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城市功能,让水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运转访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院长杨书平

2016-06-21王燕萍魏莱

中华建设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中南管廊海绵

本刊记者 王燕萍 魏莱

访谈

重塑城市功能,让水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运转访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院长杨书平

本刊记者 王燕萍 魏莱

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历史上,城市发展却始终在水的供给与使用、污水处理、排洪、防洪这些问题上挣扎着。今年6月底7月初以来,我国南北方接连出现强降雨天气,暴雨引发洪灾,导致了城市被淹、高铁停运、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等重大事件。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国城镇化过程加快、城市过度开发导致的城市脆弱性加剧,在一系列洪灾中暴露无遗,如城市地面无限制的硬化、因开发房地产而围湖河造地、下水道管网建设滞后等。夏季虽已过去,但对如何应对暴雨挑战的思考却不能停止。近年来,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市政院)作为一家综合性甲级设计院,依托一甲子的实战经验与多项国家级科技项目成果,在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给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环保事业作出了贡献。近日,记者专访了该院院长杨书平,请他为我们讲述,面对新的城市发展阶段,如何把城市设计得能够涵养水体、抗拒洪水,进而让水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和谐运转。

记者:“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有序运行,成为目前许多城市面临的尴尬和无奈。近期,随着国家打造海绵城市战略规划的推行,破解城市“雨中看海”难题成为可能。能否为我们简单描述一下,海绵城市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杨书平:城市淹水跟暴雨强度有关系,现在经常发生“百年一遇”的暴雨,归结于热岛效应也好,环境破坏也好,主要还是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引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海绵城市的建设从理念上就是六个字——“渗、滞、蓄、净、用、排”:遇水能“渗”下去;通过花园、绿地让雨水“滞”留缓冲一下;人工开挖一些渠道把水“蓄”起来;通过自然生态,如湿地等起到自然“净”化作用;雨水做重复利“用”;雨水合理“排”放。

当前,城市建设有些设计理念是落后的、错误的,对生态的影响很严重,比如中国城市绿化带都高于路面,路沿石隔断了雨水在绿化带的渗流。我们现在要做下沉式的绿化带,考虑雨水及时流进绿化带中,被植物及土壤吸收,从而减少雨水在地面径流量。对比过去的“快排”式雨洪管理,海绵城市理念更加准确地体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内涵,使其与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形成递进的紧密联系。因此,海绵城市破解城市淹水问题,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解决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城市建设和暴雨强度的情况。

记者:海绵城市的设计,将使得城市在自然面前可以做到“你进我退、收放自如”。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和推广上做了很大投入,但是“雨季看海”始终是一个城市顽疾。也有市民疑惑,是不是建设了海绵城市,就一定不会再淹水呢?

杨书平:海绵城市通俗一点说就是像海绵一样,雨水不被立即排走。通常是排到下水道,再排到外河里去,但是暴雨强度很大的话,无论你做多大的管道,遇到暴雨,雨水也不可能即刻排走。

在今年全国的汛期里,湖北武汉备受关注,以6月30日至7月6日这一周为例,该轮强降雨已累计达到560.5毫米,相当于下了约40个东湖的水量,这么大量的水在短短几天之内降落到地面,要做多大管道才能保证不淹水?在这样的暴雨环境里来保证“绝不淹水”,是做不到的。事实上,海绵城市建设后,可以有效减小淹水概率,缩短渍水时间。面对小的暴雨,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减少雨水径流问题,把雨水调蓄下来,减少淹水的问题,等到需要利用水的时候,再加以利用,实现有机循环。

真正大的暴雨,海绵城市的缓解作用会体现出来,但解决还要靠城市的防洪排涝规划和设计。现在要依据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城市建设理念来进行城市建设,包括道路、小区,绿化带等都要考虑对雨水渗透,净化和排放等,这样就可以缓解内涝问题。今年武汉的汛期,汉口老城区淹水问题基本没有,主要是老城区的防洪排涝系统比较完善,这些设计规划是我院七、八十年代做的,现在还有当时的设计图纸,还是非常成功的。规划要有系统性,再加上好的实施非常重要。

记者:的确,建设“海绵城市”是一项长期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盘需要政府、行业和民众齐心协力才能下好的大棋。中南市政院作为城市规划设计者、执笔者的主力军之一,能否为我们阐述一下,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考虑到哪些要素?

