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际交往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网络模式的嬗变

2016-06-17高冬梅

现代交际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义利观人际交往网络

高冬梅

[摘要]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人际交往方式逐渐成为一种主导方式。在从传统交往方式向现代网络交往方式的嬗变中,交往主体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惑,挖掘传统交往价值对解决这些困惑、推动网络人际交往健康和谐的进行有独特的意义。

[关键词]人际交往 网络 信任 义利观

[中图分类号]B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039-02

“社会——不管形势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际交往是个体重要的生存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基本都是在血缘、地缘上进行的,人们在交往中会主动地维系这种交往关系,交往对象具有明显的稳定性。而网络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突破了现实生活中的家族、地域、地位、职业、性别等差异,主体更具有选择和评价能力,从而决定交往对象和交往深度。但这种模式的基础很弱,破坏的成本很低,不具有传统人际交往中外在维系力量的约束,更有可能是一种快餐式的人际交往。

一、传统人际交往方式

中国传统人际交往方式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要方面,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如梁漱溟提出传统人际交往的“伦理本位”、费孝通用“差序格局”形容传统人际交往结构、翟学伟认为中国传统人际交往关系是“缘、情、伦”三位一体,即“人缘、人情、人伦”,等等。综合诸家的成果,概括起来这种“伦理本位”的交往意识源于三个思想:

第一,家本位。传统社会生活方式是一种农业生活方式,经济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而且生产工具很落后,充足的人力成为了完成生产的保证。所以对人口、劳动力、互助非常重视,再加上对香火延续的注重,各个家庭都通过多生,甚至是纳妾来壮大家族。一代代相传,人口递增,小家庭逐渐演变为大家族,很多村落发展成为家族式村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人们的交往对象自然主要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人,并体现了纵向对共同祖宗、家谱的注重,横向上对各种亲属关系的重视,维系家族的发展与繁荣也成为每个有血缘关系的族人的共同使命。其他关系都可以说是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外推。

第二,天命观。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儒家还是道家,还是具有唯心或唯物倾向的思想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天命论思想,认为上天主宰一切,“万事不由人计较,一切都是命里来”。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也最初源于这种对天与人的看法。当他们对自身的性质、能力和与他人的交往无法解释时,就将原因归结为上天的意志,尤其是佛家同样表明,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说明双方有“缘分”,双方都要维护好这种关系,达到天人协调。

第三,以儒家为中心的传统伦理思想。与齐美尔、米德等人概括的西方人心互动形式或原则有别,儒家传统理论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日常人伦,所谓日常人伦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构成的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以孔孟为主要代表的儒家将人际交往关系发展为“三纲五常”,并最终构建了一整套的行为规范,其“五常”概括为“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方面。“仁”是处理人际交往的情感基础,“义”是处理人际交往的价值准则,“礼”是处理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智”是处理人际交往的理性原则,“信”是处理人际交往的精神纽带。通过这些规范最终达到“和”的理想状态。

这种以“伦理本位”并具有明显“乡土”特色的传统交往方式,最终形成了一种“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也重在维系这种关系。

二、现代网络人际交往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主导了当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的变革,亘古以来的传统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社会”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主要形态,网络人际关系可以说给予了传统人际交往方式极大地冲击,并逐渐成为当前人际交往的主要模式。网络人际交往的突出特征是网络工具的参与,人们视野变得很开阔,相互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人们之间的交往带有了明显的广泛性和间接性,交往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往,不再受时空的约束,这就极大地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这种先进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式变化,对人们的交往乃至整个生活的影响也如同一把双刃剑,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影响表现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人们通过特有的信息加工方式,将社会标准应用到人际交往中的同时,又可以有选择地表达自己,这样有效避免了社会标准和身份等个人外在因素的影响,在交往中将自己美的一面展示给对方,增强了交往主体道德选择、自我评价的行为能力,这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效应。从这个角度讲,网络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消极的一面表现在:网络交往中的主体很少有现实中的责任感、是非感、荣辱感等,缺乏有效的软约束,对大多数的“泛泛之交”,人们之间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也不太愿意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交往看似信任对方,并无话不说,但这是由于对象的匿名性、虚拟性以及远程性,并非是基于情感的支持、有形的帮助或者情谊,交往随时建立,也可能随时中断,从而具有一种快餐式的特征。

三、从传统到现代网络交往方式嬗变中的困惑

由于频繁的流动以及发达的网络技术的冲击,血缘、地缘上的人际关系已经从传统社会的主动地位逐渐淡化为一般的地位,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在变迁,网络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得以流行,但这种模式的基础很弱,破坏的成本很低,不具有传统人际交往中外在维系力量的约束。在从传统交往方式到现在网络交往方式的嬗变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惑。

