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媚娘传奇》编剧潘朴:其实宫斗不是我的菜

2016-06-17汉文

北京纪事 2016年2期
关键词:武媚娘宫斗范冰冰

汉文

2014年底开播的《武媚娘传奇》,刷新内地剧近5年来的收视纪录。33岁的范冰冰凭借“武媚娘”这一角色,完成了从丫鬟到一代女皇的终极逆袭。同时,也让36岁的编剧潘朴一跃成为影视圈炙手可热的人物。

在北京一家名叫依云的咖啡馆,坐在记者面前被称为“鬼才编剧”的潘朴并不张扬,倒像一个从写字楼里出来的白领,慵懒随意。

《武媚娘传奇》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伴随着“剪片”风波、“模仿《甄传》”、情节拖沓等质疑。对此,潘朴不紧不慢,一一谈说他的想法与态度。

宫斗其实不是我的菜

记者:说说写《武媚娘传奇》这部戏时有意思的事儿。

潘朴:借用武媚娘在79集里“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这句话,《武媚娘传奇》的播出也才刚刚开始,因为浙江台正在从头播,港台方面接下来也要播出,他们已经买下了版权。

这部戏我一共写了3年,拍摄用了9个月。刚开机时,我都在剧组跟着,需要时对剧本作稍许改动。因为刚开始拍摄,剧组需要磨合,包括适应导演的习惯。比如剧中任何一份奏疏、密信,全部要拍特写,这就要花很多工夫。光是这些东西,我就写了2万多字。

记者:奏疏内容都是真实的吗?

潘朴:奏疏上写的东西我都考证过,是遵循史实的。大家通常了解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是明朝之后的事。在这之前,唐朝打头的是:“门下,天下之本……”之类。那时的圣旨是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皇帝最终签字。

从圣旨上,我们能看出唐朝的皇权不像明清时代那么独断专行,当时皇帝的权力还是受到一定的制衡,所以开创了大唐盛世。

记者:3年时间写一个剧本,感觉到枯燥吗?

潘朴:这时候回想起来,也算是一种历练。家里写不下去了,我就搬到酒店里写;这个地方脑子写空了,再换另一个地方。当然,我有方法给自己放松,比如有一份起奏皇太子李承乾“言行不检,希望弹劾”的奏书,底下署名我写的是一个叫童化金的监察御史。把铜化成金子是不可能的,借以暗示这份奏书的内容是子虚乌有、诬蔑之言。而童化金是《笑傲江湖》里向问天带着令狐冲去救任我行时用的化名。这里有点儿向金庸先生致敬的意思,属于编剧给自己的一个小彩蛋,自娱自乐。

潘朴在给演员说戏

记者:观众看这部剧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要求遵循史实,不能戏说;一种就是人物有血有肉、有感动人的情节就行。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潘朴:戏剧是戏剧,历史是历史,两者不是一回事。就算是那些历史正剧,你仔细看的话,也会发现有很多演义、戏说的地方,更何况《武媚娘传奇》就是一部传奇剧。

编剧创作与胡编乱造是不一样的,前者遵循一定的真实,因为不真实你无法打动观众;但这个真实是一个大写的真实。比如这部戏中贞观之治时的君臣关系,臣子是可以放胆谏言,让皇帝难堪,而皇帝还必须认可的。这种气象,我要将它写出来。不仅唐朝,像秦、汉、宋、元、明、清,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气象与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由那个时代的人来组成。

武媚娘只会出现在唐朝,因为那个朝代允许女性穿男装、纵马、玩马球、逛街。唐朝的时候,女人可以上战场,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就是个常胜将军,死后以军礼下葬。

大唐之所以有盛世,是因为有李世民、李承乾、李治、魏征、长孙无忌等人,他们“尽气尽才方可不负此生”的豪迈,让观众看了为他们感动、唏嘘,是这些人物构成了唐朝那个黄金时代。

记者:有人说你的宫斗戏借鉴了《甄传》。你认可吗?

