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认同策略研究

2016-06-24冯君顾丽华

世纪桥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冯君 顾丽华

摘要: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获得广泛社会认同的策略有:满足群众利益是实现认同的经济基础;宣传是实现认同的舆论基础;思想动员与改造是实现认同的观念基础;教育是实现认同的认知基础。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认同策略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04-02

中国共产党历经90多年的历程,不但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其如何从一个弱小政党获得广泛社会认同,进而取得革命胜利的经验。本文即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所形成的认同策略及其内容特征。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策略与旨向,深刻地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意义。

一、满足群众利益是实现认同的经济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建立起广泛的社会基础,能获得多数农民的支持和认同,是基于对农民物质利益诉求的正确认识和充分满足的基础上的。1934年毛泽东曾极其富于洞见的指明,中共要得到群众的支持,“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 [1](P.138-139)。所谓的“为群众谋利益”,不仅包括在实际生活中,群众的吃穿住行、柴米油盐等诸多问题,还包括乡村教育、疾病医疗卫生等众多方面,真正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为农民谋求利益的理念和策略,才能在广大农村,建立以党为主导的乡村利益分配机制。

中国共产党满足群众利益的涵盖面非常广泛,最关注的是群众经济利益。通过“打土豪分田地”运动,不仅让农民得到土地所有权,甚至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并以颁布土地法和颁发土地证等方式来消除农民内心的不安。在土改过程中,党还带领群众进行了没收地主的财产、斗浮财、挖地财等行动,农民从中获得了直接利益,革命的热情空前高涨。还办学校、修马路、为群众修房屋等。中共群众政策灵活机动,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变化。抗日时为动员全民抗战,也保护了地主富农的利益,调动起所有人的抗战热情。根据革命阶段的特殊需要进行策略调整,既满足了现实需要,又获得了多数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支持。

将党的革命目标与农民的利益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满足群众利益的基本宗旨和方法。尽管中共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但并非简单的利益满足,而是巧妙地将革命目标与阶级意识和农民的经济利益需求结合,以建立党在群众中之威信,将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理想及解放思想等渗透到农民的心里。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没收与分配是以阶级划分为前提的。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阶级革命话语也成功地渗透到乡村社会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阶级成为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的核心要素,并成功支配着革命时期中国的乡村社会。

二、宣传是实现认同的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革命”的国家宣传战略,并制定了针对受众特点而进行灵活宣传的原则与方针。1926年,党的《农民运动决议案》指明宣传“当以农民实际生活痛苦为出发点”,要贴近农民实际生活;针对乡村中普遍存在的,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背离的“迷信及宗教伦理道德关系”等问题,提出“暂时附和群众迷信形式”的权宜之计 [2](P.144-145)。可见,中共很早的时候已经确立了有步骤、有方法的宣传战略,对乡村传统文化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不正面冲突,而是顺应民众的现实心理,在不触动其原有的乡村神话传说和乡土信仰的基础上,将共产主义的宣传附会上去,力求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去渗透与改变。

针对农民文化层次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简短浅白的标语口号,是中国共产党宣传策略的主要特点之一。当时大别山区的山歌、民间小调等在群众中颇流行,中共便用此方式进行宣传,效果显著。此外,中共认识到农民文化程度低,制定的宣传口号都简短易懂。如土改时期的“穷人要翻身,就得闹革命”、“打倒土豪劣绅,实现耕者有其田”等。另外,生活实践中,还利用戏剧、刊物、标语、唱快板、说书、艺术晚会、漫画等喜闻乐见的方式,令群众潜移默化地认同了阶级革命观念。

中共宣传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称赞农会所的宣传成效时就说,在这样短时间内“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1](P.35)。这些宝贵的宣传经验,在以后的革命岁月中不断的被进一步更加灵活、更加广泛的运用和传播,将星星之火的中国共产党之理想与理念,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到中国广大的乡村社会。

