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红色文化资源对青年大学生“三观”的影响及接受机制

2016-06-22赖平许健柏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三观大学生

赖平+许健柏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以其自身特有的内质,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性、教育性和民族性等特点,因此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是实现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本文试图从新时期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红色文化资源对青年大学生“三观”建构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的机制及其实施的有效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红色文化资源在青年大学生 “三观”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 大学生 三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55-02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物化表现形态,具备独特的精神品格和自身生长的历史时空,是新时期青年大学生“三观”建构的重要土壤,对大学生“三观”的培育和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形成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以及威武不能屈等优良传统,并且形成了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入二十世纪,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便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传承和超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早在上世纪艰苦卓绝的革命抗争年代,这些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便实现了红色文化的价值指向,并且成为促进革命成功的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人民大众为主体在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是高举民族团结、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它不仅蕴藏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热情和高尚品质,而且承载着红色的历史、革命的精神、光荣的传统、思想的境界”[1]。在漫长的革命和建设岁月中,全国各地积累和沉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关的遗址踪迹、建筑与设施、重要革命历史文物、重要文艺作品等[2]。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当前,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主要有西柏坡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以及井冈山精神,其不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基础,后来孕育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3],均彰显着红色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二、红色文化资源对青年大学生“三观”建构的影响

目前,青年大学生过于崇尚自我,强调实现自我价值,缺乏集体观念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普遍存在“金钱至上”的思想,没有倡导和维护优良社会风尚的毅力及勇气,特别是在发生不良思想的影响下,其思想非常容易转变,比如少数青年大学生参与“法轮功”的现象,从本质上来说即“三观”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在当下应试教育体系环境中,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主要以学习为重,从而忽略了对精神世界的改造和修养,即便是对待思想政治课课程,也仅仅以考试成绩及格为目标,对课本知识死记硬背,机械化的记住课本中的条条框框以应付考试,彻底关上了自我改造的“大门”。针对此种种现象,必须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其中关键的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青年大学生“三观”构建中的作用。

作为红色文化载体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资政育人的功能,而且能够引领社会并推动社会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高校青年大学生个体正确“三观”的形成。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可以切实提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红色文化资源承接过去,启迪现实,并且昭示未来,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特定的历史性,其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文化基质,是当前青年大学生“三观”的精神食粮,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关系到社会发展导向,更影响到民族精神的坐标。首先,红色文化资源是无数革命活动鲜活的历史见证,将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强国爱民的观念,并且在红色文化中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史以及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增强历史责任感,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其次,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还能够有助于培育和形成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以及社会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优秀品德[4]。再次,红色文化资源还能够促使青年大学生保持以人为本、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以大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为榜样,坚韧不饶的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青年大学生“三观”构建中接受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所遵循的原则

现代大众传播学、信息论与控制论、现代认识论以及现代解释伦等学科证实,接受性问题应以客观存在的接受机制作为前提,即在主客体交互作用中,主体接受客体信息以达到对主体身心塑造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样,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青年大学生“三观”建构中的教育功能,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原则性即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原则性,就是指从红色文化资源中筛选出具有鲜明政治倾向性及阶级性的若干红色文化资源,即能够确保其传播并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灵活性则是在认真考察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的青年大学生采用适宜的影响载体,选择不同的影响时机及影响方式,让红色文化资源更容易被其所接受[5],以提高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影响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 主导性和自主性相结合

主导性是指在青年大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控制和调节,使其影响过程向着预期方向发展,以实现“三观”教育的目的。自主性是指影响过程中具有的参与性和选择性,青年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资源会有选择性,一味的“俯就”或“顺从”均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要在倡导中国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自身情感、认知等因素,以积极、主动的去接受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避免形成政治空场。

3. 一致性和差异性相结合

青年大学生的“三观”处于将定型却未定型的阶段,此时期其意识和心理均具有同龄人的共同特点:心理不够稳定、可塑性强、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强,而且具备求真意识、自我期望以及叛逆心理,这些因素导致青年大学生之间既存在趋同性又存在差异性,因此,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在使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其“三观”加以影响过程中,既要体现出利用载体所要求达到的一致性教育目标,还要注意区别因学生心智完善程度不同而对待客体出现的差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层次的教育目标,合理引导,避免一刀切。

4.联结性与内生性相结合

从心理学意义上讲,联结性体现为事物之间的关联所展现的意义关系,是意识形成的核心环节,它体现为主客体间意义的沟通与互动,是实现影响过程的首要途径。因此,要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必须在二者之间建立起联结性,即能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能满足他们的认知和需求,对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三观”的培育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当然,知识结构将限制着青年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意志品格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思想信念,而红色文化资源对他们的“三观”塑造能造成多大的积极影响,也不仅仅取决于青年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倾向,还取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生命力,要积极挖掘和保护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建好用好红色文化阵地,拓宽展现渠道,延展红色文化资源所具有的意义,和现实代结合,赋予历史中的红色文化资源生命力和创造力,切实提升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青年大学生“三观”构建中接受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的措施

1.坚持指导思想,强化红色文化历史记忆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众所周知,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向胜利的,而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而且在其身上这一切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所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红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不仅有利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并且还能消解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6];不仅有助于强化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还能促使青年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体系,提高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责任心。

2.传承红色基因,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新形势下,对青年大学生“三观”进行正确的培育和引导,必须深入发掘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的时代价值,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为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就是要做红色文化的践行者,具体结合大学生实际,“立足学校,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弘扬和传承“进步、互助、友爱、风险”的精神,让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次,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具体活动可以设定为敬老院义工、植树造林、清理城市垃圾等,青年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有所感触,并且引发思考,无形中对“三观”培育和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影响[7]。

3.结合学生心理,潜移默化实现教育目的

要使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及可操作性,就不能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强加在青年大学生身上,结合他们的实际心理状况,尽量在其主动、愿意接受的前提下,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目的。比如在教育者带领下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历史资源参观、“两课”教学中积极融入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影视频资料、在校规校训以及互联网等信息平台上积极植入红色文化宣传等,通过多种软途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引导、改进青年大学生的“三观”,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红色文化资源中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任何文化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在当前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价值观激烈碰撞的情况下,应当重视红色文化资源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性,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改善青年大学生的“三观”问题,并且潜移默化的改变其所作所为,促进我国新一代文化精神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褚凰羽,洪芳.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兰台世界,2011. (2):72 -73

[2]参见迟海波主编.红色文化资源[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2.

[3]张首先.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77.

[4]陈朝霞,李贞涛.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及影响机制[J].当代青年研究,2011(10):29-35.

[5]郭勤一.青年亚文化视域下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J].青年与社会:上,2015(7):40-42.

[6]郭翠华,卢国强.学术文化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作用及途径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93-195.

[7]王雁,沈建良,郭彧.隐性教育视角下论地域文化在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意义[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4,29(4):30-32.

课题:省级课题,课题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课题名字:湖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研究,课题号:湘教工委通(2013)53号。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资源三观大学生
三观壁画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