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僵蚕的本草考证

2016-06-23莫雪林胡美变吴纯洁张俊侠

中药与临床 2016年5期
关键词:僵蚕历代本草

莫雪林,胡美变,肖 禾,吴纯洁,张俊侠

·本草考证·

僵蚕的本草考证

莫雪林1,胡美变1,肖 禾2,吴纯洁1,张俊侠3

通过对僵蚕进行本草考证,并结合现代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详细溯源僵蚕的名称、炮制方法、功效主治及僵蚕在方剂中的应用,考证出僵蚕之名从古沿用至今,僵蚕炮制方法主要有清炒、麸炒或姜汁制,其古代文献记载的功效一直沿用至今,方剂中对僵蚕用量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是根据疾病需要随症加减。

僵蚕;本草考证;历史沿革;配伍

僵蚕又名白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 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1],为临床常用动物类中药。僵蚕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品,其后诸家本草均有记载;具有祛风解痉,活血通络,化痰散结之功效,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等;主产于江苏的吴县、无锡、镇江、苏州、南通;浙江的吴兴、德清、海宁、嘉善、桐乡;安徽的泾县、宣城;四川的宜宾、乐山、绵阳等地。通过查阅文献可知,目前对僵蚕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方法、质量评价等均有研究,但有关其本草考证尚未见报道。由于僵蚕炮制品种比较多,炮制工艺也各不相同,因此本文对僵蚕名称、炮制历史沿革、功效等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僵蚕的现代研究、合理利用及科学评价提供依据。

1 名称考证

僵蚕之名最早见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其载:“白僵蚕,味咸,主小儿惊厥夜啼,去三虫,灭黑 ,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2]。主要记载了僵蚕的性味和功效,对僵蚕名称来源并未详述。在明代《本草纲目》中则详细记载了其名称来源,曰:“蚕病风死,其色自白,故曰白僵”。注解为蚕染病菌而死者,体僵而直,被有白粉,故名白僵蚕。

查阅古代文献可知,古时大多称其为白僵蚕,部分称其为僵蚕,两者为同一品种。僵蚕的别名较少,《名医别录》中记载:“白僵蚕,生颖川平泽,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湿,湿有毒不可用”[3];《日华子诸家本草》称之为蚕蛹子,并记载:“蚕蛹子,食治风及劳瘦。又研敷蚕瘑,恶疮等”[4]。《本草择要纲目》[5]中名为僵蚕,《药材资料汇编》[6]记其别名为天虫、死冰,习称为僵虫。而天虫者,即是“蚕”字一分为二。

2 炮制历史沿革

不同时期对僵蚕的炮制方法存在异同,历代本草著作记载关于僵蚕的炮制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净制、切制、炮炙等多种炮制方法。净制方法是把僵蚕淘洗后干燥,除去杂质;切制一般为淘洗之后,碾末研如粉;炮炙是将僵蚕进行炒制、面炒制、麸炒制、姜汁制、米泔制等。

僵蚕的净制始见于南北朝刘宋时期《雷公炮炙论》,曰:“以布净试蚕上黄肉毛并黑口甲了”[7],其主要目的是除去僵蚕的非药用部位;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记曰:“去丝嘴”[8];宋代《小儿药证真诀》为“去头教丝”[9],从唐宋古书记载可以看出唐代和宋代对僵蚕的炮制记载大体相同,均为去丝;明代《普济方》载为“水浸,刷尽灰”[10],明代则是在去灰的基础上增加了水浸,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除去杂质。由此可见,历代对净制方法的描述基本相同,均为除去非药用部位或杂质。

僵蚕的切制见于南北朝刘宋时期《雷公炮炙论》,曰:“研成细末”[7];明代《普济方》炮制方法与南北朝刘宋时代相同;清代《握灵本草》载为“剉粉用”[11];清代《幼幼集成》为“记末”[12]。从历代对切制的描述可以看出僵蚕切制法的炮制过程都基本相同,均是把僵蚕炮制成细末。

僵蚕的炒制是历代最重要的炮制方法,以清炒和麦麸炒为主。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入药除绵丝并子尽,均炒用。炒令黄色,拭去蚕上黄肉毛,为末”[13],此书对僵蚕炮制方法较为详细,先净制除去非药用部位之后再进行炒制,最后切制为末;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曰:“炒去丝嘴方用”[14],其记载的方法主要是直接通过炒制去除丝嘴;《圣济总录》记载为“麸炒令黄”[15],在清炒的基础上增加了辅料麦麸炒;明代《普济方》清炒载其“拣治净,洗,炒散黄色,捣罗为末”,麸炒为“麸炒赤色,去麸”[10],明代对清炒和麸炒的记载均很详细;清代《幼幼集成》为“水洗三次,去石灰净,晒干,炒枯”[12],清代炒制的标准和其他古籍的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清代的标准为炒枯,而其他文献的记载主要是炒黄。此外历代文献中尚有“姜汁麸炒”、“蜜麸炒”等。表1中列出了僵蚕历代炮制方法。