(一)交往方式的选择

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是一种现实人际交往,是充满感情色彩的交往方式,应该是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甚至是主导的交往方式,而网络社交缺乏真正的面对面情感的体验,虽然在和别人交往,但一定程度上说,还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容易出现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的情况。所以过多的网络社交,反而会弱化人际沟通能力,造成他们现实人际交往的困难。遗憾的是,人们对网络社交工具的依赖越来越严重,网络交往方式使用频率甚至超过现实交往方式,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交往、健康发展。

(二)信任危机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弱约束性使得人们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对自己的信息有选择地展示给外界,甚至是伪造,从而致使网络上的信息大多是片面的,甚至是虚假的,就像有人说的“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且大家都意识到这种情况,所以人们在网络交往中都很难完全相信他人。同时,正如心理学上分析,当一个人逐渐养成某种行为习惯之后,这种习惯就很可能成为其人格特质的一部分,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对这些片面、虚假的交往习惯已经习以为常,就很有可能把这种习惯带到现实人际交往中,从而在虚拟网络和现实生活都产生了信任危机。

(三)义利的取舍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重义轻利”,而且由于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这一义利观成为几千年来人们处理义利关系的主要准则。随着时代的变迁,义利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义利取舍上,不再是一味的舍利取义了,对利的追逐也成为人们交往的主要因素,甚至不乏“重利轻义”“金钱至上”,这种观念在网络交往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由于网络社会交往的非情感性,人们面临义利取舍问题时,并没有较多的情感负担、责任负担,大多情况下舍利取义了,这样很容易导致人际间交往的功利化取向。

四、挖掘传统价值,促进网络人际交往和谐发展

网络交往所具有的自主性和随意性特点决定了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更容易处于无序和失范的状态,交往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很大。纵观历史,传统的交往观念由于受时代的约束确实也有一些不好的因素,但其在交往关系中的道德规范仍有很多值得在现代网络交往中坚持并发扬的价值,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交往价值,就在于努力维护交往有序进行,并达到和谐的状态。

(一)以“仁爱”价值作为网络人际交往的原则

儒家的“仁者爱人”要求人们在交往中要“与人为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双方都本着“仁爱”的原则,交往就会有序进行下去。网络人际交往没有太多的尊卑秩序,相互之间更多是平等的地位,一次的不友善,就有可能交往终止。所以网络交往中主体间要相互理解、尊重,以一颗仁爱之心,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去容纳对方,注意发现对方的优点,尊重个体的差异,宽容对方的个性,使得人们的交往关系变得融洽。

(二)以“礼”作为网络人际交往的规范

儒家认为礼是立人之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一个人是否有礼貌,是其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标志。目前法律和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约束作用还没有完全的发挥,“他律”还处于相对缺失的情况,这个时候“自律”成为“他律”的有效补充。交往主体要加强礼仪修养,提高个人素质,注重自己的言辞和行为,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在交往中要待人热情,谦卑有礼,凡事不走极端,心平气和,给对方适度和亲切的感觉。

(三)以“信”作为网络人际交往的基础

诚信是一个人较高的道德修养境界,也应该是其为人处世的根本信念。孔子有云:“人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是保证交往活动能够进行下去的前提。也许一句谎言看似没什么影响,但可能因此需要十句谎言去掩盖,更有可能形成撒谎的不良习惯。由于自己的不诚信,自然最终也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所以网络交往中的主体首先要自己是诚信的,要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树立诚信意识,并将诚信意识内化为一种内在需要的自觉,凡事言必行、行必果,不要表里不一,给别人虚假的感觉。

(四)树立合理的义利观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一种价值取向,旨在引导人们淡化对物质的追求,注重道德上的满足感。当然义和利本身也不应该是对立的,人本身也有自我改善、自我发展的需求。随着对自我需求的重视,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也理所当然。在网络交往中,追求自己合理的利益时,切忌过于功利化倾向,不藏损人之心,不做不义之举。尤其涉及到义利取舍时,应该以义为准绳,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同时,追求自己的利益。

网络人际交往已成为个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但网络交往较少是非感、责任感、荣辱感等,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关系缺乏基于道德、价值共识所具有的在情感、责任、信念和理想等心理机制上的内在张力,同时又存在约束机制等外在维系的缺失,交往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网络人际交往主体应该积极作为,发挥网络空间积极的一面,有效减少消极的一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翟学伟.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一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J].社会学研究,1993(04).

[3]刘珂,佐斌.网络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一体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02).

[4]王丽,吴佩芬.我国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的结构及其功能[J].长白学刊,2015(04).

[5]董金裕.人际关系的和谐之道——《尚书·尧典》“五教”之所指及吾人应有的认识[J].孔子研究,2016(01).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义利观人际交往网络
东汉中晚期儒家义利观的新发展
真假学术视角下大学生义利观的研究
论“正确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孙子兵法》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