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拘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2016-06-22林欣欣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5期

林欣欣

【摘要】重视古诗教学,要紧紧抓住古诗亦画亦情的特点,体会古诗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有效地激发学生萌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感受诗的瑰丽语言,驰骋于诗的梦幻国度。

【关键词】品语言美 观“无形画” 悟诗中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73-02

对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紧紧抓住古诗亦画亦情的特点,引发学生着重领会蕴含诗中的美,才能使学生充分地汲取精华,得到诗文化的浸润,提高语文素养。

一、品语言美

在古代,诗是用于吟唱的歌,故称诗歌。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看似平凡,其实正是诗人绝妙处。诗人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能用准确的文字表现美。因此,我们在教学这首诗时,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抓住关键词“绿”全方位地挖掘,使学生体会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的美。

另外,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其语言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如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以女子的身份自言闺情,语言时而天真烂漫,时而豪放洒脱,时而活泼开朗,时而乖巧可爱。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她的诗词语言往往是冷色调的,笔墨浓重而深沉。《声声慢》开篇运用“迭词”巧妙地将意境、心情,环境交织在了一起,把“镜头”引入了一个萧索而凄惨的画面,而且字与字之间融入声韵,颤动人心,倍显凄凉孤寂。在此时的词赋中为罕见佳句。所以,教学中,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美、体味美,才能使之受到美的感染,看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

二、观“无形画”

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如收于苏教版六下教材中的《渔歌子》一词虽然只有27个字,但词中描绘了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又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活脱脱一幅用诗词写的山水画。正所谓“一山一水相映成趣,词中山水皆有情,怎一个‘乐字了得。”

那么,该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

首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如人教版教材三上第三单元的《夜书所见》一诗,与学生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此时,我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自己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的情景。教师低缓的声调,紧蹙的眉头引动了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随着教师的讲述,学生潜心会诗,一个个意象出现在学生眼前:稀稀落落的篱笆、低矮的茅屋、昏暗的灯光、提着灯笼的儿童……平面的诗句通过教师的讲述成为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

有些诗,要通过观看教学挂图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三下第一单元中《咏柳》一诗时,我先用幻灯出示柳树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看到的柳树,然后再学习古诗,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之后,再出示其它描写柳树的古诗,与《咏柳》进行对比阅读,从而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教学袁枚的《所见》一诗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三、悟诗中境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开端,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有时,教师适当讲述与所教古诗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让学生背诵与教学内容相近的其它古诗,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情。

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所以,在课中,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走进这情景交融、和谐的艺术境界。

“拘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古诗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探析诗的趣味,体验诗人的感情,便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萌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感受诗的瑰丽语言,驰骋于诗的梦幻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