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初中课外名著阅读指导实践

2016-06-22广媛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阅读指导实践初中

广媛

【摘要】随着教育部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名著阅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当前很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等,并未形成良好的阅读名著习惯,且其对于阅读名著的兴趣不高。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生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选用合适的课外阅读指导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四个方面阐述初中课外名著阅读指导实践方法,以期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提高其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 课外名著 阅读指导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67-02

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在谈话一般”。确实如此,古今中外的很多经典文学著作,都饱含着历代先贤深邃的思想号情感,积淀着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所以,我国教育部早在2007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中学生(初中生与高中生)课外实践阅读的文学名著的种类不低于30种。优秀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初中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能使学生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理解社会、感悟人生。下面本文简要分析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指导实践方法,以期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其人生体验。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其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名著的学习氛围,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学生具体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不停督促学生阅读相比,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进而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内在动力,增强他们阅读的紧迫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二,语文老师自身的阅读素养会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课堂,并很容易和学生的阅读产生共鸣,进而和学生展开心灵对话,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向学生及时推荐有益读物。所以,语文老师本人也要热爱阅读名著,并且在班级组织建立“图书角”,规范图书的管理,让每位学生在心中自觉产生“我捐一本换几十本图书”的阅读理念。此外还要制订出相应的图书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由于阅读名著的主体是学生,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依靠学生来开展读书活动,在阅读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自主性。

其二,教师要为学生精选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中的课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引导学生阅读《杨修之死》这篇经典顾问,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文学艺术特色,从宏观角度思考杨修这个人物恃才傲物的性格特点,进而分析出杨修之死的深层次原因,充分体会到曹操奸诈狠辣、多思多疑的性格特点,在学生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杨修究竟该不该杀,这样以来,学生就会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产生一定的认识,进而自然而然对名著产生兴趣,甚至会产生一种向往、期待。

此外,除了教材中要求的初中生必读名著之外,还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为学生推荐优秀的作品。比如:为喜欢古典文学作品的学生推荐《诗经》、《史记》中的篇章;为偏爱外国著作的学生推荐《巨人传》、《乱世佳人》等著作;与此同时,还要为学生推荐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报刊,像:《读者》、《青年文摘》等等,拓宽其阅读范围。

二、教学生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

其一,将精读与略读有机结合。读书的方法因人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像:优美的诗文适宜诵读,议论文适合提纲契领的粗略阅读,而长篇小说适合采用评点方法。

哲学家培根曾说:“有的书只需要阅读其中的一部分,了解其梗概;但有的书需要细读、精读,反复阅读”。若学生精读时,可以教学生品读、背诵、写摘录及体会心得的方法。略读可以教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核心内容、抓住其中的片段等各种方法了解所读文章的主要意思,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信息。而精读与略读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将精读与略读有机结合,既能确保学生获得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效果。

其二,教学生学会讨论阅读内容,探究所读文章的深刻寓意,这是学生真正领悟作品核心意义的重要方法。理解一篇文章要站在多个角度思考,这和读者本人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思维能力等各种因素息息相关。当阅读完一部文学著作之后,通过广泛的讨论,集思广益,可以让学生对所读作品产生更广更深的认识,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作品的多重意义,学生甚至可能会提出很多文学评论家不能想到的独特的见解。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启发、求同存异,逐渐触摸到著作的核心内容,进而获得最贴切、深刻的认识。讨论式的阅读方法,既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名著的内涵,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达到理解的最高境界。

其三,提倡自主阅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真正地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其发展变化,灵活地为学生选择要阅读的书目。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新颖的读书活动形式,让学生对阅读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读完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之后,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确定好读书思路、明确个人读书的方向,进而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不管是现代科技书、古时人文历史书等能够拿来阅读,这些书对于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都有一定的帮助。无论学生选择阅读什么类型的名著,只要其乐于阅读,就能够从中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主张自主阅读,允许每位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综合、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选用合适的课外阅读指导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只有调整教学的宏观思路和具体策略,教学活动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得到落实。

课外名著阅读指导实践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其指导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教师需要依照教学进度灵活选用合适的指导方式。比如:合理安排一定的课时指导学生阅读,定期安排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组织课外阅读小组等等。

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本内容的延伸,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其智力,陶冶心情,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故可以设计出生动多姿、形式新颖的课外阅读活动,并展示阅读成果,充分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其自豪感与求知欲望,促使其主动阅读。

其次,还要多鼓励、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使其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自觉地去阅读。比如:建立QQ群,让学生自由地分享、交流阅读名著、观看电影电视之后的感想,收集和阅读相关的专家评论、名家品评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类似“名著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开设“和名著人物对话”的语文活动课程,让一本经典的名著广泛在学生中间流传,对于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颁发奖状,并通知其家长,以促进阅读。

最后,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目标。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要让一位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最佳方法,使他感到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在课外阅读名著时,学生只有明确了阅读目标,才能提高阅读自觉性。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升自身的注意力,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能力;同时当阅读完作品之后,还要能够从中汲取文化精髓,拓展文化视野,刺激思维,进一步唤醒个人潜藏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阅读促使个人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良好习惯,进而不断提升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首先,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每个星期至少写两篇随笔,从思想意识层面重视量的积累,且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反馈。按照心理学的定义:

习惯是一个人长时间积累养成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行为,其会长时间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因此,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名著习惯,比如: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及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其次,语文学习时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而阅读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学生的阅读量要大,面要广阔,选择精华,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其视野自然就会得到拓展,进而在以后学习语文的过程巾得心应手,渐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佳境。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要有计划地为学生介绍和课文相关的内容,使其进行扩展性阅读,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生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时,可以为推升推荐《送薛义存序》等等,让学生充分理解“序”的文体特色。

最后,教师本人也不能充当学生课外阅读的旁观者,教师推荐给学生的书籍,自己要先认真阅读,并将阅读后的所思所感分享给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陕西知名作家贾平凹曾说:“文学类型的书要读,政治类型的书也要读,天文、地理、美学、建筑、乐理……凡是可以找到的数,都可以读一读”。如果读书面太窄,可供借鉴学习的就较少,思路就会狭隘,只有广泛涉猎,才能达到学一知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阅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开拓其思维,丰富其人文知识。

猜你喜欢

阅读指导实践初中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图书馆的课外阅读指导对策
浅析高中图书馆的阅读指导措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