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原则探析

2016-06-22路永沧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堂质量课程改革

路永沧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过方方面面的问题与困惑,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本文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原则入手,倡导以评价体系的改革、评价原则的确立来引领课堂教学,解决一些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堂质量 评价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89-02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它改变了高中教育沉闷而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接受新课程新课堂的考验,要经历一次重新认识课堂与组织课堂的变革过程。虽然我们对新课程进行了一番努力学习并认真实践的过程,并使课堂焕发出全新的面貌,但由于具体操作上的一些误区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根深蒂固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度,总是让新课程改革出现“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局面。这些问题和困惑,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怎样行之有效的解决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及困惑,成为所有教学研究人员长期探索的重大命题,实际上,在教学管理的诸多环节中,评价体系往往起着关键引领作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建立了系列新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原则,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原则的目的,就是针对以下问题与困惑:

一、课堂教学评价原则所针对的问题

1.由于各学校所处的区域及环境不同,办学条件的差异性比较大,难以执行同一个标准,整体推进比较困难。即使一般县城中学,一个班级中只有少数城区学生,对于大多数寄宿农村学生而言,由于占有资料的缺乏,无法将课堂问题通过课后自主探索的方式加以解决。

2.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的评价采取双重标准,一方面强力要求推进高中新课改,另一方面又要求提升高考升学率。这样势必使得学校教学无所适从,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撼动应试性课堂模式的根基。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方联考以及高考并行,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影响到学校负责领导推进新课改的积极性,这也势必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4.教材内容加大,教学课程数不变,两相矛盾的局面导致课堂时间紧张,教师赶进度,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全面充分的展开。

5.课堂模式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教学中重点以“赏识”为主,充分尊重学生,呵护学生,但是, “你真棒”、“你真聪明”、“回答得真好” 等泛滥的表扬成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常见用语,久而久之,这些廉价表扬不能对学生形成促动力。

6.课堂讨论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将讨论视作新课程的精髓,不管合不合适,需不需要,应不应该,只要是个问题,就要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乱作一团,虚耗时间,效率低下。

7.“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新课程大力倡导教学互动,师生对话,于是乎,在课改的旗号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诸如“对不对?”“是不是?”及相应的“对”“是”等低级对话充斥课堂。表面看去,似乎是在互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引导学生顺着老师的思维走下去,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填鸭灌输的教学方式。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尝试从课堂评价原则入手,促使课堂教学有序化、高效化,以评促变,以体现出新课程的本质要求。

二、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1.注重学法原则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突出学法指导原则,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本质首先应该是“学会学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教学目的。之前我们在评价课堂时多注重老师的教法,用教法来评判课堂的是非得失。这种评价模式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所为,而且要有大作为,否则就似乎体现不出教师的能力,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要教师竭尽所能在课堂展示自己对学生的控制与掌握能力,导致课堂上花架子多,表演成份浓。所以,我们应该将评判课堂的目光转向学生,看学生学了什么,怎么来学,至于教师用什么方法,那是教师的自由、风格与策略。如果一堂课非要有合作、有讨论、有展示,才算是新课程,那必然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也束缚学生的学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明确两点要求:第一点,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会与会学”,就是看学生学了什么,怎么来学,学习的效率怎么样;第二点是“方法没有对和错”,鼓励教师运用最适合自已需要和最能达到“有效教学”这个目标的方法去教学,而不是要老师和学生完成几样所谓“新课程”的要素,这种评价原则有效解决了课堂的“满堂问”等形式问题。

2.突出效率原则

所谓课程改革,就是想达到学生“负担轻,质量高”得理想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课堂效率:一看学生有效学习时间, 在衡量、评价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果时,可分析考察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时间,这是在课堂实际教学中真正用于使学生学习、接受知识和锻炼能力的那一部分时间,就每堂课来说,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是固定的,而有效学习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二看课堂的延伸性,在评价课堂教学效率时,应把课前和课后时间考虑在内,将其作为有效学习时间分析的补充,这对教师注重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会起到促进作用。三看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在课堂上受益程度的大小。由于智力水平不同,学生接受知识所花费的时间不一样,要解决这一问题,在限定的时间内要让他们各得所需,以利于合理使用课堂有效教学时间。效率原则的评判标准是为了解决高考应试性要求和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双重要求的矛盾,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不足问题,让教师重视课堂的质量,让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并让教学评价不再形而上。

3.突出生成原则

课堂生成就是根据课堂学情变化,师生共同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成分、因素、信息,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应对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点线、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产生质变、飞跃的过程。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课堂教学不是对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更新的过程,是生命活力得到张扬与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活力与思维火花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性情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情感与思维的综合生成过程,可以说,如果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没有新课程。所以,课堂的生成原则就是评判一节课的的标准之一。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课堂的生成性进行评判:一是教学目标的适当与及时的调整,课堂教学也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生的状态、学习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学目标也应该有随机应变的调整,容纳始料未及的信息。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不是老师的独立舞台,也不是按照剧本表演的剧目,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评价标准,不是看预设目标是否达成,而是看是否即时生成了目标;同时要看教学环节的预设与增补,教学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拘泥于固定环节前进,不考虑课堂环境与学情的变化,那么必然导致课堂沉闷乏味机械呆板。所以,课堂环节上的灵活生成,是一节优质课堂的必备要素之一;三是教法与学法的调整与活化,“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学法和教法都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的推进,更应创造教法、学法。

4.突出适应性的原则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乃至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特点。从探究的主题内容方面讲,学生一般对探究主题的生成没有前期的思想准备。但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全面的准备。探究的主题不一定完整,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某一层面、某一角度或某一点,但其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可探究性和可操作性。所以说,课堂教学的学生适应程度,也是评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则

一要看教师是否全方位了解学生。教师能够了解和研究学生,既掌握学生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反应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二看学习的高深程度是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的。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程度,估计太高或太低,要么使得内容过难容量过多进度过快,完不成教学任务,要么降低要求,放慢速度,影响培养规格;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深入了解弄清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爱好,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评价原则的改革是引领新课程改革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评价体系,解决新课程改革的诸多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课堂质量课程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提高九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课堂质量
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