表1 历代本草中僵蚕部分炮制方法记载

从上述历代古籍所收载的炮制方法可以看出,南北朝出现了净制、切制、米泔制;唐代增加了熬制、炒制;宋代在唐代基础上增加的炮制方法较多,如姜汁制,面炒制、酒炒、灰炮、蜜制、盐制、油制等;清代则增加了制炭、红枣制等。

僵蚕气味腥嗅,表面被有毛丝。经不同的方法炮制后,其性质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炒、熬、炮等不加辅料炙法,对僵蚕均能起到矫味矫嗅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去除其表面毛丝并易于粉碎。其中,炒法至今仍在使用。在僵蚕的加辅料炙法中,以姜为辅料的炮制法能增强化痰散结的作用;醋浸法能增强祛风定惊的作用;盐炒法则能增强化瘰疬痰核的疗效。其他加辅料炙法,如麸炒、米泔浸焙、糯米炒、面炒、蜜炒、油炒、酒炒等,其作用主要是矫味矫嗅,以免僵蚕的不良气味损伤患者胃气。其中酒炒法还能行药势,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

3 功效考证

历代本草中关于僵蚕药效的记载存在异同,但主要具有祛风解痉,活血通络,化痰散结的功效。表2中列举了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对僵蚕功效的描述。

表2 历代部分本草中僵蚕功效主治记载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对于其药效的记载不同朝代存在异同。如《神农本草经》[19]将僵蚕列为中品,阐述了僵蚕的主要功效是治疗小儿惊风夜啼,能驱逐体内寄生虫,去除面部黑暗无光泽,并治疗男子阴部肿疡。在唐代《药性论》[20]中主要治疗牙关紧急,口不能张开的症状,并能发汗和治疗女性月经紊乱。宋代《本草图经》[21]主要记载其具有治疗中风,急性喉痹的疗效。明代《本草纲目》[24]对其药效记录较详细,汇集了《神农本草经》[19]、《药性论》[20]、《本草图经》[21]等各家的说法,并增加记载了丹毒作痒、妇人乳汁不通、金疮,疔肿风痔等药效。明代《本草蒙荃》[23]中治疗口噤失音的功效与《药性论》[20]中记录相同。清代《玉楸药解》[24]则着重记录了其活络通径,祛风开痹的功效,并且主要强调治疗各种头风头痛。

4 方剂应用考证

配伍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药学配伍,指有目的地按照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二是方剂学中配伍,指药物按君臣佐使的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比例。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因此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通过配伍,能增效、减毒、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及预防药物中毒。关于僵蚕的配伍在历代本草中均有提及,表3列举了僵蚕部分配伍方选的组成部分及其主治病症。

表3 历代本草中部分僵蚕配伍方选记载

查阅历代医方著作可知,僵蚕在方剂中的运用广泛,很多古书中均有记载,但其组方、僵蚕在方中作用及功效主治却不相同。宋代《圣济总录》[15]中记载的石膏散组方较简单,是由石膏、天南星、白僵蚕构成,治脑风,邪气留连,头痛不已,僵蚕主要作用为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元代《世医得效方》[25]中白僵蚕散组方的药物较复杂,主要是白僵蚕、粉草、细辛、旋覆花、荆芥、木贼、黄桑叶,主要治疗肺虚受风,眼目冲风泪出,暴伤风热,白睛遮覆黑珠,脸肿痛痒,僵蚕有祛风之效。明代《本草纲目》[22]中圣散方主要由白僵蚕、天南星配姜汁服用,僵蚕化痰散结的功效与天南星燥湿化痰功效配伍,可以治疗急喉风痹。明代《奇效良方》[26]中牵正散方具有祛风化痰止痉之功效,方中白附子能祛风化痰,并擅长治头面之风,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有化痰作用,诸药合用,则力专效著,使风散痰消,经络通畅,诸症可愈。明代《医方考》[27]中记载的惊气丸可治惊忧积气,心受风邪,发则牙关紧急,涎潮昏塞,醒则精神若痴,僵蚕起豁风痰的功效。清代《医方论》[28]记载的清风散则是由荆芥、陈皮、浓朴、甘草、防风、羌活、藿香、僵蚕、蝉蜕、川芎、人参、茯苓配伍,以茶汤服,方中僵蚕主要用于风热生痰,去皮肤之风,此配伍主要用于风毒之邪。《本草纲目》[22]、《奇效良方》[26]、《医方考》[27]均是明代著作,由此可知,僵蚕方剂运用,对各种疾病的治疗主要根据具体病情,对其组方加减。

