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CT与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价的对照研究

2016-06-19

当代医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赵 蕊 王 琼 刘 湧 余 晴

增强CT与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价的对照研究

赵 蕊 王 琼 刘 湧 余 晴

目的 对比研究增强CT与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确定优势方法。方法 对170例严格纳入标准后的患者进行强化CT与超声检查,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测;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增强CT检查。结果 每组有85例患者,分别有680节段。观察组检测出斑块总数为259,占38.09%(259/680),检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65%(222/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超声检测的观察组发现290节颈动脉斑块,检测率为42.65%(290/680),采用增强CT的对照组发现250节颈动脉斑块,检测率为36.76%(250/680),观察组检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测出的狭窄节段共299节,有381节正常,检测率为43.97%(299/6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检测率38.38%(261/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上所述,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准确性高,误差低,优势显著,能很好的确定斑块成分和分布,简便无创,值得广泛推广。

增强CT;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作息等发生变化,致使人体代谢的紊乱从而导致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多发,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常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目前用于观测动脉管壁的病理变化的方法有很多[1]。常采用CT检测,为提升准确率,便在平扫的基础上对可疑部位进行检查,进行增强CT检测。但增强CT仍然会有不足。超声检测是一种简便的检查,其准确率较高,且为无创性检查。随着对病患的诊疗预期的提高以及对病症稳定性评估的需求,超声检测便成为主流的检测方法之一[2]。鉴于此,本文以增强CT作为对照,研究增强CT与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的差异,得到了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著高于对照组的检测率38.38%(261/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测对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检测率均高于增强CT检测,但对于闭塞的检测率无明显现象。见表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2月到2013年1月,对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就诊的患者严格执行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后的170例患者同时进行增强CT与超声检查。纳入标准[3]:(1)颈动脉在横轴位薄层重组图像上显示清晰,无运动伪影;(2)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形成等患者。排除标准[4]:(1)有颈动脉内支架植入;(2)颈动脉外伤及肿瘤致使血管变异患者。其中男90例,女80例;年龄33~86岁,平均年龄(63.2±6.3)岁。观察组患者男45例,女40例;年龄37~86岁,平均年龄(64.2±6.5)岁。对照组患者男45例,女40例;年龄33~82岁,平均年龄(62.8±6.6)岁。检查前患者均知情且同意。2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增强CT检测,治疗前做碘过敏实验,先对颈部做常规横断面CT平扫,再进行增强扫描,经劲动脉注入碘普胺注射液80~90 mL;速率4 mL/s;记录相关数据。观察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测。让患者头后仰使得颈部充分暴露,从颈根部开始依次检查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主干、径分叉部以及颈内动脉颅外,并在颈总动脉远端距分叉处1~1.5 cm处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2组患者在就诊治疗1个月后检查劲动脉超声,并记录相关数据。

1.3 评价标准[5]应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狭窄分级法》进行分级测量,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根据声学特质,把斑块大致分为软斑、钙斑、混合斑。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8.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2组斑块数量及性质 每组85例患者,分别有680节段。观察组检测出斑块总数为259,占38.09%(259/680),检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65%(222/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斑块性质方面,观察组对与软斑、钙斑以及混合斑的检测都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不同部位检出率的比较 采用超声检测的观察组发现290节颈动脉斑块,检测率为42.65%(290/680),采用增强CT的对照组发现250节颈动脉斑块,检测率为36.76%(250/680),观察组检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检出的不同部位的斑块有差异。并且2组病患的斑块发生在颈动脉分叉的比例都相对较大。提示颈动脉分叉为斑块的多发点。见表2。

2.3 2组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比较 观察组检测出的狭窄节段共299节,有381节正常,检测率为43.97%(299/680),显

表2 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不同部位检出率的比较[n(%),节]