三、思想动员与改造是实现认同的观念基础

青年毛泽东在《给黎锦熙的一封信》中曾言:“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所谓“动天下之心”即价值观念的改变。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动员和改造实现了对农民价值观的改变。

“诉苦”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动员与改造的核心内容。随着革命实践的进展,中共总结出一套成效显著的群众动员策略,即“诉苦”。 “诉苦”的程序是:先由农民对所经历的苦难进行诉说,然后党组织进一步“破解”与重新诠释“苦”的意涵,启发群众“苦”的原因不在于所谓“天命”,而是地主阶级的剥削,使农民将自己的“苦”和“阶级”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义愤,让农民明白,他们的“苦”是阶级压迫的结果,只有跟随中国共产党才能获得“解放”。“诉苦”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获得广泛政治认同的最为成功的策略,“被视为调动斗争情绪、启发阶级觉悟、造成大规模运动的最有效办法”[3]。

“诉苦”多以群众会议的形式进行。革命实践中,利用群众会议的形式,集体诉苦容易消除群众的种种顾虑,也容易产生诉苦的感染力。“诉苦”会规模不一,形式多样。有中农会、贫农会、小组会、代表会等。“诉苦”会议的规模不一。醴陵县富里乡有名的大地主李逢禅被斗争时,就动员起多达五千人规模的群众来乡里参加批斗大会,四五十人上台陈述自己因这个大地主而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苦”,诉苦者和台下的观众都非常投入,“其中2/3的诉苦者哭了,15个妇女有11个痛哭,其余群众流泪者不少”[4]。总之,诉苦会强化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和认同。

党员干部在思想动员与改造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早期出身于乡村地主、富农家庭的党员干部下乡开展工作,点燃了乡村的革命之火。因为他们的地缘优势,乡里民众对其没有过多的戒备心态,容易接近群众和打开工作局面。在随后的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的思想动员实践中,党员干部吸取了这些早期经验,为了和农民建立起感情,有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有的假扮走街串户的小商贩接近农民,想办法和农民拉家常,通过谈心“访苦”、“引苦”等方式激发农民诉苦。党员干部深入乡村动员是“诉苦”活动顺利展开的要素。

四、教育是实现认同的认知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通过多层次、灵活多样的教育工作,成功实现了对群众认知基础的改造。具体如下:

其一,注重对党员干部的教育训练。中共建党伊始就很重视党员干部作用。毛泽东曾说“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5](P.526)。在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但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提拔筛选,而且不断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采取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对党员干部进行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干部教育,不仅强化了干部对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认同,同时也为顺利开展党的各方面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扫除文盲,开启民智是早期共产党人的共识。识字班是革命时期群众教育的主流。进行基本的识字教育,一方面开启民众文化意识,使民众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不同于以往旧社会的“新”政权;另一方面,把民众现实生产活动和党的思想政治宣传内容与识字教育结合,一举多得。党特别注意到了对妇女进行基础识字等教育的妇女解放意义。对妇女不但进行缝纫、染织、针织技能等实用技术教育,还想办法让妇女识字,学习计算、卫生医疗常识等。这些调动了群众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强化了群众对党的了解和认同。

其三,采取以革命为导向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策略。革命时期的各级政府根据现实需要,采取生产为主、学习为辅,工学结合、以学带工等多种办法进行群众教育,夜校、冬学、读报组等应运而生。革命时期各级政府通过田间流动识字班、半日学校、家庭临时训练班等多种方式展开妇女教育,以提高妇女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质。此教育是革命导向的,内容多与土地革命、苏维埃、阶级斗争等相关。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革命话语开始潜移默化到人们的意识当中。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

[3]李放春.革命教化与思想权力——北方土改期间的 “翻心”实践[J].开放时代,2010,(10).

[4]醴陵市档案史志局.醴陵县第一批土改第一阶段工 作总结[Z].全宗号4,目录号2,案卷号22,195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第四届架上连环画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