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体味慢生活

2016-06-17

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竹编盆景陶艺

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森林里,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脚步匆匆。我们中的大多数一面感叹时光飞逝,怀念慢时代的温情;一面又肆意挥霍着手中的时间,加紧快活,争取活得更精彩。或许,快慢之间只是假想敌关系,细化到具体生活,谁又能彻底摆脱快与慢?生活需要节奏感,只是我们应更清楚如何恰如其分地去掌握它。不妨由心出发,享受生活的节奏,也享受内心难得的静美。

用手艺的温度,找回自我

姓名:肖伟

年龄:32岁

婚姻状况:未婚

慢生活主张:寻找真实的生活形态

肖伟虽毕业于雕塑与陶艺专业,但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却是在IT公司担任美工,3年的工作时间里,他做的最多的就是一遍遍地修改设计稿。他渐渐感觉自己偏离了内心生活的轨迹,这让他每天都过得紧张且不踏实。

上学那会,他到工厂去实习,从拉胚到修胚、从干制到素烧、从上釉到釉烧,前期准备需要1个月时间,从装窑再到出窑又要3天时间。长长的战线让内心怀了满满期待,更消磨掉所有的浮躁。他怀念曾经那带有温度的生活,就这样,随着一间小小的陶艺坊在西安的闹市区悄然开张,肖伟迎来了全新的生活。

相较于纯粹的艺术性创作,肖伟更愿意创造一些陶艺生活日用品。一些如古时礼器的杯杯盏盏是他的喜爱,也是陶艺坊常客们最喜欢的作品。这些生活器皿虽然没有轻盈灵巧的造型,却散发着浓浓的贵气,因为这是他是从古代礼器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来的。他的作品凭借线条的繁简、缓疾、长短、曲直,抑扬顿挫地抒发着他的思绪。闲暇时,他在陶艺坊设的茶座里与朋友们品茗,享受最纯粹的简单生活,他感慨,以前他从没想过自己也能过上如此惬意随心的生活。

景德镇是肖伟另一个欢喜地。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他对粉彩尤其最爱。正所谓,“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只要有时间,他一定要去景德镇转转,除了自己毕业于那里,也因为那里驻扎了大量的雕塑家、国画家还有其他门类艺术家,这些融汇各家所长创作出的陶瓷作品,可以让他更好地借鉴景德镇的传统工艺,让自己创作的作品更富深意。

现如今,他的生活丰满而充实,凭借陶艺,他结交了许多热爱陶艺的朋友,因为醉心艺术创作,他更获得了一份宁静的内心而有脚踏实地的感觉,比起纯粹艺术性的创作,他更在意人们使用他的作品时,那瞬间的惊喜,那日日使用而不厌倦的心境。这手艺的温度,彻底让他找回了自我,找回了最实在的生活形态。

Q:你对个性陶艺的理解是怎样的?

A:个性的陶艺是每个陶艺家所追求的,因为对陶艺元素侧重点不同,所以表现形式各异。相对个性陶艺,我更喜爱贴近生活的创作,这样的作品更贴近大众,有助人们去释放内心的压力与困惑。我希望借由简洁的形态,创造出富于意义的视觉效果,去凝炼出生命所共有的本质。

Q:你在陶艺坊里设茶座,是为了以陶交友吗?

A:陶艺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内心的宁静与感悟。许多时候,大家买了一些创作感较新奇的陶艺不愿马上离开,总想问个究竟。这时,我就会邀他们品茗,别看我的茶座不起眼,着实结交了许多热爱绘画、雕刻、设计的朋友呢!我们天南地北地聊人生,聊生活,每个人心都是沉静的,这是我喜欢的感觉。

Q:陶艺给了你怎样的全新生活?

A:我在创作陶艺作品时,运用了手艺,也展现了创意,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内心的平和与坚守,让我可以远离浮躁之气,能真正静下心来体会这个世界的美好,并借由作品创作出来,以求感染更多的人。说到底,做陶艺的人是提取大自然中固有的艺术形态,升华的永远是自己内在的精神。

生活离不开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姓名:张玲欣

年龄:30岁

婚姻状况:未婚

慢生活主张:体味一树一景的美好

玲欣从小就喜欢植物,依她的话说,人总得有个文艺爱好,所以她喜欢利用人家唱KTV、刷微博的时间来浇水施肥,侍弄盆栽,领略自然的奥妙。离职前她在一家4A 广告公司工作。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她参观了一次盆景博览会。正是那次参观经历,儿时的爱好被再次唤醒。此后,她拜名师,挖树桩,全心开始了“园艺”生活。

她说,这培育盆景的学问可多了, 树(或石)、盆和几(架)是盆景艺术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就拿看似简单的浇水来说都藏着大学问,正所谓“浇水学三年”。因为用的盆不同,土的比例不同,水量就需要调整,“千盆一律”可是大忌。施肥时她会用豆饼、鱼内脏这些自己发酵的农家肥。农家肥不但富含氮磷钾,还不易让土壤板结,这样精心培育下的盆景,才能有不俗的收获。

现在,创作盆景的人都愿意选取松树为素材,松树四季常绿,在盆景中更能体现阳刚之气。可她偏爱用杂木,这样春季可看芽,夏季要观叶,秋季可赏绿,冬季能瞧枝,每个季节都有变化。

