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分析

2016-06-22余辉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科学教学

余辉

【摘要】小学科学课是一门担任着科学启蒙任务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相当丰厚,涉及到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科学现象。科学课中的内容主要跟中学理科课程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联系比较紧密,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小学兴趣类课程。该课程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影响重大。本文主要从课程特点和学生兴趣与培养的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小学科学课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 教学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25-0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的科学课教育教学工作受到极大重视。科学课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课程,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性思维是指对于未知事物的一种探索和新的思考,是一种思维过程。这一过程的形成需要有相关的,大量的基础性思维作铺垫。创新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引导科研和实验人员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学习新知识,得出新结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一、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兴趣分析

小学生在思维上更偏重于形象思维,在思维的完整性和层次性上并不完善,但是发散思维却十分活跃,几乎没有思维定式,因此小学生往往会以新奇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现象,也就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充满好奇。小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往往比较简单,因此有着较大的丰富空间,如果老师加以合理的引导,便能激发学生极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小学生对科学方面的学习充满了兴趣,有趣的科学现象更能够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好奇。针对这一点,老师要在课堂的学习中合理的设置问题,引导思考,积极鼓励小学生思考,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科学课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创新性思维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合理的引导,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1.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丰富的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更加偏重于形象思维,即他们更能够接受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尽管在小学科学课本的编写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加入了大量的插图,情境引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要注意到课程情境的导入,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如关于生物方面的课程,可以通过动物故事的讲述开始,一步步深入切题,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向向课本内容靠拢,启发学生思考。

2.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留心观察

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来自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举生活中的例子,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抽象的科学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学生们易于接受。

比如热胀冷缩是大多数物体所共有的一个物理性质,却只有0~4摄氏度的水是例外,表现出热缩冷胀,详细的内容到八年级物理才会初步涉及到,而深层次的解释却要用到分子原子相关的一些理论,到高中阶段也没有完全解释清楚,那么这一现象如何让小学生深刻认识并了解呢?作为老师就可以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冬天的时候水管里的水结冰,经常会把水管冻裂,因此过冬的时候就会用棉布把水管裸露在外的部分给包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接受这个事实。在课程的最后可以启发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材上有很多关于合作探究的内容,是可以分组进行讨论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讨论,然后在班级里发言,互相交流。比如水滴的旅行,涉及到水的三态变化,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中经历着不同的变化,变换着不同的形态,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水是如何发生这些变化的,又各自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集思广益,整理总结,然后在班级内发言。这样就启发了同学们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地深入思考,有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现在多媒体电子白板配置已经基本覆盖了所有公办的中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丰富的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当然都是一些很有意思的简单的小实验。目前大部分学校尚不具备十分完善的实验器材配置,那么就可以通过我们的多媒体系统,广泛收集与课程有关的实验图片、实验视频,在课堂上放给学生观看,给学生讲解,从而把呆板的课堂教学变得活泼生动起来,加深对现象和本质的理解。同时通过这些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讲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满足同学们一定的求知欲,并能激发其更强大的求知欲望。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的分析

1.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在于质疑

有疑问,才有不断创造的原动力,疑问是一切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不断地设置疑问,尤其是带有很强的启发性的疑问。老师要设置疑问,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去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于科学探究

提出相应的疑问,那么老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做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或者不具备实验条件的,观看相关的实验视频和图片等等。探究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学会探究,学生就具备了创造性思维最基本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探究。

3.创造性思维不一定要有结果

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千奇百怪,也可能漏洞百出,然而在质疑和探究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对错之分,我们不能扼杀孩子天生的创造天性。有很多异想天开的想法,需要老师去鼓励,去引导,哪怕是错的,也要有耐心引导学生走完这个质疑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创造性思维不一定要有一个实实存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注意锻炼学生的探究意识。

四、结束语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起步,主要就是为了启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动手和探究的能力。要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为中学阶段相关学科的学习做一些必要的铺垫。

参考文献:

[1]孙晓辉.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A].宁夏大学,2013,05.

[2]肖裕红.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5,01.

[3]赵兰英.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08.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科学教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