潘朴:说实话,宫斗真不是我的菜,我喜欢的是《权力的游戏》《国土安全》《大宅门》《潜伏》。甄是个架空的人物,她很多方面参考了历史上的武则天。大家在武媚娘里看到的宫斗,其实是建立在人物设定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习惯上说的宫斗,多数是后宫女性为了争得皇帝宠爱的斗争。但《武媚娘传奇》中的宫斗都是和前朝政治斗争连在一起的,看到后面大家会发现里面牵扯的是世家门阀对于皇权的威胁,与《甄传》还是有区别的。需要说明一下,在武媚娘剧本出来之前,我没看过《甄传》。

范冰冰穿男装一定很帅

记者:为什么想到写这部戏。

潘朴:是范冰冰一直想拍武则天。

之前我与这部戏的投资方合作过《彼岸1945》,很成功。戏结束后没多久,他们给我打电话,说有这么一个大制作,问我有没有兴趣。我说当然有啊。

前面有那么多版本的武则天,珠玉在前,怎样写出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挑战。别人在写武则天时,往往注重那些耳熟能详的段子,比如她把自己的孩子掐死,如何权谋、宫斗,大量篇幅放在李世民死后,她如何一步步当上女皇这一段。我的戏重点在前面,在李世民和武媚娘之间的情感上。

人们说武媚娘为权欲而生,不能说不对,但它只是一个方面。作为一个领袖级的政治家,一个能杀狮子骢、从才人成为女皇、死后留下一块无字碑的女人,她身上肯定有些美好的、会打动人心的温柔一面。

记者:范冰冰与刘晓庆演的武则天,谁演得更好?

潘朴: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版本的武则天,从冯宝宝、潘迎紫到刘晓庆、归亚蕾,她们都很经典,是那一代人的记忆。现在要说谁来演武则天,我觉得就是范冰冰,无论形象还是气质,都配得上武媚娘这三个字。

范冰冰有女性的妩媚,还有她独特的英气,在写剧本时,我时常想给她穿一套男装,那样子一定很帅,一些戏因此而生。

爸爸一直想让我跟他学做导演,

但从不强求

记者:你原来在西安交大学的是自动化专业,怎么想到改行向影视发展?

潘朴:是家庭影响。我是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家属院长大的,爸爸潘培成是西影厂的导演。我小时候看电影,已经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了,像《红高粱》《盗马贼》我都是看过剧本后,才看影片的。

那时候才上小学一二年级,字还认不全,就开始看分镜头剧本了。而且我常拿我爸的工作证,去西影厂资料室借录像带回家看。到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儿的片子都被我看完了。

记者:但你一开始并不想将来从事影视工作。

潘朴:那个时候有点逆反心理,觉得爸爸是导演了,自己就不用再去体会这样的人生了。小时候我喜欢看书,一套6本的《世界五千年》,每本最后一个单元都是讲科学家的,觉得他们特别牛,就想长大当个科学家、工程师之类。

记者:什么原因改变了这个理想?

潘朴:细说起来,还得说是我妈妈的引导。

大学毕业后我想考上海交大研究生,因为没复习好,结果考得很糟糕。我很难过,妈妈跟我说:“最痛苦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当机会来的时候,你没有能力去把握它。”后来,我把它移植到武媚娘教训李治的台词上了。妈妈一看到就给我打电话,说那话是我说的,我们都哈哈大笑。

那段时间我很彷徨,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一天在小区里与妈妈散步,她对我说:“其实你爸一直希望你走他那条路,但不强求你,他尊重你的选择。”

小时候,家里放影片时,爸爸会跟我讲片子哪儿拍得好,哪儿故事编得不错,我也不听。我之所以说不走影视这条路,实际上是不想被爸爸左右。他后来调到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当教授,建议我去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

我本来想体会别样的人生。实际上最后,我绕了一圈还是走这条路了,而且走得还挺开心的,能感受到创作的快乐。后来才发觉,知儿莫若父,爸爸是知道我内心的。

记者:但你没做导演,却干起了编剧。

潘朴:这要感谢我的师傅梦继导演。

当时他准备拍一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常和我聊一些历史方面的问题。我说日本投降的那天,中国人并不只是欢庆胜利,据我了解的史料,大街上有欢庆的人,有去祭奠家人的,有“三青团”(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急着去抢日本留下的物资的,还有满大街去找那些留着仁丹胡不会说汉语的人一顿臭揍的。那一天的中国人是悲喜交加,五味陈杂。而很多剧集表现的都是欢庆,我觉得情境就单薄了点。

梦继导演本来要我跟他去当副导演学习的,一听我谈的东西,就跟投资方说, 让我做这个剧本。这就是电视剧《彼岸1945》。

记者:有媒体评论《彼岸1945》是滴血带泪地盘点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与创伤,给观众带来了很深的震撼。

潘朴:过奖了,它在台湾第48届电视金钟奖上,荣获最佳剧集、最佳编剧等8项提名。周渝民也因在该剧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最佳男主角。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猜你喜欢

武媚娘宫斗范冰冰
美人如织
宫斗剧风靡映射了什么
范冰冰:你要真正强大,才有能力嫁给爱情
美国军情系统闹“宫斗”
巴西危险的“宫斗”
多棱镜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