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证《张协状元》编成于元代(三)
—— 也谈【沉醉东风】

2016-06-23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元代曲牌

武 迪(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补证《张协状元》编成于元代(三)
—— 也谈【沉醉东风】

武 迪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摘 要:《张协状元》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南戏作品,其编成年代关系到南北曲孰先成熟的重大问题,因而争论不断。探讨《张协状元》当中的一些曲牌的产生、发展和流变,有助于重新审视它的编成年代问题。通过对此剧中的【沉醉东风】曲牌的分析,可知其产生时间应在元一统以后,是一支南化的北曲曲牌。从而,可以补证《张协状元》的编成年代当在元初前后,而不是学界通常认为的南宋中后期。

关键词:张协状元;沉醉东风;曲牌;元代

【沉醉东风】作为我国古典戏曲中常见的一支曲牌,原本并不那么引人注意。不过,随着对曲牌研究的日益深入,特别是连文娟《【沉醉东风】曲牌研究》一文的出现,使得笔者有必要对【沉醉东风】这一曲牌重新进行审视。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在于《【沉醉东风】曲牌研究》一文用《张协状元》去考量【沉醉东风】的起源,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

首先,《张协状元》的编成年代,本身就存疑。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就有多种说法——“北宋说”“南宋前期说”“南宋中后期说”“元代初期说”“元代中后期说”等。笔者在《补证〈张协状元〉编成于元代——从【红绣鞋】入手》一文中对学界的诸多观点进行了梳理,认为《张协状元》最为可信的编成年代主要有两个,一是南宋中后期;二是元代。总之,不论《张协状元》的编成年代究竟是哪个,以本就不确定的编成年代,去考量另一个不确定的问题——【沉醉东风】的起源,可信度自然大打折扣。

其次,有一个环节是研究【沉醉东风】绕不开的,这一点在《【沉醉东风】曲牌研究》一文中也体现的非常明显,那就是除了编成年代存疑的《张协状元》之外,有宋一代,再也找不出有关“沉醉东风”字眼的文献材料,更不要说有关【沉醉东风】曲牌的记载了。有关【沉醉东风】的研究和分析,完全要立足在元代的材料上。这样看来,与其说【沉醉东风】是产生在南宋,莫名其妙地沉寂了几十年,又在元初“井喷式”的大量出现,倒不如说它原本就产生在元代。至于原本存疑的《张协状元》的编成年代,也顺其自然要归入元代,更为贴切。

“沉醉”“东风”的连用最早见于唐代韩翃的《送高别驾归汴州》一诗中的“东风沉醉百花前”。先不说,【沉醉东风】是否直接来源自这句诗,只说此后直到元初,期间长达三四百年,现存文献中再也找不到有关“沉醉东风”的痕迹了。这为我们研究【沉醉东风】起源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它的起源很有可能是在元代。

如果说,【沉醉东风】早在南宋早期就已经出现[1],很难解释在南宋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只有《张协状元》当中提及【沉醉东风】,而其他文献中绝无记载。记载了【沉醉东风】的那些文献都亡佚了?似乎不可能。更何况,如果【沉醉东风】产生在南宋早期,很难想像它会在沉寂了百年之后,突然在元初大量出现。

要论证【沉醉东风】源自北曲,产生在元初,首先,要从《张协状元》第三十出中的三支【沉醉东风】入手:

【沉醉东风】与张协相别往京都,我没公婆后有谁相顾。它既然挂绿,立见豪富。(末)你不去后谩留此处。(合)爹娘又无,弟兄又无。不如上国,追寻着丈夫。(净)

【沉醉东风】你不曾着那道途,怕一路后怎熬得寒暑?是没裹足,婆婆相助。(旦)妾归来后断不敢有负。(合)囊箧又无,故人又无。不如上国,追寻丈夫。(末)