5 小结与讨论

5.1 名称

通过对僵蚕名称考证可知,僵蚕别名较少,主要有白僵蚕、白僵、僵虫、天虫、蚕蛹子等名称,其中僵蚕和白僵蚕之名在历代古书籍中出现居多,但近现代主要以僵蚕为名。

5.2 炮制历史

从历代本草著作关于僵蚕炮制情况分析,中医古籍中关于僵蚕炮制方法的记载有15种之多,而现在对僵蚕炮制的研究仅限于清炒、麸炒或姜汁制[29~31],现代文献中并未见其他炮制方法,其他炮制方法未完全得到承袭与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使僵蚕的其他炮制方法能得以传承和加强,使其炮制原理、药效机理得到进一步的阐明。

5.3 功效

查阅有关僵蚕功效记载的本草得知,僵蚕的功效除了传统的祛风解痉,活血通络,化痰散结等,现代研究还发现其具有治疗黄褐斑、痔疮、支气管哮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作用[32~35],这些现代应用方面还可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僵蚕进行功效考证,为僵蚕药理作用的挖掘和新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文献资料。

5.4 方剂应用

在对本草古籍中僵蚕经方规律的研究中发现,僵蚕在方剂中多发挥其祛风解痉,活血通络,化痰散结的功效,尤其是化痰作用运用较多。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52.

[2] 吴普等述.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82.

[3] 陶弘景著.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89.

[4] 日华子著.常敏毅集辑.日华子诸家本草[M].宁波:宁波市卫生局,1985:73.

[5] 蒋介繁辑.本草择要纲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9.

[6] 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编.药材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256.

[7] 雷敩撰.王兴法辑校.雷公炮炙论[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86.

[8] 兰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9.

[9] 钱乙.小儿药证真诀[M]北京:中华书局,1985:37.

[10] 朱橚.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9.

[11] 王翃辑.叶新苗校注.握灵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83.

[12] 陈复正辑订.幼幼集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190.

[1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48.

[14] 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刘景源点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15] 赵佶敕撰.程林纂辑.余瀛鳌等编选.圣济总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09.

[16] 孙思邈撰.彭建中,魏嵩有点校.千金翼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7.

[17] 朱佐编撰.郭瑞华等点校.类编朱氏集验医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

[18] 汪昂编撰.余力,陈赞育校注.本草备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89.

[19] 吴普等述.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82.

[20] 甄权.药性论[M].安徽: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58.

[21] 苏颂编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85.

[22] 李时珍原著.崔述生,张浩主编.本草纲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423.

[23] 陈嘉谟撰.本草蒙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379.

[24] 黄元御.玉楸药解[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99.

[25] 危亦林撰.王育学等校注.世医得效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75.

[26] 朱现民,刘淹清,陈煦编.奇效良方[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61.

[27] 吴昆编著.李飞校注.医方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4.

[28] 周德生.《医方论》释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62.

[29] 张昌文,彭宣文.白僵蚕麸炒炮制工艺研究[J].北方药学,2013,10(4):39.

[30] 高继红.僵蚕炮制新法[J].时珍国药研究,1997,8(2):167.

[31] 赵清,冯静,崔桂华,等.中药僵蚕炮制工艺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6):66.

[32] 谢玉莲.僵蚕治疗黄褐斑[J].中医杂志,2009,50(8):725.

[33] 王有广,刘云丽.僵蚕治疗痔疮[J].中医杂志,2009,50(10):917.

[34] 梁文慧.僵蚕治疗支气管哮喘[J].中医杂志,2009,50(10):916.

[35] 景常林.重用僵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医杂志,2009,50(9):819.

(责任编辑:蒋淼)

Textual research of Jiangcan

/ MO Xue-lin1, HU Mei-bian1, XIAO He2, WU Chun-jie1, ZHANG Jun-xia3//(1 School of Pharmac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tandardization f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Systemat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Chengdu 611137, Sichuan;2 Minjiangyu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of Chengdu, Chengdu 611000, Sichuan; 3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6, Sichuan)

Throughanalysis of the researcheson materia medica and modern literature, the name, processing methods, functions, indications and application in prescription of Jiangcan a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It is found out that the name of Jiangcan has been used since ancient time. The processing methods of Jiangcan are mainly stir fry, fry with bran or ginger juice. The functionrecorded in ancient books is still in use nowadays. Prescription does not specify Jiangcan amountwhich isadjusted generally according to syndromes.

Jiangcan; research on materia medica;history; compatibility

R 281

A

1674-926X(2016)05-014-04

1.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 611137;2.成都岷江源药业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1000;3.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6

莫雪林(1991-),女,在读硕士,从事中药炮制与制剂方向的研究

Tel:13730876479 Email:moxuelinde@126.com

张俊侠,副教授,药学学士,从事药学方面的研究 Tel:13666107715 Email:824380313@qq.com

2015-10-27

猜你喜欢

僵蚕历代本草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历代大曲管理机构考
僵蚕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