表3 2组颈动脉狭窄的比较[n(%),节]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重因素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的病理学改变,其机制是血液和动脉壁的关系失调所引起的,其病变都具有动脉内膜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等得沉积,并伴有坏死和钙化的多种变化[6-7]。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他相关疾病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代表性强,常作为全身动脉粥状硬化的反映点,所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尤为重要。然而对该病的检测是选择治疗方法的关键。超声检测作为一种准确性较高的检查,根据斑块的形态和范围进行超声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漏检的情况,有这独特的优点[8]。其检测方法多样,包括高分辨率超声成像、CDFI、PW等,检测内容也较为丰富,可检测血管狭窄程度,内一中膜厚度(IMT)、斑块的回声强度、斑块表面结构以及斑块的发生位置等,能更好的提供斑块的性质和有用的判断依据。

本文通过对比超声和增强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结果发现,超声检测检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增强CT检测(P<0.05),符合陈莉[9]的报道结果。增强CT相对于超声检测漏检了37节,原因可能为患者颈部过短,探头过宽,导致只能检查到颈内动脉起始2 cm的范围处,超出的范围往往难以探测,尤其是当斑块的钙化出现在斑块表面时,其后方出现声影导致无法辨认成分。此外,本研究比较了两种检测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的情况,观察组在斑块分布在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检测率都高于对照组的检测率,并且2组数据中都变现出颈动脉分叉处的斑块多发,符合韩红生的报道结果[10-11]。表明通过超声检测更易观察出斑块的分布,颈动脉分叉处独特的结构、分流作用等等都成为造成此部位多发的部分原因。同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进行了检测并统计,观察组的超声检测对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检测率均高于增强CT检测,但对于闭塞的检测率无明显现象。超声检测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轻度和中度狭窄较为敏感,更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这对于患者选择适当治疗方法是有很大好处的,对颈动脉狭窄病变后的预后也有很大联系。有报道表明,钙化斑块在检测中容易造成伪影,从而干扰测量,而超声在实现动脉壁结构的变化上有一定的优势。有报道表明,超声检查法为金标准,可通过血管造影检查判断。对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测是判断评估颈动脉病变的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同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有了很大的帮助[12]。

综上所述,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准确性高,误差低,优势显著,能很好的确定斑块成分和分布,简便无创,方便选择治疗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1] 刘国荣,姚林,王大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7):778-780.

[2] 高天理,于薇,张茁,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的对比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10):915-917.

[3] 王宝军,刘国荣,李月春.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7):666-668.

[4] 卜智斌,叶萌,程芸,等.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10):945-947.

[5] 王玉红,王玉起,李万福,等.维生素E联合维生素C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干预作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5):526-527.

[6] 宋川,郑延松,王丽凤,等.血脂指标比值对颈动脉粥样斑块预测价值的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6):4186-4189.

[7] 舒丽清.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0):3900-3901.

[8] 李超伦,王文平,何婉媛,等.超声造影评价不同狭窄程度颈动脉粥样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形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 20(3):216-218.

[9] 陈莉,吴婷,李慎义,等.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3):48-51.

[10] 韩红生,陆海娟,王群苹,等.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参数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8):98-100,104.

[11] 李娟,刘宏斌,智光,等.超声造影与PET/CT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整体评估[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7):981-985.

[12] 罗爱华.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1):52-53.

Objective To contrast enhanced CT and ultrasound evaluati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Methods 170 patients of the hospital and enhanced CT and ultrasound. In digital metho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85 cases) and control (85 cases).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in ultrasonic testing.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ere enhanced CT examination. Results 85 cases of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re were 680 segments. Observation group to detect the plaques for a total of 259, accounting for 38.09% (259/680), signif i cantly higher detection rate of 32.65% (222/68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 i cant (P<0.05). Using ultrasonic testing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t section 290 carotid plaques, the detection rate was 42.65% (290/680), the enhanced CT group found that section 250 carotid plaques, the detection rate was 36.76% (250/680),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signif i cantly higher detection rate detection rat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 i cant (P<0.05). Observation group to detect the stenosis segment section 299, section 381 is normal, the detection rate was 43.97% (299/680), signif i cantly higher detection rate was 38.38% (261/68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 i cant (P<0.05). Conclusion To sum up, ultrasonic detecti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high accuracy, low error, advantage, can be a very good determine plaqu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simple and noninvasive, is worth popularizing widely.

Enhance CT; Ultrasou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ontrol study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6.008

广西 54100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超声科 (赵蕊王琼 刘湧 余晴)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