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学科中小衔接教学习惯微调整

2016-06-22王质洁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习习惯

王质洁

【摘要】由于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衔接不畅,小学生升入初中以后,难以较快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然而中小学科学在学科中的重要性又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科学学科的中小衔接问题尤为突出。无论是小学科学教师、初中科学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在教与学的习惯上做出微调整,如调整学生的笔记习惯、听课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审题习惯以及总结归纳的习惯。促进学生更快地适应初中学习,得到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中小衔接 科学学科 学习习惯 微调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12-02

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科学是入门课程阶段,两者存在着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调查发现,初一新生刚入校,充满对学校、同学和未来初中学习生活的美好憧憬; 但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教材内容的深广,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等,进而产生茫然、不知所措、失望、厌烦等心理。不过,随着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不少教师对中小学数学、语文科目的衔接做了不少研究,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问题的发生。但科学学科的中小衔接问题仍然突出。

从课堂研究中发现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除了学生自身存在的身心特点差异外还有学生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均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小学生的学习需要老师扶着走,思维比较片面不严谨,经常停留在学会上。初中生的学习更具独立性、 自主性、 探究性,思考问题更全面、逻辑性更强。

一、科学学科中小衔接中常见的问题

1. 从教材内容分析

中小学科学在内容上存在着较多的重叠,有些课文题目甚至都一样,如《月相变化》等课。如何衔接中小学科学知识体系,怎么考虑这些知识体系的重叠和互补,需要老师们的探讨,但由于团体之间的陌生,导致小学学得过深或过浅,初中则重复小学的教学或脱节于小学科学教学。小学与初中之间没有很好的联系起来。小学老师说:“这些东西到初中,你们就会学到的。”初中科学教师则认为:“不管你小学科学教师怎么教,我初中科学教师都是重头再来,当你小学没学过。”小学知识浅尝辄止,学习时往往注重兴趣培养,在大部分问题的学习上没有正确的认识。

2.从教学方式分析

初中科学在教学上指向性很强,往往侧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学生静下心来理性地思考并解决问题,而在兴趣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欠缺。而小学科学目前很侧重于兴趣、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往往课堂上热热闹闹,课下学生则稀里糊涂。且往往受条件限制,存在实验器材的不规范,实验过程的不严谨,探究过程的不合理等问题。长期以来,小学生在记忆上以机械记忆为主,在思维上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师一般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

3.从学生心理上分析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心理存在断层。小学科学塑造学生一种科学习惯,养成学生对待科学的兴趣、态度。但进入初中科学后,情感态度价值观被轻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会大大减弱。

二、微调教学习惯,做好中小衔接

针对从小学到初中的科学学科转变,笔者认为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在教学中都应做微调整。

1.小学科学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衔接:

(1) 把握知识衔接

小学知识需要跟初中接轨,不能在小学阶段给学生建构一些错误的科学概念。如小学出现的“重量”的概念,在初中科学中认为此说法是错误的,“重量”应为“重力”和“质量”的模糊概念。小学老师可慢慢调整渗透为“质量”。实现教学内容的 “无缝衔接”,教师应明确阶段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好衔接点,做到有的放矢。

(2)关注思想渗透

小学科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以探究实验为依托,重在渗透科学探究的方法。小学科学课堂上有大量的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是往往学生在热热闹闹的实验过后,不会思考或者不需要思考。所以教师可以在小学高年级时有意培养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鼓励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做实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

2.初中科学在教学初期,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以下几个习惯:

(1)笔记习惯

由于小学科学并不是所谓的“主科”,使得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不怎么重视。而教学内容也较简单,在教学中基本没有笔记。进入初中后,不适应初中科学教学的学生,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部分学生意识到科学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科,于是学生开始记录笔记。但他们大多记笔记的方式是与语文学科相同,认认真真的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不同形状的线条,做出不同形状的记号,或者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记上老师的板书。往往这类同学还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漂亮的笔记。殊不知在他做漂亮笔记的同时,老师已经在讲下一个知识点或者已经讲完了一个要点。由于小学的上课节奏慢,学生开个小差回来后,老师基本还在讲这个知识点,所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做笔记。而初中的每节课安排的教学任务是比较紧凑的,基本上没有很多的时间等学生做其它事情,老师的教学环节也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所以应该让学生养成速记笔记的习惯。速记笔记的最好的方法是在书上记笔记,大多重要内容可在书上直接划出,并用简单的形状加以区分重点内容,少数补充内容直接记在书本相关的地方。这样可以节约记笔记的时间,保证以听课为主。

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科学学科的重要性,仍然停留在小学科学的意识上,错误地认为科学课是玩的,听过就算,复习时老师会有提纲,只要背一背就可以了。这类同学表现为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记笔记,课后当然也不知重难点在哪儿。

所以应该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并且要学会记笔记。在初中科学的教学初期,教师应刻意放慢速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记笔记习惯。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2)听课习惯

小学科学老师讲课往往节奏较慢,讲解非常细致入微,能基本照顾到所有的同学,不少同学一般只需听大概半节课的时间就能掌握课堂内容。而初中课程紧凑,节奏较快,大部分同学需要整节课全神贯注的听课,一旦思想开小差,就会有知识点落下没听到。所以学生需要整节课都集中注意力听课。而初一新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老师应当在教学初期适当调整课堂内容的前后顺序,尽量将重难点放到前半节课。当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时,老师应适当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

(3)独立思考习惯

小学科学内容简单,绝大多数的问题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回答出来。所以,很多学生没有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而思考习惯对于初中科学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会独立思考的同学就能很轻松地学好科学,而且越学越有趣。不会独立思考的同学感到科学越来越难,最终害怕和逃避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有些学生因为某一次的“冥思苦想”而终于找到了答案,他找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之后,就喜欢上了独立思考。而更多的学生则没有这么幸运,所以他们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就需要老师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练习做较难题时,首先应调整学生的心态,要有“肯定能做出来”的暗示。然后应调整学生的思考习惯:闭上嘴、静下心、拿起笔、动起脑,慢慢地等学生思考出答案后,教师应给予诚恳的表扬和肯定,让学生体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在多次反复这样的有意训练之后,很多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审题习惯

小学生的审题一般都是对一句话或一段话的笼统理解。而进入初中后,如果只是这样的笼统理解题意往往容易掉入题目中的陷阱而做错题。所以进入初中后,学生应该调整审题方法,做到对每个字词的透彻理解,在审题时养成边读题边划关键词的好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

(5)总结归纳的习惯

小学课堂内容少,而且每堂课的总结归纳一般也是老师会帮助完成。跨入初中大门之初是很难适应的,不仅是知识的不适应,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不适应,尤其是自己独立归纳整理知识能力的缺乏。所以我们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对于每堂课的总结归纳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除了每节新课结束前的归纳总结外,教师还可以在第二天的课前请学生归纳总结前一节的内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又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整理相关知识,激活学生个体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哪怕初步整理得不完整,或者是错误,这些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去明晰各个知识的本意,同时还能有效去沟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能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复习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整理和复习,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让学生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也能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不仅收获知识,更能掌握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总结归纳的习惯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不仅仅只是停留于表面,从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殷万荣.如何使初一新生更快适应中学生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4) : 36-38.

[2]余建淳.九年一贯中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

[3]刘正静,高安民,李玉焕.中小学衔接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4).

[4]翁琦.捕捉“最近发展区”,衔接中小学科学知识[J].浙江教育科学,2007,(2).

猜你喜欢

学习习惯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哪些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