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商业区慢行过街设施研究
——以武汉市光谷商圈为例

2016-06-14陈邦柱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商业区武汉市

陈 丽,陈邦柱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环境设计学院园林系,湖北武汉 430205)



城市商业区慢行过街设施研究
——以武汉市光谷商圈为例

陈 丽,陈邦柱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环境设计学院园林系,湖北武汉 430205)

摘要商业区是城市行人集中的区域,在传统的行人过街设施规划与设计中,片面强调机动交通的通行效率,常常给行人过街带来很大不便,同时造成安全隐患。笔者通过对武汉市光谷商圈慢行过街设施的现状分布、造型设计、配套实施以及地下步行交通规划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希望通过该研究对此类商业区慢行过街设施的设置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慢行交通;武汉市;商业区;过街设施

工业革命发生的一个世纪以来,小汽车的存在与发展使人类的生活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应该是以行人为主体的街道和城市广场被机动车道侵占。安全威胁、交通堵塞、尾气排放、大气污染等相关问题接踵而至,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城市的长远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慢行交通的建立实施才是解决目前以机动车为主导的交通问题的合理途径。虽然慢行交通出行速度较低,但在出行方式选择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城市内部全市性或区级商业区网点集中的地区。这些活动集中的地区往往形成了城市的活力地区,需要有更好的步行、休闲环境。

商业区的聚集性、吸引力和向心力致使人群集中,行人和车辆众多,此时人群的过街需求增大,需要相应的过街设施。商业区的过街设施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均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以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为骨架的步行设施配套建设给予充分重视,并构筑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香港已建成的人行天桥达290多座,新加坡达380多座,而日本的东京则更多达1 000座以上[1]。目前关于行人过街设施设置的研究仅仅是从通行能力或者延误等方面进行讨论,缺乏从行人主观角度出发来考虑过街设施的选择。

光谷鲁巷商圈位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心地段,珞喻路、鲁磨路、关山路、虎泉路、民族大道交汇于此,是武汉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其周边聚集了许多国内外著名公司知名高校以及高级酒店等,每日经过光谷广场的人流量巨大。因此在光谷商圈的穿梭使得人们对过街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该研究通过对武汉光谷商圈慢行过街设施的现状分布、造型设计、配套实施以及地下步行交通规划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

1慢行过街设施概述

1.1相关概念

1.1.1慢行交通。慢行交通是相对快速交通而言,一般指以人力为动力,行进速度小于等于15 km/h的交通方式,一般包括步行系统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两部分。城市日常出行中适宜的步行距离一般为300~500 m(步行时间在5 min以内),适宜的自行车出行距离一般在6 km以内(骑行时间在30 min以内)[2]。慢行交通具有节能、环保、经济等特点,与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活动的润滑剂,是城市交通活动中的一类独立交通方式,人们从事任何交通活动或位移都离不开步行。无论城市经济发展到何种水平或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在城市综合交通和社会生活中,慢行交通系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1.1.2过街设施。过街设施是指不同程度地实现行人与车辆在时间、空间上的分离,以保证行人和车辆安全、便捷通行的措施。慢行过街设施包括人行横道、行人过街安全岛、行人过街信号灯和行人过街天桥以及过街地道[3]。人行横道是城市道路中行人过街的基本设施,它是一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又称为“斑马线”。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通道,而且也给驾驶中的司机以“缓速慢行”、“礼让行人”的信号。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能实现人车在空间上的完全分离,是保证交通安全的最有效措施。

1.2慢行过街设施的类型根据行人与车辆在空间上的分离关系,将过街设施分为两种类型、3种形式。

1.2.1平面过街设施。行人与车流在同一平面内,互相形成干扰,即人行横道。基本组成部分为人行横道、安全设施、无障碍设施。

1.2.2立体过街设施。行人在车流的上方或下方,互相隔离,没有干扰。立体过街设施有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基本组成部分有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附属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等。

2光谷商圈慢行过街设施的现状

该研究以光谷广场周围半径1.5 km范围内主要辐射区域的慢行过街设施为调查对象。在此范围内分布有多条城市道路,其中主干道有珞瑜路、鲁磨路、民族大道,次干路有虎泉街、光谷街。此次调查选取珞瑜路、民族大道和虎泉街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分布其间的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从现状分布、造型设计和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图1)。

