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科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研究及策略

2016-06-21顾满业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实验课器材课程标准

顾满业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86-02

小学科学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需要带领和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观察实验、动手参与等活动。”同时还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学习科学知识,通过动脑、亲自动手实践,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基础上内化而成……”。显然,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加强实验教学,对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科学探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科学实验器材缺乏,无法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验活动,这是解决缺少实验器材,完成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的唯一办法。由此,根据当地农村的实情,因地取材、多渠道、多层次地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完成实验教学,成效显著。

1.利用校内的原有器材,重新组装开展实验教学

现阶段随着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农村实验教学条件大幅度提升。然而,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农村学校原有的实验课仪器已过时,在这些仪器中只有较少的器材还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实验要求。例如简单机械实验箱、物体沉浮实验盒、磁铁性质实验盒、光学实验盒等。这部分器材,我们优选组合,充分发挥其有效性。首先,通过对旧仪器的分类整理,知晓可用仪器和不可用仪器,做到胸有定见。其次对一些旧材料进行改装,比如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轮轴、链条、杠杆、斜面等。这些仪器还有一定使用价值,稍加改动就可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杠杆》《斜面》《传动装置》等课的实验教学中使用。

2.利用本地自然环境开展实验教学

农村自然环境优势明显,山上的岩石、田野中的土壤和植物、小溪中的流水、家中饲养的动物随处可见;一年四季的变化,霎那间的电闪雷鸣;云、雾、雨、露、霜、雪、冰的美妙呈现;天空中月象清晰可见都是大自然赋予农村的厚爱;也为科学实验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景形成了丰富的“实验室”。因此,在试验中充分使用、合理取材,有计划、有针对地指引学生去观察、感受、实验,既让学生学到很多科学知识和技能,又能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教育。

例如讲到6-2-5《土壤的保护》这课时,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分别挖几块被草皮覆盖着的土片和裸露的土片,带回实验室,将其放在倾斜的木板上做雨水冲刷实验,观察水的流速的大小和流水的清晰度情况。通过两种模拟实验的对比,学生立刻感知到植被对防止水土流失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知晓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有效地抑制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等。此类实验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大自然既有精彩的画面,又是实验的好素材,蕴含着无限的科学知识和乐趣,只要我们去探究,就能揭开其中的奥妙。

3.利用当地特有的动、植物资源开展实验教学

在农村宽广的田野中,植物种类繁多,各种植物的根、茎、花、果实和种子四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数不胜数,如天上的飞鸟、地上的昆虫、水中的鱼虾伸手可取。如此优势的条件为实验提供更好的“材料”。3-1-4《植物的一生》中有关植物根茎时,为了给学生清晰地观察植物是怎样通过茎“导管”将水分输送到全身各部分的情形,先请学生到山上采集内质肥厚、叶子宽大的植株,然后将其清洗干净,把根浸泡在盛有颜色的墨水的烧杯中,历经几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植物是如何和水和吸收营养等。看似简单的实验不仅满足学生研究科学的乐趣,又为学生全方位认识动、植物提供材料保障。

4.利用家庭废旧物质开展实验教学

俗语说的好:“瓶瓶罐罐是破烂,拼拼凑凑做实验。”农村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动物资源极其丰富,每个家庭都有废弃的物质资源。在农村家庭中经常会看到日用品堆积如山:塑料杯、勺子、汤匙、量杯、易拉罐、饮料瓶、塑料袋、铁丝等。这些人们看着不起眼的旧物却对科学实验课价值连城。搜集这些材料,既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接受珍惜资源、接受回收与利用的教育。在《电和磁》一课中,用数条20cm长的塑料绳捆扎在一起,一手拿塑料绳,另一手用梳子梳,然后用木梳将塑料绳梳开。由于摩擦起电,绳子就会分开,变得蓬松。家庭中的金属类和塑料类旧物可做导体与绝缘体和简单的电路实验。利用家庭中废弃的旧物展开实验研究,既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的短缺,又弥补了实验课需要的器材,更使实验课的开设率大幅度提升。

5.利用家长种养动、植物的经验开展实验教学

农村的学生,家家有田地,户户有养殖。家长在庄稼的种植和动物饲养方面经验丰富,为开展科学实验提供了可行性条件。在6-2-1《遗传和变异》中,教材要求分清遗传和变异两个专有名次,对于动物和植物学生只能归类,但很难讲清同一类动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类动植物在每个家庭中都会出现,课前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田园里亲自观察水稻、玉米、蔬菜、野草等,去了解同一种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拍好照片或采几株带到课堂上,课堂上再去讲解,学生对专有名词就会一目了然,同时还会掌握一些简单的植物栽培知识——蔬菜的种植,尤其是马铃薯和葡萄等这种特殊植物的栽培。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在《植物和动物的一生变化》等课程中——花草的种植、蚕的饲养等,由于类似的实验需要长期的观察,在课堂上无法实施。于是,学生可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并精心的照料、观察、记录全过程。学生经历了动植物的生长周期,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和存在的意义。领悟到了生命的不易,学会珍爱生命。

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资源随处可见,随时可取;我们要有效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实材,充分发挥大自然这个大宝库的作用;将课内、学校、家庭、教本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实验教学搭建平台,这一切都会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并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科学的态度,为农村小学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创造出一条新路。

猜你喜欢

实验课器材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AV TOP 100!2020-2021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简评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最贵的器材多少钱 Damian Demolder
“自由”的实验课
上实验课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一堂实验课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