【沉醉东风】不留伊是它不要汝,你须是早寻着归路,你不早省,教伊孤苦。(净)敢直恁地负它贫女。(合)箱儿又无,笼儿又无。不如上国,追寻丈夫。

按钱南扬的句读,这三支【沉醉东风】的格式当为:7,7,3,3,7,3(4),3(4),4,4。由于缺少其他可供参考的【沉醉东风】曲子,故而此格式中的第六、七句,尚不能确定是三字还是四字。

第一,将《张协状元》中的三支【沉醉东风】与南曲【沉醉东风】做对比。

《南词新谱》中的【沉醉东风】定格为7,7,6,4,7,4,4,9。与《张协状元》中的【沉醉东风】相比,有相似之处,但又明显不同。再将南曲中【仙侣入双调过曲】中有关【沉醉东风】的其他曲子找出来,可知:

【海棠醉东风】中选用了【沉醉东风】的一部分,格式为4,4,8。

【沉醉海棠】选用了【沉醉东风】一部分,分为四体:一体是7,7。二体是7,7,6,4,7。三体是7,7。四体是7,7,6,4。

【园林沉醉】选用【沉醉东风】,共分三体:一体是6,4,7,4,4,7。二体是4,7,4,4,9。三体是4,7,4,4,7。

【园林醉海棠】选用【沉醉东风】一部分:4,7,4,4。

【东风江水】中选用【沉醉东风】为7,7,6,4。

从上述曲谱所引曲子的格式看,【沉醉东风】的定格为7,7,6,4,7,4,4,7,基本无疑。只是,最后一句有七字、八字、九字之分,以七字为主。有可能是曲牌流变过程中产生的差异。

通过将南曲曲谱中的【沉醉东风】与《张协状元》中的三支【沉醉东风】做对比,可知此剧中的【沉醉东风】与曲牌所引具有明显差异。一方面,钱南扬所断【沉醉东风】语句通顺,语义明白,总体看并无问题。另一方面,将《南词新谱》中【沉醉东风】套入《张协状元》,则又有明显差异。可见,《张协状元》中的【沉醉东风】很可能并非一支南曲。

第二,将《张协状元》中的【沉醉东风】与北曲【沉醉东风】做个比较。

【沉醉东风】最早出现在曲谱里,当属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书中引白朴【沉醉东风】,定格为7,7,3,3,7,7,7。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引卢挚【沉醉东风】,定格则是7,7,3,3,7,8,7。由此可见,在元明两代,北曲【沉醉东风】的格式已基本固定,上述所引曲子格式大体相同,唯有倒数第二句有七字和八字之分。既然两书所引曲子同为元初散曲,可见并非是时间推延、曲牌演变过程中造成的差异,当是此曲牌在初创阶段尚未完全固定下来造成的。

北曲【沉醉东风】的定格究竟如何?我们可以从元初散曲中的【沉醉东风】中探求一二。

表1 作家作品情况统计表

表1中,卢挚还有一支【沉醉东风】与其他作家作品均不同,体制很长,格式基本为“6,6,6,6,6,6,6,7,7,3,3,6,6,6,6,6,6,6,6,7,7,7。”从这个格式看,与“7,7,3,3,7,7,7。”的格式极为接近,只是多出许多六字句。由于缺少其他佐证,笔者大胆推测,这很有可能是【沉醉东风】的一种变体。曲子中出现的大量的六字句,极有可能是作者创作过程中即兴添加的,数量不限,可添也可不添,基本格式还是7,7,3,3,7,7,7。

由此可见,北曲【沉醉东风】的定格为7,7,3,3,7,7,7。基本无疑。将这一格式套入《张协状元》中,也与钱南扬所作句读不同。但是,将北曲【沉醉东风】套入其中,也可以使得文从字顺,语义明畅。可见,钱南扬所作句读,极有可能出现了误断。而他一直认为《张协状元》中的曲子全为南曲,自然不会想到用北曲曲牌的格式去套《张协状元》了。这样看来,《张协状元》中的三支【沉醉东风】应该断为:

