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的思考

2016-06-22王春晖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贫困生高校

王春晖

【摘要】本文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探讨了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方面的问题现状与解决对策,为改善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可行的借鉴方案。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44-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根据麦可思《2014年就业蓝皮书》统计,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比2012年增加了20万人,而2004年,全国才280万毕业大学生。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已经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

由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实施,学生成为成本分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贫困生也成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单是经济困难,还凸显出心理困难、就业困难等其他问题。因此,针对高校贫困生开展专门的职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在就学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据教育部的权威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至少将有百万贫困大学生需要就业。拿兰州理工大学来说,由于我校处于贫困地区,每年的贫困生占全校人数的33%左右,每年的贫困生约有6000-7000人。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越来越被边缘化。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贫困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利益,还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轨的政策走向。[1]

一、高校贫困生的职业发展弱势

高校贫困生受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1.缺乏人脉资源

家庭环境以及成长背景的限制会使贫困生们缺乏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人脉资源。以我校为例,大多数贫困生来源于农村,而且父母、长辈们很多都以种地为业,并不了解其他行业的情况,而作为高校贫困生本身跳出农门就已经不简单,很少有机会建立起有效的人脉,获得职场发展的平台。更不可能从父辈那里获得相应的资源。

2.经济困难

经济方面的压力一方面会让贫困生没有参加其他校外培训的机会,因而很难获得在职场更具有竞争力的能力。我校作为理工科院校,除了课程内容外,还需要学生掌握各种专业软件,这些软件的培训课程往往需要额外的学习经费。因此,贫困生很难获得相应能力或者资质。另一方面,经济困难也让贫困生在求职期不敢做更多的尝试,让他们的职业选择优先考虑生存问题而放弃长远的发展。

3.观念守旧

由于成长背景的限制使得他们从小经历的限制,影响他们的职业观念和眼界,使得他们的职业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我校很多学生祖辈都是农民,又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他们的成长过程所受的教育让他们很少思考出国或者读研深造等职业发展途径,局限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可能。

4.技能不足

技能方面的弱势一方面是因为贫困生从小缺乏相应的培训,因而像外语这一类的对基础要求较高的能力显得较为薄弱。我校的很多学生是甘肃籍生源,他们的外语学习基本上循了“哑巴英语”的学习路线,对外语有要求的职业他们很多时候都不敢选。当然,在这些职业中的录用率也相应很低。另外,贫困生在校期间还要参加勤工助学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学习时间,使得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5.性格弱势

很多贫困生性格内向,更容易表现出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状况,对于求职带来的压力缺乏应对能力和调节机制,让他们很难在求职甚至未来的职场有出色表现。

6.信息缺乏

信息缺乏是导致贫困生职业选择困难的又一重要限制。由于获取职业信息渠道有限,使得贫困生在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选择等方面只能依靠班主任、辅导员,或是朋友、同学的建议,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二、解决方式

对于贫困生职业发展中的困难,调整如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地发展。

1.健全资助体系。对于缓解贫困生经济方面的压力,学校除了现有国家奖助学金体系以外,需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开展更多包括企业定向、专业专项奖助学金等。这样,贫困生不仅可以免去后顾之忧,更加专注于学习,还可能因此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很多企业定向、专业专项奖学金就本身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工作机会。

2.拓展求职渠道。对于贫困生缺乏人脉和相应的信息等问题,需要高校积极拓展包括创业在内的职业发展渠道,为贫困生搭建各种平台,帮助他们在拓展能力的同时拓展人脉,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积累相应的经验和资源。如,提供更多去公司实习的机会,让贫困生更容易切入职场。

3.专门的职业指导。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特点类似,如能在高校针对贫困生开展专门的职业指导,将会极大地促进贫困生的职业发展。高校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开展这项工作:

第一,以必修课的方式为贫困生开展职业指导相关课程,目的是让贫困生先树立职业发展意识。

第二,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团体辅导。让贫困生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获得来自于相似经历同伴的精神鼓励和支持,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让他们的性格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主动,学会如何更好的与别人相处。

第三,对有需要的贫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很多职业发展的个人问题太个人化,也只有通过个别辅导才能解决。

4.提高贫困生的综合能力。贫困生的能力是他们求职的最大障碍。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科技竞赛来引导、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增强他们的竞争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组织、沟通能力。

自我营销能力也是贫困生综合能力培训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我校曾经开展的“100元增值计划”等项目,让学生勇于创新,甚至勇于创业。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磨练,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对自己的能力更有把握,敢于向社会推销自己。

5.引导贫困生合理的自我评价和职业定位。高校职业指导机构在帮助贫困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时,让贫困生清晰理性的自我评价是首要前提。贫困生在自我评价中往往出现两极性,容易高估自我或低估自我。

针对贫困生的特殊心理状态,高校职业指导机构和人员要帮助他们在四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定位。一是做好单位性质的定位,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角度,说明公有制经济的成分在逐步减少,稳定性就业岗位也将越来越少;二是做好职业地域的定位,不要把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地域定位的必选地,更不要局限于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三是做好薪水收入的定位,要结合自身素质、能力和岗位发展趋势来看待薪水收入的期望;四是做好行业和岗位定位,帮助贫困生了解行业整体情况、发展趋势、人才要求,要避免家庭对择业定位的影响,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个人理想、兴趣、能力进行理性的行业、岗位定位。[2]

总之,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职业指导亟需以多层次、全方位、专业化、精细化的工作思路开展这项工作。因此,积极探索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岑道权.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6):39-40.

[2]许红芝,樊永兵.贫困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与职业指导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25):210-211.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贫困生高校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