图1 光谷鲁巷商圈现状分布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Optical Valley Luxiang business district

2.1现状分布

2.1.1平面过街设施分布现状。研究范围内的人行横道一共有37处,其中有19处分布在虎泉街,剩余的18处中有6处分布在珞喻路上,5处分布在民族大道上,7处分布在鲁磨路上。

很多路段上的人行横道在设计初期往往没有周全考虑到此地之后的发展情况,故现有人行横道的宽度往往不足以容纳双向过街的行人量,导致部分行人在人行横道两侧行走,出现溢出现象。这种现象在虎泉路上尤为突显。虎泉路上的人行横道众多,但是分布不均且杂乱零碎,在该路段上的湖北省荣军医院周边,有华师一附中、东方艺校、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同时附近耸立着“保利华都”、“五环社区”、“雄楚天地”等居住小区,人流极为稠密,过街需求量大,导致此处的平面过街设施呈现明显的溢出现象,特别是在上下班、上放学的高峰期,行人过街极不安全。

2.1.2立体过街设施分布现状。

(1)人行天桥分布现状。研究范围内的人行天桥一共6座,其中两座位于鲁磨路上,3座在珞喻路上,民族大道上仅1座。6座天桥承载着光谷商圈庞大的人流量,特别是光谷广场一周的4座天桥,每天人潮汹涌。

(2)人行地道分布现状。研究范围内的人行地道一共仅有两处,分别在民族大道资本大厦至尖东智能花园和珞喻路鲁巷广场至光谷国际大厦两处位置上。前者基本为简易的地下通过,仅供过街行人穿行,而后者拥有地下商城,可供来往行人进入购物,亦是地下商城的出入口。

2.2造型设计

2.2.1平面过街设施。人行横道的表现方式有两种:平行式和斑马纹式(或称条纹式)。平行式人行横道线由两条平行实线组成,斑马纹式人行横道线由若干条条纹实线组成。研究范围内绝大部分为斑马纹式的人行横道。

2.2.2立体过街设施。

(1)人行天桥。在研究范围内,人行天桥的造型样式基本呈现“Z”、“工”、“[”等形式。珞喻路上大洋百货处的人行天桥就是“工”型,能够多方向地疏散过街行人;民族大道上尖东智能花园处的民族大道天桥因地势空间的局限性,虽然过街行人众多,但仍然呈现“Z”型。人行天桥除了具有疏导交通、保证行人安全的功能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正如民族大道天桥外观加以绿色的点缀,增添了城市中的绿意与活力,自然地融入到周边建筑物和道路空间区位的既有景观风格之中,展现适用、便利、轻盈、美观的设计理念(图2)。

图2 民族大道人行天桥Fig.2 Pedestrian bridge of National Road

(2)人行地道。研究范围内的人行地道仅有两处:民族大道下的人行地道设计简易,空间较小,过街行人通过时感到压抑;珞喻路下的人行地道拥有地下商城,可供来往行人进入购物,亦是地下商城的出入口,整体设计衔接较好。人行地道从根本上解决了人车分离的问题,但地下空气不流通,闷热潮湿,特别是遇到下雨天,极易造成拥堵,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3配套设施

2.3.1无障碍设施。在整个光谷鲁巷商圈的慢行过街设施中,绝大部分都没有考虑到无障碍设施的设立,不利于残障人群的顺利过街。如人行横道处没有安装变灯倒计时声音提醒功能,人行天桥及人行地道没有盲道甚至没有坡道。

2.3.2标识系统。光谷鲁巷商圈过街设施中的标识系统最明显地体现在两处人行地道上,在人行地道的出入口处和地道内部均有明显的方向提示,引导着过街人群走向既定的方向。而人行天桥和人行横道因其固有的显眼存在方式,故在标识方面没有过多的设置。

2.3.3灯光夜景。慢行过街设施的灯光夜景主要集中表现在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上。民族大道天桥和光谷街天桥在夜晚时均有霓虹灯点缀,给城市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在民族大道的人行地道内,夜晚时分却没有明亮的灯光指引过街人群,取而代之的则是昏暗的灯光背景,使得内部空间异常紧张、压抑。

