”村口的儿童会怎么回答呢?请大家看看这幅图,再来读读后面两句诗,想一想。

师:小老乡,你好!

生:贺知章爷爷,您好!

师:他这样回答,对吗?

生:不对!因为诗里说“相见不相识”,说明村口的小朋友不认识贺知章。

师:为什么不认识?

生1:因为贺知章爷爷离开家乡时,他们还没有出生呢。

生2:可能他们爸爸也没有出生呢。

师:那谁再来跟我演一演?

师:小老乡,你好!

生:您是谁呀?我不认识你。

师:我是贺知章,我原来是这村子里的人。我50多年前就离开村子了,所以你不认识我。

生:您从哪里来?

……

师:他演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演得好!因为诗里写着“笑问客从何处来”,他就问“你从哪里来?”

这种情景对话,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将诗句读成一幅有情有义的画面。融情于此,融诗文的理解于此。

总而言之,低年级古诗教学要避免过于关注诗义理解到位,更不要机械地讲解古诗词的知识,而应该追求“三重”:重情趣,重诵读,重积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就爱上古诗,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 紫薇莲.回乡偶书教学设计[J]百度文库,2015-1-19.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核心内容课程内容古诗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准确把握“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实施意见的核心内容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发展文化经济之我见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