【沉醉东风】与张协相别往京都,我没公婆后有谁相顾。它既然挂绿,立见豪富。(末)你不去后谩留此处。(合)爹娘又无弟兄又无。不如上国追寻着丈夫。(净)

【沉醉东风】你不曾着那道途,怕一路后怎熬得寒暑?是没裹足,婆婆相助。(旦)妾归来后断不敢有负。(合)囊箧又无故人又无。不如上国追寻丈夫。(末)

【沉醉东风】不留伊是它不要汝,你须是早寻着归路,你不早省,教伊孤苦。(净)敢直恁地负它贫女。(合)箱儿又无笼儿又无。不如上国追寻丈夫。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张协状元》中的三支【沉醉东风】与北曲【沉醉东风】格式基本相同,而南曲【沉醉东风】与钱南扬所作句读不符,如若按南曲【沉醉东风】重新点断,又不能达到文理通畅的效果。可见,《张协状元》中的【沉醉东风】当是一支北曲。

第三,近些年的文物考古对我们研究曲牌的起源很有帮助。在河北邯郸的磁州窑曾出土一批写有词曲的元代陶瓷器皿。其中有一四系壶,壶上书有“沉醉东风”四个字。如图1所示。

图1 “沉醉东风”四系壶

这批出图的陶瓷(四系壶、瓷枕等)上,往往书写有单个曲牌名称,如【山坡里羊】、【一枝花】;也有书写一支完整的曲子,如【红绣鞋】“韩信功劳十大”等。可见,此壶表面所写的“沉醉东风”当为曲牌【沉醉东风】无疑。此壶也是目前所见的唯一一个关于【沉醉东风】曲牌的金元文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证明【沉醉东风】极有可能是产生在北曲中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河北一带在元初恰好是北杂剧兴旺繁荣之地,名家辈出,【沉醉东风】极有可能是产生在这一地区的某位作家之手。另一方面,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发现这些金元陶瓷器皿上书写的文字,经常出现错字、别字,且书法水平一般。可见,制造陶瓷的艺人应是具有一些文化修养的下层民众。他们所制作的这些带有词曲的陶瓷器物,也是顺应了当时北曲兴盛的大潮流,迎合了当地民间百姓的喜好。因此,他们所写的曲子和曲牌应是那个时代、那个地区最为常见、常用和流行的。其三,政协磁县第九届委员会编《中国磁州窑典籍》,转载《刘志国先生集录磁州窑诗词曲选》中的一首【沉醉东风】,杨栋校录:“诗(词)寄【沉醉东风】云里开三春异花,火中炼九转丹砂。休跨进火功,谨守修行法,怎难得祖师一化。这莫(么)草履麻绦巾纳甲,且则羁管省心猿意马。”[1]

承载此曲的磁州窑文物,未得一见,但这首词是一首描写全真道炼丹、修行的曲子。当是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北方盛行时的产物。由上述分析可知,【沉醉东风】产生在北曲的可能性,远大于它产生在南曲中的可能性。

第四,我们还可以从元初杂剧中选择一些蛛丝马迹。据统计,在元初有名可循的曲作家、剧作家中,有十五位曾经创作过【沉醉东风】小令,现存共四十三首。元初的杂剧中有近三十部使用了【沉醉东风】。若按整个元代的杂剧作品来看,现存的一百六、七十部元杂剧中,有五十多部使用了【沉醉东风】,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可见有元一代,【沉醉东风】是极为常见的一支曲牌。相比有宋一代全然找不到任何有关【沉醉东风】的痕迹,不得不说,【沉醉东风】极有可能是元初才产生的。

连文娟在《【沉醉东风】曲牌研究》中引用《中国戏曲通鉴》,提出元初的关汉卿、白朴、胡祗遹、杨显之等很可能是【沉醉东风】较早的创作者和推广者。不过,根据笔者的分析,【沉醉东风】很有可能是这几位曲作家在元朝一统后,南下江浙,在扬州集会时创制的。