为了让喜欢盆景的人都能一展所长,她会定期在她的园艺室举办一些公益讲座,让大家明白,制作盆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几年时间,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玲欣说,公益讲座是互利互惠的事,一些有丰富经验的老先生曾告诉她,迎春花、荆条这些土生土长的植物也可以制作盆景,她试后发现,果然效果不错。通过和大家互动,她的创作思路也越来越开阔,制作盆景的素材扩展到了几十个。

现在,只要有空,她就会进山寻找素材,这让她体验了制作盆景的艰辛,但是更让她体会到发现一个好素材之后的乐趣,而这种乐趣是没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因城市居住环境所限,玲欣种的多是小型树桩盆景,在她看来,与山水盆景相比,植物具有生命特征,随着时间推移和季节更替能呈现出不同美感和韵味。如今,在方寸间借景抒怀已成了她的生活重心,未来,她希望将融园艺、文学、美学于一体的盆景事业越做越好,真的担起传承这项传统艺术的责任。

Q:为什么会醉心盆景?

A:盆景是活的艺术,古时便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倾注他们的情怀。如今也是一样。培育盆景需要付出劳动力,付出爱心,但反过来,它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这是金钱买不到的。说到底,塑造盆景的过程,也是修炼心性的过程,烦躁时,只要看看盆景,心就敞亮了,

我喜欢这样的过程。

Q:由你看来什么是好盆景?

A:好盆景除了造型技艺,还需要有文化内涵和历史的积淀。有些玩家的盆景都是从上一辈人手里继承下来的,几百年的东西摆在那里,自然是传世的艺术品。当然,盆景的美是仁者见仁,但一定会体现出大自然的气势。

Q:创作盆景都需要注意什么?

A:创作盆景必须要掌握植物的生长习性,从选材到养护,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略,制作盆景可不能投机取巧走捷径。

编织梦乡,远离喧嚣

姓名:柳时诏

年龄:29岁

婚姻状况:已婚

慢生活主张:做个痴心的功夫匠人

柳时诏的老家在诏安县,家乡的竹编手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村民们手工编织的竹编、藤编工艺品,经过深加工,不仅在国内畅销,还漂洋过海成了许多欧美国家的家居装饰品。

最初,大学毕业后的柳时诏在一家电子制造公司做销售。上海是个快节奏的城市,销售又是一个讲量的工作,忙碌中他几乎没有轻松的时候。假期,他回了一次家,关掉手机,日升日落,跟家人一起做竹编,他第一次发觉做竹编竟比上班要快乐。思虑再三,他选择了离职,在漳州开了一家竹编工艺坊,开始了新生活。

处女座的他,从取竹到编织不放松一丝一毫。他说,取竹是需带着水气的,日头上来后竹子就会变硬,少了柔韧劲。取竹师傅通常眼一瞄,就知道哪根竹子是好料,几年下来,他多少也学会了些分辨好竹的技巧。竹子砍下来后,要用钢锯将竹子分成竹段,之后便是刮青,分竹块。分完块的竹子还要分篾。薄如丝带的竹篾,要悬挂起来在通风处吹干。干透后的篾片就可以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分丝。一般来讲,1厘米宽的篾片分出的竹丝根数称为丝数,丝数有2丝至48丝不等。有句行话叫“经篾薄如绸,纬丝绷如发”,指的就是上好的竹丝。竹丝分完以后,就可以进行编织了。柳时诏介绍,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可以穿插各种技法,让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

虽然柳时诏清楚像自己这样全凭手工,产量低,收益相对较少,但执拗的他还是不想采用机器编织。“竹编这项工艺的确有很简单的通用流程,可以借由程序,让机器编织,只是那样一来,作品就失去了匠心。”他直言,不想让编织成为游戏,没了匠心,只剩下匠气。

未来,他希望提高技艺,让作品走向高端市场,做成自己的竹编品牌,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享受来自内心的轻松与宁静。

Q:你喜欢朋友们称你为竹匠,为什么?

A:竹编这门工艺传承靠师传、家传或是自学,但多以家传为主。我小时候就和家人学习竹编,这份情结早已深藏于心。这样的头衔,会督促我、提醒我时刻不忘苦学,时刻提升自己的技艺。

Q:你说竹编让你重新理解了生活?

A:制作竹制品不仅要求骨架牢固,每根篾丝以及各个小细节更需一颗认真的心。说到底,这是份需要细心、耐心的手工活。从事这样的手艺,心自然会慢慢沉淀下来,只求一切做得细致。如此一来,人也不再有浮躁之气了。

你还可以这样享受慢生活

多与亲朋散步或聊天:下班后,大多数人会窝在电视机前,或是看手机、上网,从现在起,你不妨尝试与家人一起到户外散步,或是约一些朋友聊聊天,从而让紧张一天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

读一本好书:每天利用半小时时间仔细阅读一本好书,让心灵获得更多愉悦与放松感。

改变出行方式:开车出门已成许多人出行的生活常态,一周选择两天搭乘公交出门试试,这样你会更有时间看看路途中的风景,让自己从紧张的节奏中不自觉地慢下来。

猜你喜欢

竹编盆景陶艺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疯狂”的陶艺
微型盆景欣赏(二)
微型盆景欣赏(一)
学陶艺
做陶艺
微型盆景欣赏(一)
对现代陶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