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学生角色定位的再反思

2016-06-22李晨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措施分析新课标

李晨

【摘要】新课标自2011年修订后,在学生角色的定位上,凸显了“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实现新课标背景下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可以从学生、教师、学校这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与努力。

【关键词】新课标 学生角色 重新定位 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17-02

一、新课标背景下学生角色的应、实然矛盾

新课标自2011年修订后,在学生角色的定位上,凸显了“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评价的激励、反馈和调整功能。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现今的课堂仍多采用“填鸭式”和“题海战”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性不强,多数学生仍是“知识消极的接受者”;大多学生选择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所谓“主科”的知识,摒弃了音、体、美这些“副科”的学习;更有学生为了节约时间学习,不再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成为了“畸形发展的苦学者”。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再次反思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角色可以更好的得以实现。

二、新课标背景下实现学生角色的措施分析

实现新课标背景下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涉及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研究能力等多角度知识的把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与努力。

1.学生方面

(1)加强角色意识

学生作为教育中的主体,要想使教育活动开展的行之有效,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拥有独立观察、思考和运用能力的个体。生生间提高互动合作,解放思想,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坚持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使学习成为一件“共融”和“乐享”相结合的事。

其次,学生需要一定的创新意识,来唤醒学习的生发力。在学习过程中,切不可盲目接受与模仿,要大胆思考,合理质疑,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有“思”才可启“新”。

再次,学生需要一定的合作意识,亲身体验,并努力求知。在课堂学习和小组活动中,学生应发挥合作探究的精神,明确合作探究的目标和任务,根据自身特点和任务性质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并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理解知识、繁殖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

最后,学生需要一定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这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在课堂情境中,学生要激活问题意识,大胆质疑,善于提问,将期待、创造和追求的欲望置于广阔的学习舞台上。

(2)转变学习方式

学生应逐步转向自主式学习。自主学习首先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其次要加加强时间的管理,以自律为后盾,充实为宗旨,达到劳逸结合、寓学于乐的理想状态,再次要整合资源的利用,不仅包括自身的知识沉淀,还暗含着学校工具的使用,途径方法的实施以及方法策略的评价,整合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间内以知识的重点为“圆心”,以学习能力为“半径”画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最后要重视信息的反馈,不能漫无目标的学习,要重视学习过程的优化和方向的修正,及时查漏补缺,针对出现的问题交流和研讨,自评学习效果,反思并调整学习的方式与策略。

学生应逐步转向合作式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第一要学会倾听,既要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又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仅培养了专心听讲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尊重的良好品质。第二要学会表达,大胆完整的发言,并且使用礼貌用语,落落大方,良好的表达有利于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第三,要学会评价,课堂活动中,可通过手势或流畅的语言进行对错评价,课下,可进行自我评价以及生生间的互相评价,增强评价的能力与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2.教师方面

(1)转变教学观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抛弃“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专制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合理引导,因材施教。

坚持“民主平等的教师观”,教师在教育情景中要与学生共生共存, 平等地进行对话沟通、意见交换和经验分享,真正发挥“平等中的引导者”的作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坚持“交往互动的教学观”,有效教学活动的展开依赖于师生间的互助合作,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发展潜能,在育人的过程中自实现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及师生间的信息交流。

坚持“开放灵活的课程观”,摒弃独白式教学,开展对话式教学,在民主、平等和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教与学的实践,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激活学生思维。

(2)实践科学的教学行为,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教育活动的展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也要交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提问的能力。其次,要改革“耳听口说”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调动多处的感觉器官,让身心得以协调发展,使学生在实践中得以自由发挥,自由获取知识。再次,要积极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展开,在教育实践中争取给每个学生提供自学、观察、独立思考及尝试的机会。最后,还要营造师生间、生生间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之中,搭建合作与竞争的平台。

3.学校方面

(1)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发展性评价强调的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通过评价,有助于建构起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模式和框架,促使学生通过有效学习得以不断进步。学校可作如下努力:一是评价主体互动化。学校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学生或者家长。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态度培养、习惯养成、技能的习得,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等。三是评价过程动态化。学校应该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重视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

(2)做好教师培训与资源保障

学校管理者要做好教师的定期培训与资源保障工作。对于教师培训方面,可通过以下方面来改善,第一,严格核定培训机构的资质,保证培训机构的资质核定,尤其是“国培计划”的实施,提供高水平的培训。第二,要扩大教师培训的覆盖面,争取实现全员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至少参与一次较高层次的培训。第三,培训机构应做好培训需求的分析,制定出明确而又具体的培训目标和个性化学习以及培训方案,有效丰富培训的方式。第四,学校可建立名师工作室。对于教师来说,名师工作室的建立既具有精神力的感召作用,同时又是一个荣誉的象征。对于资源保障方面,很多学校的现状不容乐观,深入到农村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农村学校常规的实验教学只能通过书面讲授进行,实验操作因经济困难而没法开展。这不由得引发我们的思考,教育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条件,其开发利用状况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学校应该实现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尽可能创造条件建设科技楼、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校园网等,促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资源保障。

总而言之, 新课标背景下学生角色的真正落实与实现,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过程,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等多方面人士积极参与与努力践行。

参考文献:

[1]杨骞等.试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教育科学,1999,(2):33.

[2]李显德.师生权力与角色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

猜你喜欢

措施分析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煤炭企业降低成本有效措施
煤炭企业降低成本有效措施
对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探讨
农村信用社坚守合规强化内控的具体措施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