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人一琴慰藉一座城

2016-06-22肖华

党员文摘 2016年6期
关键词:巴格达交响乐团恐怖袭击

肖华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有时候,往往就是一个人的努力改变着世间众多人。

巴格达的卡里姆·瓦斯菲,13岁时就加入了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时值两伊战争,伊拉克从高歌猛进转为被动状态,国民内心充满恐惧。

20岁时,瓦斯菲考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读书。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巴格达这座千年古都被恐怖袭击的噩梦笼罩,几乎每个月都要遭受炸弹袭击,人心惶惶。“我能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每当看到自己国家的人民饱受战争和恐怖的摧残,在美国的瓦斯菲一次又一次地和朋友说。但是朋友都劝他不要回伊拉克,因为他只是一个大提琴家,能为伊拉克做什么呢?

但是瓦斯菲没有听劝阻,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回到巴格达,担任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

瓦斯菲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在美国的关系,带乐团前往美国肯尼迪中心演出。那场音乐会由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亲自担任主持。

2009年后,IS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恐怖活动变本加厉,巴格达更是笼罩在死亡的气息中,每年有成百上千的市民在恐怖袭击中丧生。即使音乐会演出,也会经受很大危险。一次,巴格达市政府大楼遭袭,一枚汽车炸弹炸毁了市政府80%的建筑。当时,瓦斯菲正带着乐团在同一条街的礼堂排练,顷刻间,窗户玻璃被震碎,一堵墙倒塌。他们花了两天时间重新清理了礼堂,迎接即将到来的音乐会。

为保证安全,每次音乐会开始前两天,政府军都要全面搜查场地;演出当晚,观众必须把车停在很远的地方步行而来,然后经过层层安检才能入场。

在恐怖分子的袭击下,很多伊拉克国家交响乐团成员选择了放弃,很多市民不敢出门。为了唤起人们对生活的信心,鼓舞人们继续生活下去,瓦斯菲决定一个人为城市演奏,而且他要露天演奏。

瓦斯菲的第一次露天独奏是在2015年4月29日早上,巴格达曼苏尔区的一条街道上——前一晚这里遭遇IS的炸弹袭击,10人身亡。瓦斯菲搬来一把木椅,坐定后开始演奏自创的《巴格达的悲伤》。他开始以为人们会因胆小不愿出门,事实却截然相反,来听演奏的人越来越多。躲在屋里的人陆续走到街上,一名残疾人哭着做起了祷告,警察抹着泪,夫妻亲吻着,开车路过的人也停下聆听……

这些场景被瓦斯菲的好友阿马尔拍下并传至YouTube,一周的点击量就超过了10万人次。

瓦斯菲独奏视频上传后不久,阿马尔就在一次恐怖袭击中丧生。一个小时后,瓦斯菲出现在事发地,身穿一套白色西装,头发一丝不乱,为好友演奏了《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这首曲子又被称作《战争安魂曲》。

从此,独奏成了瓦斯菲的常规演出,他称之为“和平之乐”。只要是巴格达城内发生了恐怖袭击爆炸,几小时后就能听到大提琴声。

瓦斯菲的露天独奏音乐会几乎场场爆满。“瓦斯菲让我们看到,尽管恐怖分子用爆炸威胁我们,但音乐可以成为我们回击的武器。”很多参加音乐会的人这样说。

“当城市一片荒芜,我们的心灵就必须丰富。我希望用自己的音乐让人们感到心有所依。”瓦斯菲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时期,需要慰藉和呐喊,哪怕声音再小,我也要这么做。”

(吕丽妮荐自《做人与处世》2016年第10期 原标题为《不要小看情怀的力量》)

猜你喜欢

巴格达交响乐团恐怖袭击
一场极致的“生与死”的体验——评邹翔指挥长沙交响乐团演奏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巴格达的骆驼
交响乐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上海交响乐团举办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经典音乐会
英国警戒级别提到“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