2.4光谷广场地下步行交通规划光谷广场综合体共开挖地下4层,其中,地下一层为商城;地下二层为9号线站厅及站台、11号线站厅隧道、鲁磨路下穿公路隧道;地下三层为2号线南延长线隧道、珞喻路下穿公路隧道、地下停车场以及9、11号线换乘通道;地下4层为11号线站台及隧道。综合体的地下四层均存在行人过街的情况。

3光谷商圈慢行过街设施的改进建议

过街设施是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事关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群众的出行安全。从以上对光谷商圈慢行过街设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其存在着布局欠合理,造型缺乏设计,配套不完善以及管理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3.1合理布局过街设施研究范围内的慢性过街设施数量众多,基本能够满足行人过街需求,但局部地段布局不够合理。如在珞喻路朝东新管委会的方向,一共仅3处人行横道和1座邮科院天桥,而此路段酒店公寓众多。建议在东方怡景大厦处增设人行横道提高行人过街效率,做到“先平面,后立体”的过街方式。

同时,过街设施的分布既要考虑到行人过街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还要考虑机动车车行的畅通性。如虎泉街共有19处人行横道,呈现多、密、杂的现象,不利于道路上机动车的高效通过,但此处又聚集了大量的学校和居住小区。人车混杂,行人的安全性和车辆的畅通性都得不到保障,因此建议于“保利华都”处设立过街天桥。

3.2造型设计与环境融合过街设施,尤其是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是城市道路的附属设施,必须适应其所处环境并为环境增添光彩。这就要求处于相同环境下的过街设施在造型设计上必须系列化,风格差异不能太大。同时,每处过街设施所处的环境又不尽相同,因此又应适应各自所在的环境,在统一的风格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如光谷广场周边一圈共有4座过街天桥和两处过街地道,但因修建时间不同,各设施之间在造型设计上并没有统一规划。光谷广场周边是光谷商圈最繁华的地段,应是“武汉·中国光谷”的门户形象,具有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和独有的城市特色要求。过街设施的造型设计应充分利用景观设计元素,展现光谷人文魅力和山水合一的城市风情。

3.3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研究范围内的过街设施大部分只是为了满足行人过街这一单一的功能,建设标准较低,人性化不足。建议在人行横道处设置变灯倒计时声音提醒功能;人行天桥及人行地道设置盲道和无障碍坡道,有条件的应加设电梯;人行天桥上均设置雨棚;完善标识系统的规划和设置;并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的协调统一下,设计过街设施的夜景灯光。

3.4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笔者在对光谷商圈慢行过街设施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设施使用状况较为混乱,占道、抢道、故意损坏设施的现象层出不穷。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有因过街设施本身规划、设计不合理,更大部分是由于服务管理不到位。管理权属不清,缺乏相应的法规和政策,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落后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能力。通过进一步加强过街设施的科学规划、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为群众创造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道勇.城市干道立体人行过街设施设置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 于伟.天津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规划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3] 韩慧敏,彭宏勤.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依据与措施[J].湖南交通科技,2007(12):134-136.

The Research of Slow Crossing Facilities on Urban Commercial District—A Case Study of Wuhan Optical Valley Business District

CHEN Li, CHEN Bang-zhu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Wuhan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Sciences,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Business district is the area of urban pedestrian concentration. In tradition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rossing facilities, one-sided emphasis on motorized traffic efficiency, often brings great inconvenience to pedestrians, and causes potential safety hazard. Through investigation on slow crossing facilities in Wuhan Optical Valley business district from aspects of distribution, shape design,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underground pedestrian traffic planning,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The aim was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district slow crossing facilities.

Key wordsSlow-moving traffic; Wuhan City; Commercial area; Crossing facilities

基金项目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校级科研项目(K201307)。

作者简介陈丽(1983- ),女,湖南岳阳人,讲师,硕士,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11

中图分类号TU 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8-179-03

猜你喜欢

商业区武汉市
论银座炼瓦街商业区的成功与失败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江芳景观设计作品
繁华商业区地下立体车库车辆堆垛测控实现
邯郸市中心商业区停车需求预测研究
武汉市汉南拟投646亿元建99个重点项目
武汉市东湖通道路线选择