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2016-06-22王金珠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标数学生活

王金珠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去感受,主动探究的一个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生活味,更重要是可以把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

【关键词】课标 生活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21-02

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其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应遵循《课标》理念,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给数学找个“原型”,把常识提炼为数学,积极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实践中创新”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感悟“生活数学”的巨大魅力,以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一、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内容生活化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这节课时,把教学内容全部改编成本班同学家庭住址的分布情况,并画成平面图贴在黑板上,学生从平面图中一眼就看出自己住在哪个村,哪条街道。为了表示得更形象具体,还可以用条形图来表示。怎样用条形来表示,条形图有什么优点,哪个村住的同学多?哪条街道住的同学少?……师生围绕上述展开讨论,学生个个热情高涨,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情境中进行自主建构。通过捕捉生活素材,把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作为学生进行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有效载体,学生在生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数学的体验与感受、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二、利用生活经验——寓于生活——探究生活化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元,每双球鞋99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3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1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在实际中无法灵活运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假如重新给我们的教室涂漆,你们是主人,如何计算出涂漆部分的面积?这时学生通过具体数学模型的观察得出:只要算出四周及顶部的面积,然后去掉门窗及黑板的面积。这样,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体验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的道理。

三、回归生活空间——用于生活——实践生活化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如:学过“比和比例”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水杉树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砍倒后量……都不是好办法。怎么办?这时,老师拿来一把2米长的竹竿,笔直地插在水杉树的旁边。此时阳光灿烂,操场上树影、竿影立即出现。老师问:竹竿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茅塞顿开,悟出了应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算出了水杉树的高。像这样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彩了。再如:让学生比较使用“液化气”和“电”哪个便宜?如何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怎样筹备装修事宜?模拟购物、存款等……这样的教学安排,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展望生活前景——高于生活——创造生活化

数学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坚持引导学生展望生活美好前景,激发创造欲望;坚持建构让学生实行“再创造”的课堂,培养创新能力;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使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如:学完“立体图形”后,为学生提供一张固定的铁皮,让学生设计出容积最大的容器;学完“百分数”后,让学生调查:“一控双达标”环保进展情况、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租车游览方案、存款等……,并提出改进(优化)方案,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为了实现理想的生活愿望(前景),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使数学服务于生活。

总之,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联系生活学数学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致力于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刘玉和.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小学数学教育,2011(5):32-32.

[2]陶琴坤.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 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猜你喜欢

课标数学生活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生活感悟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