首先,统计元初的有名可查的【沉醉东风】的创作者有徐琰、关汉卿、白朴、胡祗遹、卢挚、等。粗看之下,似乎并无奇怪之处。其实不然,这些曲作家虽然分属各地,但彼此之间都有交集。特别是元朝一统之后,这些曲作家或南下江浙游历,或在江浙任官,都曾在扬州、杭州落脚。《中国戏曲通鉴》指出:“元一统后,许多著名戏曲作家都曾到过扬州,如白朴、关汉卿、侯克中等。著名戏曲艺人珠帘秀,也曾活动于扬州。”[3]

表2 相关作家活动情况表

通过表2所示,不难发现元初创作【沉醉东风】的曲作家在元初都曾到过江南,集中在扬州、杭州一带,都曾有戏曲艺人珠帘秀等有密切来往。换句话说,在这些曲作家不仅彼此熟悉,而且有很大可能都曾在扬州、杭州集会。笔者在《补证〈张协状元〉编成于元代——从【红绣鞋】入手》一文中也曾涉及到【红绣鞋】这一曲牌,很可能是北曲作家关汉卿等人,南下扬州在聚会中创作而成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和珠帘秀等戏曲艺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4]。由此可见,【沉醉东风】的产生与【红绣鞋】有很多相似之处,与其说这两支曲牌都是在沉寂百年后,在元初重新兴起,不如说,这两支曲牌都是元初曲作家的原创更为合理。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创作【沉醉东风】曲子的作家都彼此熟悉,都曾在扬州集会,都与珠帘秀等艺人有密切来往这一历史事实。

上文所述,重新将【沉醉东风】的产生过程梳理一番。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通过对《张协状元》中的几支【沉醉东风】的分析,可知钱南扬校注时,存在句读方面的讹误。第二,《张协状元》中的【沉醉东风】的格律应与元初【沉醉东风】相同。此曲的定格为7,7,3,3,7,7,7。第三,【沉醉东风】产生在元初的可能性很大,源自北曲。它的具体创制者漫不可考。从上文对元初几位作曲家游历、集会情况以及【沉醉东风】与【红绣鞋】的相似之处的分析看,【沉醉东风】的产生或是在北方完成后,南传江浙;或是在扬州集会时,由北曲作家首创的,随后再随作曲家的游历传播开来。总而言之,从【沉醉东风】的起源看,【沉醉东风】的产生年代不会早到宋代,而《张协状元》的编成年代也应在元初前后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 连文娟.[沉醉东风]曲牌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3.

[2] 杨栋.元曲起源考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3.

[3] 王永宽.中国戏曲通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29.

[4] 武迪.补证《张协状元》编成于元代——从[红绣鞋]入手[J].昭通学院学报,2015(3):57.

(责任编辑、校对:王文才)

历史学研究

On the Supplemented Proofs of Zhangxie Zhuangyuan in Yuan Dynasty (Three): On Chenzui Dongfeng

WU Di
(The Literature Colleg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Abstract:Zhangxie Zhuangyuan, as the early works of Nanxi, its completion time relates to the order of maturity of the south opera and north opera. And it arouses disputes. It is useful for the reconsideration of its compiling year from the discussion of it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enzui Dongfeng, it is found that its creation time is in the Yuan dynasty. It’s a Beiqu Qupai. It helps to prove that Zhangxie Zhuangyuan was written in Yuan Dynasty, not in the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Key Words:Zhangxie Zhuangyuan; Chenzui Dongfeng; Qupai; Yuan Dynasty.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3-0072-04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3.019

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15-09-12

作者简介:武迪(1992-),男,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戏曲小说。

猜你喜欢

元代曲牌
曲牌的传播与传承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曲牌园地】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弋阳子弟”踏歌来
——弋阳腔传统曲牌抢救性录音
王绎《写像秘诀》中的肖像画技法研究
从民族文化交流视角论元代蒙古族汉文创作的产生与发展
《雪霁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