杨书平:建设海绵城市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点,一是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达成共识。主要是改变过去重地上、轻地下,以及其他错误的城市建设理念;二是要加强规划、引导和管控,突出规划的刚性约束力。

现阶段,我国的海绵城市仍处于发展阶段,规划设计须突破诸多技术难点障碍。作为在该领域耕耘多年的设计院,我们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些问题。2015年,我院与住建部海绵城市专家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院士合作,共同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在强有力的技术力量支撑下,近年来,我院广泛参与海绵城市的设计和建设,例如浙江、广西及广东等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目前,我院正在参与武汉市海绵城市的设计咨询和项目管理工作。

记者:当前,“综合管廊”常常作为与“海绵城市”并行出现的热词,受到人们关注。您刚刚提到,雨量过大时,仍需要有效的排水通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有什么关系?现阶段发展到什么程度?

杨书平:“综合管廊”这个概念在十年前就有,以前叫“共同管沟”。它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一种新的建设理念和模式。这个提议肯定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也是有很大的困难。

首先是投资大,基本上是一公里一个亿左右的投资。在当前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都希望用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方式来建设。另外,它涉及规划、市政、园林、国土等多个部门,如果不能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势必事倍功半。最后,综合管廊如果在城市建设一开始就规划进去,也能节省投资和管理费,不过现在很多是老城区,推动起来难度较大。

我院综合管廊的研究工作始于2000年,承接了十堰市、宜昌市、宁波市杭州湾新区等城市综合管廊项目。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我建议综合管廊可以先从新城区开始,把地下管线全部集中起来分类,根据实际情况定尺寸,建设两仓或三仓。之所以要分仓,因为管线类别复杂,例如:城市供水管道、污水管道、燃气管道、供热管道、电力管线、电信管线,像燃气管道就要单独分仓,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尺寸的大小,还要考虑到以后的检修问题,最好小型电瓶车可以开进去。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海绵城市要与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并和地下管廊建设结合起来,要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规划、施工、竣工等环节都要突出相关要求。先进的理念,实施起来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记者: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以黑臭水体整治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突破口。近年来,水污染也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如何有机开展黑臭水整治?

杨书平:黑臭水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2015年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提出了10条指导意见及要求,吹响了治理黑臭水体的冲锋号。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常常看到一些小河沟,这些是不能随意去填的。因为小河沟具有排污排涝的功能,如果填了,一下雨就会淹水。但是,近年来这些小河沟又黑又臭,严重影响了市容和市民生活质量,这就需要治理。

黑臭水体涉及到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水十条”要求2017年达到不黑不臭的标准,2020年要求小河沟水体达到Ⅳ类水体要求。我们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截流,把这些小河沟的污水截流到污水处理厂去,不让其排到小河沟。其次,要让这些水体恢复其自然生态,具有一定的自修能力。针对黑臭水体也要推动区域综合治理,当然更重要的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黑臭水体的系统整治,最终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的效果。

记者: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很大。中南市政院作为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综合性设计院,在控源截污方面,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和成功经验?

杨书平:首先,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包括:工业排污、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径流、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分散畜禽养殖、雨污管网错接混接、违规排水(小商贩乱排乱倒)、水体缺乏流动等,整治难度大。但对于我院来讲,应该是得心应手的,因为我院设有一个科研所,从6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科研所一直在不断进行新的技术探索研究,主要是通过参与国家重大水专项的研究,解决在水污染、环保方面技术性的问题。

在河道治理、污水截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示范工程,最早是在广东。广东是具有代表性的,因为当地的暴雨强度大。经过多年的实践,在黑臭水治理、截污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及奖项,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记者:一个个工程项目背后,离不开科研人员的钻研和努力,用科技成果来提高技术水平。能否介绍一下,中南市政院近年来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杨书平:中南市政院作为“全国水处理滤料检测中心”、“全国城镇水质标准归口单位”及“中南地区给水排水技术情报网中心”挂靠单位,负责技术归口管理及区域性的技术情报工作,具有承担国家、省市的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在科研领域,相继承担了国家“七五”至“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水专项和国家863项目,以及省、市、企业的科研项目,累计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以“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为代表的50余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同时,我院还主编或参编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规范、手册等近100项,在掌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上,拥有了充分的话语权。

记者:六十余年来,中南市政院参与设计的项目遍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和中西部等地区的国内大中城市,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展望未来,贵院将有哪些规划和愿景?

杨书平:这些年来,中南市政院发展速度很快,已经进入勘察设计行业前50名,在市政设计行业处于领先地位。鉴于外部市场环境和行业特点的变化,以及国家倡导“设计施工全过程管理”,我们的战略方向将从勘察设计为主、工程总承包为辅,向勘察设计和工程总承包并重转型。未来,力争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工程公司。

建设绿色环保、生态宜居的美好城市,是人民大众共同的期盼,也预示了这一行业的广阔市场前景。下一步,我院将利用自身优势、抢占热点市场,为客户提供最好服务,为员工搭建最好平台,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

猜你喜欢

中南管廊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探讨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在市政管廊中的应用
团队介绍
建好地下综合管廊成就城市美好未来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2019年)
海绵是植物吗?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