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俭朴修身出名士

2016-06-18弓长

做人与处世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司马光宰相王安石

弓长

1

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诸葛亮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担忧。他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说道:“诸葛瞻今年八岁了,十分聪慧可爱,但我又担心他过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诸葛亮虽高居相位,却一生俭朴,他曾经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此外别无积蓄,而这些也足够家人使用的了。我保证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会留有多余的财产,不辜负陛下对我的厚恩。”诸葛亮履行着“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

2

明代黄岩人符验,官至广西按察司佥事。他任常州太守时,不带家眷,只带着一个仆人、两个破箱子赴任,由于一天到头吃的只是青菜,被人们称为“符青菜”;明代刘崧,官至吏部尚书,但生活却极为俭朴,家里的一床被子用了十年,被老鼠咬坏后才换了一床新的。换下的旧被,缝缝补补,又给儿子做了衣服;明代南雄知府刘实外出办事,正赶上下雪,身上没有多少御寒的衣服,冷得实在受不了,只好找了些蒿草点着取暖;明代永乐年间,鲁穆官至右佥都御史,当官30年,家中却没有多少钱,衣物被褥破旧得像读书的寒士,死后没钱安葬,一些朋友和同事凑钱给他买的棺材;唐朝监察御史卢怀慎的俸禄大多接济了亲朋,他去世后,老仆人卖身为他办丧事,感动得唐玄宗潸然泪下,下诏为他树碑撰文表彰。

3

王安石做宰相一年余,媳妇的亲戚萧某来京师拜谒他。王安石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某衣冠楚楚前往,心想大宰相一定会以丰盛的佳肴款待他。可是日过正午,还不见一点动静,萧某感到甚饿,但不敢离开。又过了好一会儿,才请他到客房进餐。可是宴席上并无果点之类的东西。那人心中颇有点不自在。劝了三巡酒,才由仆人摆上两块胡饼,接着上了几块猪肉后,很快就上饭了,旁边放着菜汤之类。萧某一向奢侈惯了,简直不想动筷子。他只吃了胡饼中的馅,把四边都留了下来。王安石看见了,便随手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人见状,十分惭愧地告辞而去。

4

北宋司马光教子的核心思想也是“俭朴”二字。当他看到儿子在读书时用指甲抓书页,耐心地教导他要爱护图书。司马光虽官居高位,但生活十分节俭,他训诫儿子“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时刻提醒他们要以俭朴为美,切不可奢侈腐化。在司马光的教诲下,其子司马康从小便以俭朴自律,勤奋好学,后来成长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5

唐朝的卢承庆博学有才干,曾任宰相,临终时交代儿子:“我死后就穿平常的衣服入殓,不要用牲畜祭奠,坟墓的高度只要能辨认就行了,不要过于高大宽广;只用棺材,不需要棺外椁,那样太浪费了;碑文只记载官号和生卒年月,不要弄许多漂亮话在上头。”这无疑是对儿孙的一种言传身教,在旖旎繁华、生活富足的唐初,高官能俭朴平实、不尚浮华,绝对也是有益世风的正能量。

6

《范文正公逸事》记述: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娶了王要的女儿为妻,将出嫁时,打算以绫罗做车上的帷幔。范仲淹很不高兴,说:“绫罗绸缎难道可以做车上的帷幔吗?我家历来清廉俭朴,怎能破坏我家的家规!敢将这东西带来我家,令家人一定将它烧毁在厅堂里。”

苏东坡生活习惯简单随便,一生衣着饮食都很马虎。他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公务之余,时常喜欢去祥符寺琴僧维贤房小憩,一到那里就解下巾带,裸露着两条大腿搁在榻上,要一名侍从搔痒。起身时见他的头巾只用一根麻线系着头发而已。还有一次,在筑苏堤时,苏东坡天天去视察。有一天,肚子饿了,要人准备饭食,还没有送到,就在堤上拿起筑堤泥工的饭钵,盛了满满一钵陈仓米饭,不一会儿吃得精光。

7

宋代的姚希得,累官参知政事,后以资政殿学士、潼川郡公致仕。史书上说他“日唯啖菜,一介不妄取也”。宋朝人杨砺,曾任工部侍郎等职,可他一直在一个小巷里租房居住。他死后,宋真宗去参加他的丧礼,因小巷太狭窄,车驾进不去,皇帝只好下车步行。目睹杨砺居住的地方后,宋真宗感慨地对宰相说:“没想到杨砺如此清苦。”

北魏贵为司空的长孙道生,一生清廉节俭,骑马时用于遮挡尘土的一条熊皮做的障泥,总是洗了再用,破了再缝,多少年都不换新的。儿辈们见父亲这样,也都自觉地勤俭节约。皇帝派人编写歌词称颂道:“智如崔浩,廉若道生。”号召全国的官吏都来学习崔浩的智慧和长孙道生的清廉。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司马光宰相王安石
初夏即事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之谜
司马光砸缸
王安石的坏习惯
中华宰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